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唯心论体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边码III,339)导论

§.1.先验哲学的概念

1.一切知识都立足于一个客观东西和一个主观东西的一致性。——因为人们所认知的仅仅是真相(das Wahre);而一般认为,真理(Wahrheit)就在于表象与其对象的一致性。

2.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知识之内的一切单纯客观东西的总括称作自然界;反之,一切主观东西的总括可以叫作自我理智(Intelligenz)。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对立的。在原初的意义上,理智被看作单纯进行表象的东西,自然界被看作单纯可表象的东西,前者是有意识的,后者是无意识的。现在,每一种知识之内都必然有二者(有意识的东西和自在地无意识的东西)的彼此汇合,因此我们的任务是解释这个汇合。

(边码III,340)3.在知识自身之内——当我认知的时候——,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统一方式使得人们不能指出二者中的哪一个具有优先性。这里没有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东西,毋宁说二者是同时的,是合为一体的。——当我想要解释这种同一性的时候,我必然已经将其扬弃。知识的上述两个因素是解释的原则,而由于我除了它们之外不掌握别的东西,所以,为了解释这种同一性,我必须把其中一个因素放在另一个因素的前面,从其中一个因素出发,以达到另一个因素;但任务本身并没有规定我应当从哪一个因素出发。

4.因此只有两种情况是可能的。

A.要么把客观东西当作第一位的东西,然后追问,一个与之一致的主观东西是如何添加到这个客观东西里面的?

主观东西的概念并未包含在客观东西的概念之内,毋宁说二者是相互排斥的。因此,主观东西必然是添加(hinzukommen)到客观东西里面的。——自然界的概念同样没有包含一个表象着它的理智。看起来,哪怕没有任何东西表象着自然界,也不妨碍自然界的存在。因此我们的任务也可以这样表述:理智是如何添加到自然界里面的,或者说,自然界是如何成为一个被表象的东西?

这个任务假定自然界或客观东西第一位的东西。这无疑是自然科学的任务,因为后者就在做同样的事情。至于那个事实,即自然科学——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至少接近于真正解决了这个任务,对此这里只能略作说明。

(边码III,341)如果一切知识都仿佛具有互为前提和彼此需要的两极,那么这两极必定会在全部科学里面寻求彼此;因此,必然有两门基础科学,而且只要从一极出发,就必定会被驱使着走向另一极。因此一切自然科学的必然趋势就是从自然界走向理智。正是以这一点而非别的什么东西为基础,人们才努力把理论注入到自然现象里面。——自然科学的最高完满性就在于让全部自然法则达到完满的精神化,成为直观活动和思维活动的法则。现象(质料性的东西)必须完全消失,只留下法则(形式化的东西)。由此可以得出,自然界本身愈是绽放出合乎法则的东西,其遮掩物就愈是趋于消失,现象本身就愈是具有精神性,最终完全不复存在。光学现象无非是一种用光来画线的几何学,而这种光本身已经具有一种模棱两可的物质性。在磁的现象里,全部物质的痕迹已经消失了,至于重力现象,甚至自然研究者都认为,它们只有作为一种直接的精神性作用才是可以理解的,其留下的也只有它们的法则,而这个法则的宏观体现就是天体运动的机制。——完满的自然理论将是一种把整个自然界都消解在理智之内的理论。——自然界的僵死的和无意识的产物仅仅是自然界企图反映自身的失败尝试,但总的说来,所谓的僵死的自然界是一个不成熟的理智,因此它的现象仍然无意识地已经绽放出一种理智特性。——自然界只有通过最高和最终的反映才达到它的最高目标,即把自己完全转化为客体,而那个反映无非是人,或更普遍地说,是我们称作理性的那种东西,通过它,自然界才第一次完全回归自身,从而表明,自然界和我们之内被认作理智和意识的那种东西是原初地同一的。

以上所述大概足以证明,自然科学必然倾向于使自然界成为一种理智东西;恰恰通过这个倾向,自然科学成为自然哲学,而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一门必然的基础科学。[23]

B.要么把主观东西当作第一位的东西,而任务就是去解释:一个与之一致的客观东西是如何添加到它里面的?

