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34年,52岁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已经发表了七部小说、五百余篇评论和散文,此时她已在文学圈建立了最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的地位,她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在10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是否想过在我去世后,我是否会成为英国小说家之一? 我几乎没有想到它。”1很显然,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示出伍尔夫很关心她的死后声誉,虔诚地希望她的名字与文学经典能紧密而持久地联系在一起。伍尔夫的问题和答案似乎自相矛盾。一方面,伍尔夫承认她没有认真考虑过她在文学圈的地位,这表明她对已经取得的文学成就的谦逊。另一方面,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彰显了伍尔夫对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卓越表现的信心,以及她对于被公认为著名小说家的渴望。“几乎没有”这句话并不排除“对自己声誉有着浓厚兴趣”2的伍尔夫也时常思考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伍尔夫对她作为小说家,而不是散文家、短篇小说家、女性主义者或出版家的角色更为自信和乐观。但是伍尔夫对自己在小说创作艺术方面的独特贡献的自信却并不是她自负或虚荣的表现。伍尔夫的想法与约翰·济慈(John Keats)在写给弟弟乔治·济慈(George Keats)信中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信中,济慈自信地写道:“我想我死后将名列英国诗人之列” (1818年10月14日、16日、24日、31日)。3 济慈预言他的诗将得到后人的认可。事实上,伍尔夫在日记中引用了济慈的这句话后才道出自己的心声。很显然,伍尔夫在思考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时想到了济慈,尤其是后者在创作过程中隐去诗人个人身份这一点深深影响了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诗学。
“非个人化”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关键概念。非个人化被视为“现代主义作家的一个伟大主题”4。同样,伊丽莎白·波德尼克斯(Elizabeth Podnieks)认为“非个人化”是“现代作家最严格的法则之一”。5 亚当·麦克宝(Adam McKible)进一步提出非个人化是“两个最重要的诗学理念之一”6。莫德·埃尔曼( Maud Ellmann)在其专著《非个人化诗学:艾略特和庞德》 ( The Poetics of Impersonality: T. S. Eliot and Ezra Pound)中也提出类似观点,即“非个人化的概念对现代主义美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
简而言之,非个人化是现代主义作家,如伍尔夫、罗杰·弗莱( Roger Fry) 、庞德( Ezra Pound) ,尤其是T. S. 艾略特所倡导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创作原则。艾略特的著名文章《传统与个人天赋》 ( “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1919)已成为非个人化最为强烈的宣言。但是,虽然现代主义作家是非个人化的拥护者,每个作家对此的理解却因人而异。莎伦·卡梅隆( Sharon Cameron)8和帕特里夏·沃( Patricia Waugh)9等评论家明智地指出,“非个人化”对每个独立的作家而言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对弗莱来说,非个人化强调形式以及艺术家与艺术对象之间的距离。10 庞德和乔伊斯则倡导不同版本的福楼拜式非个人化。在休·肯纳( Hugh Kenner)看来,庞德的非个人化“为了准确记录当代风俗而隐去感知介质( the perceiving media)的个人轶事”11。乔伊斯的非个人化描述了一个冷漠的艺术家,他“和创造万物的上帝一样,永远停留在他的艺术作品之内或之外,人们看不见他,他已使自己升华而失去了存在,毫不在意,在一旁修剪自己的指甲”12。艾略特将非个人化等同于“人格的逐渐泯灭”13或“人格的逃避”14。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意识将其与同时代其他男性作家区分开,这与她试图建立或更确切地说加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密切相关。
虽然现代主义艺术家热情地倡导非个人化,但目前存在直接将这个艺术理念等同于艾略特本人的非个人化诗学的倾向。艾略特在散文《传统与个人天赋》中宣扬的非个人化诗学得到了学界的广泛研究。相比之下,伍尔夫散文中的非个人化诗学却常常被忽视。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中,“诗学”一词并非狭义地指代对诗歌创作规律的研究,而是指代有关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理解与阐释。具体而言,“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指代伍尔夫关于非个人化小说创作与非个人化艺术创作一般规律和原则的系统观点。
虽然伯纳德·布莱克斯通(Bernard Blackstone)、丽莎·洛(Lisa Low)和卡特琳娜·科特桑托尼(Katerina Koutsantoni)等伍尔夫学者探索了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诗学,但他们并没有彻底或全面地研究她的非个人化。相反,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伍尔夫非个人化理念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将其与伍尔夫非个人化的全景图联系起来。虽然他们密切关注伍尔夫雌雄同体(androgyny)这个独立的概念,但没有确立雌雄同体与非个人化之间的关联,也没有研究伍尔夫的雌雄同体概念是如何受到柯勒律治的启发。伍尔夫早在1917年《完美的语言》 (“The Perfect Language”)中就已经提到希腊文学具有的“无瑕品质” ( flawless quality),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似非个人化的品质” ( a quality which has the likeness of impersonality)15。换言之,伍尔夫先于艾略特两年就明确提出了非个人化这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理念。
此外,学界也缺少对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普遍性的关注。它又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即作者的隐身、反对艺术政治化和诗意精神。除了意识形态上作为艺术家创造最佳状态的雌雄同体和主题上的普遍性以外,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上的创新以及自由间接引语的叙事技巧也与其非个人化诗学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很少有批评家将艾略特与伍尔夫的非个人化诗学进行对比研究并指出其不同的侧重点,他们也未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与她倡导的“女性语句”之间的关系。总之,伍尔夫的非个人化有三个显著特征:伍尔夫强烈的性别意识、其女性主义色彩及其非个人化的辩证性。鲜有评论家明确指出伍尔夫的小说是其非个人化诗学的显著体现。
伍尔夫也是我国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焦点作家之一,瞿世镜(1989)、杨莉馨(2005)、李维屏(2010)、潘建(2013)、高奋(2016)、朱海峰(2017)、张楠(2018)等学者从意识流、女性主义诗学、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小说艺术变革、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生命诗学、历史观、伍尔夫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团体的关系等角度,研究了伍尔夫的小说创作理论,但学界尚未对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仅对男性作家的非个人化,尤其是艾略特诗歌的非个人化研究颇多。
