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项目选择与临床应用路径手册(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病理性破坏增加,寿命缩短,骨髓代偿能力不能补偿所引起的一类贫血。溶血性贫血属于增生性贫血,骨髓对贫血的刺激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故本病是以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和红细胞生成活跃同时并存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按溶血的场所分为血管内溶血(红细胞主要在血液循环中破坏)和血管外溶血(红细胞主要在组织巨噬细胞胞质中被破坏);根据发病机制将溶血性贫血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由于溶血性贫血是非常复杂的一类综合征,其病种繁多,发病机制和病因各异,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都较困难。一定要明确溶血的病种,通过实验室的检查可对不同的溶血性贫血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图1-5,图1-6)。

参考范围: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正常参考范围为0~40mg/L。

●血清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Hp):500~2 200mg/L。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检测:正常人呈阴性。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又称Rous试验):正常人为阴性。

●红细胞形态: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形态主要以裂红细胞增多为主,可见泪滴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等,异形红细胞比例可高达50%。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渗透脆性孵育试验:正常情况开始溶血,3.8~4.6g/L NaCl溶液;完全溶血,2.8~3.2g/L NaCl溶液。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确诊实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为8~18U/gHb。

G6PD基因检测:G1388AG1376TA95G是中国人常见的突变型。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荧光斑点筛检试验:正常者25min内荧光消失;中等缺乏者(杂合子型)25~60min荧光消失;严重缺乏者(纯合子型)60min荧光仍不消失。

●丙酮酸激酶活性定量测定:参考区间为(15.00±1.99)U/gHb(Blume法);中等缺乏者(杂合子型)为正常活性的25%~35%,严重缺乏者(纯合子型)为正常活性的25%以下。

图1-5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路径图

图1-6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路径图

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PK.丙酮酸激酶。

●ATP测定:参考范围(4.32±0.29)μmol/gHb,PK缺乏时低于正常2个标准差以上。

●血红蛋白电泳(pH=8.6 TEB缓冲液醋酸纤维膜电泳):正常血红蛋白电泳区带为HbA>95%、HbF<2%、HbA2为1.00%~3.12%。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正常人为阴性。

●蔗糖溶血试验:正常人定性试验为阴性,定量试验溶血率<5%。

●CD55、CD59检测:正常人红细胞CD55、CD59及粒细胞CD55、CD59表现为单一阳性峰,低表达群应小于3%。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cobra venom factor hemolysis test):正常人溶血率<5%,溶血率>10%为阳性。

●血细胞Flaer测定分析:健康人Flaer呈100%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