
8.葛根

【基源探讨】
在现行版药典中,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全国许多地区均产。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边长为0.5~1cm的小块,干燥。

粉葛(左)与柴葛(右)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于本品的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这些描述与今日所用葛根的植物形态相符,可认为两者是同一来源。
【条文辑要】
最简方为葛根黄芩黄连汤(34),方中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利遂不止……喘而汗出”。
葛根的最大应用剂量达到半斤,涉及的方剂也是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中加减:
桂枝汤与桂枝加葛根汤(14),从药味上来看,仅葛根一味之差,而桂枝加葛根汤多了“项背强几几”的症状,应该考虑此为葛根的症状使用指征。
【病机辨析】
葛根,味甘、辛,性凉,是目前临床工作上争议较大的药物之一。关于葛根的应用,其中争论最激烈的,也是我们必须要弄明白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葛根是解表药还是行气药?
2.葛根到底是生津还是升津?
3.叶桂引用张鹤腾的论述提出“葛根竭胃汁”的观点,到底当如何解释?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文献《神农本草经》是怎么描述葛根的。《神农本草经》谓葛根“味甘,平,无毒。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简单地解释一下,当时的医家认为葛根能解渴、退热止呕,能活络舒筋、调气机,还能解毒,可见他们对葛根应用的认识已经非常丰富。可惜的是,书中没有告诉我们当如何使用这味药,一直到《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才有了相对完整的论述。
张仲景对葛根的应用并不多,一共在6个方剂中使用到葛根,分别是《伤寒论》中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以及《金匮要略》中的竹叶汤和奔豚汤。我们将《金匮要略》中的2个方剂暂放一边不谈,就《伤寒论》中的4个方剂而言,葛根汤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请注意,葛根汤不是麻黄汤加味,而是桂枝汤加味),而葛根加半夏汤,则是葛根汤的基础上加了半夏(因为有呕),所以这3个方剂,其实方底是一个,就是桂枝汤加葛根,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项背强几几”;而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中已经出现了阳明里热,不过还有点表证而已(可以是太阳表证,也可以是阳明表证),这个方剂治疗的主要问题是下利非常严重,不然仲景不会在这里应用葛根的剂量达到全书最大。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这些方剂中仲景使用葛根,主要用来止利和舒筋止痛的。与《神农本草经》相比较,两者的认识不尽相同。
在临床工作中,腹泻患者并不少见,不知您有没有尝试使用葛根来治疗呢?效果到底好不好?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做效果并不理想。难道古代医书的记载是言过其实吗?不是的。其实葛根适用的下利是有特定范畴的。《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葛根为阳明正药,它主要用于治疗由于胃中津液不能由脾上输于肺,外散于皮毛,转而下趋大肠行成的下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录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就是指的这种下利。换句话说,这种下利的成因,其实质是水津输布失常,而不是饮食所伤,更不是脾肾阳气衰弱。如何让走错了路的水气回归正道呢?这时就需要用有辛味的药来升提、来起这个下沉的清阳之气(《神农本草经》中叫“阴气”),让水津上归于肺,外散肌表,则下利自止。葛根就是这么一个“起阴气”的药,“起阴气”实际上是调理人体脾胃之气。这种下利能不能用罂粟壳、石榴皮来收涩固肠呢?当然不能,越治越糟;相反,如果下利日久,体内已经出现了中下焦阴亏津枯,这时还能用葛根吗?当然不能。此时应当急用酸甘救阴法来止泻。虽有喘而汗出、下利,但如果有明显下焦亏虚之征,这时能用葛根吗?能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吗?当然不能。这些就是叶桂再三强调“葛根竭胃汁”的真正含义,书千万不能死读,要知其然,更当知其所以然。
所谓的“项背强几几”,其实就是一个筋脉不够灵活的状态,为何?水津不能濡润项背部之筋脉。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证都有脾胃虚弱的底子(桂枝汤),再用葛根这个能入脾胃、能升脾胃清气的药来升津液,用这个升上来的津液濡润了筋脉,项背不就舒服了,不再紧巴巴了,病就缓解了。后世医家还发现葛根能治口渴,什么原理?津液上承于口,自然口渴能缓解;如果是湿热中阻而致的口渴,用葛根有效吗?几乎无效。
所以说,所谓的葛根能止利,能舒筋,能止渴,其机制是同一个,就是葛根能入脾胃调理气机,改变人体水津输布失常的状态,让水津上归于肺,达于皮毛四肢百骸。
另外,葛根性味辛凉,所以还有一点解表的作用,能用来解肌散热、透疹,但其力度并不强,一般多和他药相须为用,治疗“产后中风发热”的竹叶汤就是一个例子。而奔豚汤证,是由于惊恐恼怒导致肝气郁结化热,引起下焦冲气上逆。方中使用大剂量葛根和半夏、生姜搭配,葛根起升脾胃之气,半夏、生姜降浊气,两者相反运动,恢复、调整中焦之升降功能;配上甘李根白皮降逆气,黄芩清少阳之火,再佐以芍药、当归之类缓挛急、调肝血,则冲气自平,奔豚可除。此真是仲景使用葛根又一绝妙之处。
【应用探究】
葛根以色白、质坚实、纤维少为上品。部分地区有用豆科植物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Benth.的干燥根即“粉葛”当葛根使用。“粉葛”淀粉含量高,口味清甜,一般作为副食品食用,从葛根素含量角度考虑,野葛明显高于“粉葛”,所以两者不宜混用。
葛根的使用非常早,始于《神农本草经》,但是对它的炮制研究则始于宋代。 宋代《太平圣惠方》 提出“醋拌炒,令干”,明代 《普济方》 提到葛根可“微炒”,清代《本草便读》详细记录了葛根煨法的意义:“治泻则煨熟用之,煨熟则散性全无,即由胃入肠,不行阳明之表,但入阳明之里,升清为用”。现代药典及各地炮制规范基本继承了葛根的传统炮制工艺,包括煨葛根和炒葛根。炒葛根按各地习惯分清炒葛根和麸炒葛根两种,唯独葛根的醋炒工艺已经失传,非常可惜。
(张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