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经典与临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对皮肤科的贡献

一、《五十二病方》对皮肤科的贡献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帛书中,有一种亡佚久已的无题帛书,因书中有五十二个病名目录,在目录末又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研究工作者将此书定名为《五十二病方》,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医书,据考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作者失考。据帛书整理小组统计,书全文由283个医方组成,共列药物247种,病名103个,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反映了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同时该书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载有多种皮肤病和治法的医学著作,涉及多种皮肤病,为后世皮肤病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皮肤病病名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10余种皮肤病相关病名,如“疕”“疣”等。其中“疕”指皮肤疮疡类皮肤病,而“身疕”泛指全身的疮疡,“瘃”为冻疮。“白处”指具有色素减退症状的皮肤病,如白癜风。“疣”指生于体表的赘生物,而“马疣”可能属于“疣”的一种,相当于现代的寻常疣。“夕下”可能是指发生于腋下的皮肤病,如多汗症、湿疹等。“螟”被学者推测为麻风病。“干瘙”是指具有瘙痒特点的疥癣类皮肤病。“巢者”则指具有体臭症状的患者。由此可见,该书所载的皮肤病大多根据临床特征以及疾病原因命名,体现了皮肤病易于观察的特点。

2.药物剂型的记载

在《五十二病方》治疗皮肤病的药方中,虽然没有药物剂型的具体名称,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膏、丸、洗剂等多种药物剂型的雏形,其中主要以外用制剂为主。

“膏”“脂”即用动物的脂、膏作介质调和药物,该书载有彘膏、豹膏、猪膏、豕膏、蛇膏、羖脂、牛脂等调药,是书中记载最多的药物剂型。书中40个应用膏脂类药物的医方中,有21方冠以猪、豕、彘、豮的,都一律称之为“膏”;而有三方冠以羖、牛者,称为“脂”。在古代,动物油膏作为软膏原料外用,有固定药物的作用,便于贴敷;作为提取药物的有机溶剂,可以促进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使药物更精纯,消除药物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作为局部外涂用药,具有润滑皮肤及伤口,防止其燥裂,对创面起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创面的愈合;而膏脂煎药,或煎过的膏脂,还有灭菌防腐作用,便于保持药效。如“以鸡卵弁兔毛,敷之”就是用鸡蛋去蛋壳后与兔毛调和,敷在创面上治疗烧伤。治疗痂病,“加(痂)方:财冶犁(藜)卢,以蠭(蜂)骀弁和之,即孰□□□□加(痂)□而己”根据痂病创面的大小,选择适量的藜芦和适量的蜂的幼虫,将二者搅和在一起,敷于痂上。“以茯苓,撮取大者一枚,捣。捣之以舂,脂弁之,以为大丸,操”指用大茯苓捣碎与油脂掺和做成大药丸,涂擦患处以治疗干瘙。

该书还记载了药物的多种用法,如“蚖:(齑)兰,以酒沃,饮其汁,以宰(滓)封其痏,数更之,以熏□”指被毒蛇咬伤后,可以取兰草,将其捣碎,用酒浸泡后,服下药汁,并且将适量的药渣封敷在伤口处,应该多次更换药渣敷伤口,还可以用药渣进行熏疗,描述的是兰草的口服、外敷、熏疗三种用法。

此外,该书还记载了燔法。燔是炮制方法之一,指的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地放于火上高温加热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该书记载此法可用于止血,如“止血出者,燔发,以安(按)其痏”。燔发之品药名为血余炭,原名乱发,始载于《名医别录》:“乱发……止血,鼻衄,烧灰吹之,立已。”可见《五十二病方》是燔发止血法的最早出处。此外,在该书记载“以刃伤,類(燔)羊矢,敷之”,将羊矢烧炭成灰外敷于创面以止血,这开创了炭药止血的先河。

3.外治法的使用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多种皮肤病外治法,包括药物外敷、外洗等药物疗法以及灸法、摩法、热熨等非药物疗法。

(1)外敷法:

外敷法是将药物调匀敷于创面、患处或与疾病相应的部位、穴位等。在《五十二病方》中此用法最多。外敷法大多用介质调和外敷,如:“燔牡鼠矢,治,以善酨膳而封之。”酨是醋的古称,指用醋煎药以外敷。再如:“善洒,靡(磨)之血,以水银敷,以金□治末皆等,以彘膏敷。”还有“以雄黄二两,水银两少半,头脂一升,□黄靡(磨)水银手□□□□□□□雄黄,孰挠之。先孰洒骚(瘙)以汤,溃其灌,抚以布,令□□而敷之,一夜一□”,疥疮加以雄黄调药已沿用至今。再如“胻膫”:“治胻膫,取陈黍、叔(菽),治,以犬胆和,以敷。”此用法是用犬胆汁调药来治疗小腿烧伤和身体疮疡。再如:“以少(小)婴儿弱(溺)渍羖羊矢,卒其时,以敷之。”又如本方“治乌豙(喙)四果(颗)、陵(菱)敊(芰)一升半,以南(男)潼(童)弱(溺)一斗半并□,煮熟,□米一升入中,挠,以敷之。”等。都是用童便调和来治疥癣类皮肤病的。“久伤者,荠(齑)杏核中人(仁),以职(胑)膏弁,封痏,虫即出”是用杏仁制膏涂于患处治疗创伤久而不愈的感染脓肿。