张松建(1999)探索了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与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以巴那斯派、福楼拜和左拉为代表的“客观性美学”,以及波德莱尔的“契合论”、庞德的“意象说”和白璧德的“克制原则”等近代西方文论的渊源关系,还提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系统由“非个性化”“情感逃避”和“客观对应物”三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制约的核心概念组成。冯文坤(2003)认为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强调了个人感知与人类传统之间的关联,促使个人在创作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历史意识,弱化个人主体意识,并对创作主体加以消解。王钦峰(2005)提出,“非个人化”原则是福楼拜整体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源于作为福楼拜生存态度之核心价值观的斯宾诺莎主义,而其哲学基础则是福楼拜所信仰的泛神论。王钦峰进一步阐释道,福楼拜的非个人化原则要求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像上帝那样隐藏在自然和人物之后,最后的结果是读者看不到作者,而作者又无处不在,实现客观化和主观化的融合。黄强(2020)认为林德尔·戈登(Lyndall Gordon)的传记《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The Imperfect Life of T. S. Eliot)展现了艾略特诗歌与其个人生活的微妙联系,并引用戈登的观点,提出艾略特在去个人化理论的隐藏之下如实重构了他的个人经历,实现了诗歌中去个人化和个人化的统一。
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是一个亟待开拓的新视角,其研究空间很大。本书以伍尔夫的散文体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1929)及其手稿《妇女与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手稿版本》 ( Women & Fiction: The Manuscript Versions of A Room of One’s Own, 1992)、六卷散文集《弗吉尼亚·伍尔夫随笔》(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 1986—2011)、六卷书信集《伍尔夫书信》(The Letters of Virginia Woolf, 1975—1980)、六卷日记《伍尔夫日记》(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1977—1984 ) 、 《伍尔夫读书笔记》 ( Virginia Woolf’ s Reading Notebooks, 1983 ) 和三部小说《到灯塔去》 ( To the Lighthouse, 1927 ) 、 《达洛维夫人》 ( Mrs. Dalloway, 1925 ) 、 《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等作品的原创性研读为突破口,列举伍尔夫对非个人化诗学的相关论述,并对这一概念予以剖析,总结其关键性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莎士比亚和济慈等人非个人化诗学的继承和创新,挖掘其与同时代作家如艾略特和乔伊斯等人非个人化诗学的区别,探讨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陈染等当代中国女作家的深刻影响,力求为伍尔夫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1 Virginia Woolf,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vol. 4, ed. Anne Olivier Bell, assisted by Andrew McNeillie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1984), p. 251.
2 Ibid. , p. viii.
3 John Keats, Selected Letters, ed. Robert Gittings. Revise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Jon Me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51.
4 A. Walton Litz, Louis Menand and Lawrence Rainey eds.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vol. 7: Modernism and the New Criticism (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404.
5 Elizabeth Podnieks, Daily Modernism: The Literary Diaries of Virginia Woolf, Antonia White, Elizabeth Smart, and Anaïs Nin ( 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133.
6 Adam McKible, The Space and Place of Modernism: The Russian Revolution, Little Magazines, and New York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 1.
7 Maud Ellmann, The Poetics of Impersonality: T. S. Eliot and Ezra Pound ( Sussex: The Harvester Press, 1987), p. 3.
8 Sharon Cameron, Impersonality: Seven Essay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p. ix.
9 Patricia Waugh, Feminine Fictions: Revisiting the Postmodern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89), p. 19.
10 Virginia Woolf, Roger Fry: A Biography ( New York: A Harvest/HBJ Book, 1968 ), pp. 230,214.
11 Hugh Kenner, The Poetry of Ezra Pound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5), p. 166.
12 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ed. John Paul Riquelme (New York and London: Norton, 2007), p. 189.
13 T. S. Eliot. , “ 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i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8th ed. , eds. Stephen Greenblatt et al. (New York and London: Norton, 2006), p. 2322.
14 Ibid. , p. 2324.
15 Virginia Woolf, “ The Perfect Language,” in The Essays of Virginia Woolf, vol. 2 (1912—1918), ed. Andrew McNeillie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87), pp.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