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生素】
抗生素对SS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Ⅰ类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Ⅱ类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手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1.适应证
(1)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
(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
(3)清洁切口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
(4)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2.抗生素选择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
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黏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等。
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如已证明有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所致的SSI流行时。喹诺酮类由于其在国内的滥用,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3.给药时机
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分钟~1小时,或在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不应在病房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应静脉给药,快速滴完。若术中应用止血带,给药时间可适当提前。
4.疗程
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小时。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小时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 500ml,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小时的头孢曲松,则一般无须追加剂量。
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用至术后24小时。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或用到拔除引流管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反而会带来细菌耐药、假膜性肠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