除用介质调和外敷外,该书还有很多直接外敷的方法,如胻膫(烧伤):“夏日取堇叶,冬日取其本,皆以甘(口)沮(咀)而封之。干,辄封其上。此皆已验”是直接将药物咬成小颗粒外敷烧伤部位。“封”在古医书中引申义为涂、敷,文中“以疾(蒺)黎(藜)、白蒿封之”就是用蒺藜、白蒿,共同捣烂后,药物直接涂在被“蝎子蜇伤”的患处。

(2)外洗法:

外洗法是通过用温水、酒或药液淋洗、浸泡患处。此方法在痈、疽方中体现更多,如外敷前先洒清水、煎药汤汁、酸米泔水等以清洁疮面。如“□者,治黄黔(芩)与□□□□□彘膏□□之,即以布捉,□□□□□□□□浘之”,据考证“浘”通浼,字义均形容河水流动之状,文中即指用药液冲洗患处;“洒”通撒,《说文解字》载“洒,涤也”,其乃洗涤之义,《五十二病方》中“稍(消)石直(置)温汤中,以洒痈”即以破坚散积、解毒消肿的消石之剂来清洗痈疮。

(3)非药物治疗:

灸法,即将药物点燃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热力透入肌肤,温和气血,扶正祛邪。该书记载:“取敝蒲席若藉之弱(蒻),绳之,即燔其末,以久(灸)尤(疣)末,热,即拔尤(疣)去之。”在拔疣前用灸法,既达到消毒的作用,又可以防止疼痛。现代临床也通常采用小艾炷灸疣部数壮,以自感灼痛为耐度,连灸两三天,一般疣体1周左右即可自行脱落,而无明显瘢痕。另外,“烂疽者,□□起而□□□□□□□□治,以彘膏未湔(煎)者灸销(消)以和□敷之”指烂疽在外敷之前先热灸可起到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再如睢(疽)病:“灸梓叶,温之。”将梓树叶烤热,然后将这种热树叶敷在患处。

按摩法,是用手或药物、器械等摩擦患处或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该书记载“止血出者,燔发,以安(按)其痏”,其中“以按其痏”指的是以其按压伤口,这是压迫止血的最早记载,也是按摩手法中按法的最早记载。另外,该书载有“睢(疽)未□□□□乌豙(喙)十四果(颗),以醯半升□□□□□□泽()泔二参,入药中□□□令如□□□□□灸手以靡(磨)□□□敷□□□□□之,以余药封而裹□□□□不痛己□□。●令”指的是在疽初发疼痛剧烈时,手热后按摩患处,可以起到以行气血、消肿痛的作用。“去故般(瘢):善削瓜壮者,而其瓣材其瓜,其大如两指,以靡(磨)般(瘢),令□□之,以□□敷之”描述的是治疗陈旧瘢痕的办法,切开成熟的瓜,并用瓜子壳将瓜皮肉削成两个指头大小,然后用其摩擦瘢痕部位,使瘢痕部位变为红,当瘢痕已经红了,就用削下的瓜皮肉贴敷在瘢痕上。此外,也有记载“节(即)炙裹乐(药),以靡(磨)其骚(瘙),□靡(磨)脂□□脂,骚(瘙)即已”即指通过用灸裹药物在瘙痒部位摩擦来止痒。

熨法则是指裹药物或加调和剂(如醋、酒、泥、葱等)以熨患处,主要是用热力和药力作用,起到开腠理、通经络、行气血、消肿痛的作用。如“烝(蒸)圈土,裹以熨之”指用包裹蒸泥熨治烧伤。“睢(疽)始起,取啇牢渍醯中,以熨其种(肿)处”,用熨法以助活血消肿之效,其中商陆熨除痈肿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所记载。再如“瘃”(冻疮):“烝(蒸)冻土,以熨之。”“践而涿(瘃)者,燔地穿而入足,如食顷而已,即□葱封之,若烝(蒸)葱熨之。”介绍了治疗脚冻伤的方法,即挖一个大小适当的地洞,将地洞烧热后,放入冻伤的脚进行热疗,大约一顿饭的时间将脚抬出来,然后用捣烂的葱封包在冻伤处,或者将葱蒸热,对冻伤的脚进行热熨。

(林 鹏 李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