(边码III,342)如果一切知识都是基于这二者的一致性(1.),那么对于一切知识而言,去解释这种一致性无疑就是最高的任务,而且,如果像公认的那样,哲学是一切科学里的至高无上者,那么这无疑也是哲学的首要任务

但这个任务仅仅要求一般地解释那个汇合,却根本没有规定解释的出发点,没有规定应当把什么当作第一位的东西,把什么当作第二位的东西。——但既然对立双方是相互必需的,那么无论从哪一方出发,推演的结果都必须是一样的。

正如刚才已经指出的,把客观东西当作第一位的东西,并且从中推导出主观东西,这是自然哲学的任务。

因此,如果有一种先验哲学,那么它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从作为第一位东西和绝对者的主观东西出发,使客观东西从中产生出来。这样一来,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已经分属哲学的两条可能的路线,而如果全部哲学都必须致力于要么从自然界里制造出理智,要么从理智里制造出自然界,那么承担后一项任务的先验哲学就是哲学的另一门必然的基础科学。

§.2.绎理

(边码III,343)通过迄今所述,我们不但推演出了先验哲学的概念,同时也让读者注意到了哲学的整个体系,而正如人们看到的,这个体系是通过两门基础科学而完成的,二者虽然在本原和路线上相互对立,但相互需求和相互补充。本书不是提出哲学的整个体系,而是只提出整个体系的其中一门基础科学,并且按照已经推导出的概念首先对其进行更详细的刻画。[24]

1)如果先验哲学把主观东西当作第一位的东西,当作全部实在性的唯一根据和所有别的东西的唯一解释原则(§.1.),那么它必然开始于对客观东西的实在性的普遍怀疑。

如果说仅仅专注于客观东西的自然哲学家最关心的事情是不要让主观东西干扰他的知识,那么反过来,先验哲学家最关心的事情就是不要让客观东西干扰知识的纯粹主观本原。——排除干扰的工具是绝对的怀疑论——不是那种半吊子的、仅仅针对人的普通成见,却永远不能追根究底的怀疑论,而是一种彻底的怀疑论,这种怀疑论所针对的不是个别成见,而是那个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成见。换言之,除了一些人为的、后天灌输的成见之外,还有一些深远得多的、不是通过教育和技艺,而是通过自然界本身而置于人心之内的成见,除了哲学家之外,所有别的人都用这些成见替代了全部知识的本原,而某些所谓的“独立思考者”甚至把它们当作全部真理的试金石。

(边码III,344)所有别的成见都归结为一个根本成见,而这个根本成见无非是认为:我们之外存在着物;因为这个信以为真的观点虽然并不是基于什么理由或推论(对于它根本不存在任何一个可靠的证明),但又不能通过相反的证明而被消除(naturam furca expellas, tamen usque redibit[即使你把大自然叉出去,它终究还会回来][25]),所以它自命具有直接的确定性。但由于它涉及某种完全不同于我们,甚至与我们相对立的东西,而人们根本看不出这些东西是如何进入直接的意识,所以我们只能把它看作成见,——虽然是一个天生的和原初的成见,但并不因此就不是一个成见。

一个命题就其本性而言不可能是直接确定的,却又被盲目地和无理由地当作一个直接确定的命题——先验哲学家要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假定那个命题以隐蔽的方式,在人们迄今为止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不是与一个直接确定的东西相联系,而是与这个东西是同一的,是同一回事。揭示这种同一性,将真正是先验哲学的分内之事。

2)但哪怕对于普通的理性运用而言,唯一直接确定的东西也只有这样一个命题:我存在。因为这个命题一旦脱离直接的意识就失去意义,所以它是全部真理里面最个体化的真理,是一个绝对的成见;我们必须首先接纳这个命题,这样某种别的东西才能够是确定的。——因此,对于先验哲学家而言,“我们之外存在着物”这个命题只有通过它与“我存在”这一命题的同一性才能够是确定的,而它的确定性将仅仅等同于后一个命题的确定性,并且是从后一个命题那里借来的。

就此而言,先验知识有两点区别于普通知识。

第一,对于先验知识而言,确信外物的存在是一个单纯的成见,因此必须超越这个成见,去寻求它的根源。(先验哲学家所关心的绝不可能是去证明自在之物的存在,而是仅仅表明,把外部对象看作真实的东西,这是一个自然的和必然的成见。)

(边码III,345)第二,先验知识把汇合在普通意识里的“我存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物”这两个命题分开(把其中一个命题放在另一个命题前面),恰恰是为了能够证明它们的同一性,并且真正揭示出它们在普通意识里仅仅被觉察到的直接联系。如果这个分割行为是完整的,那么通过这个行为本身,那个直接的联系就服从于先验的考察方式,这个考察方式绝不是一个自然的方式,而是一个人为的方式。

3)如果先验哲学家认为,只有主观东西才具有原初的实在性,他就会仅仅把知识里的主观东西当作直接的客体,把客观东西当作间接的客体。在普通知识里,只有客体,没有知识本身(认知活动),反之在先验知识里,只有认知活动,作为客体的客体已经消失。因此,先验知识作为纯主观的知识,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知识。

比如,直观里面只有客观东西达到普通意识,而直观活动本身却消失在对象里;与此相反,先验的考察方式透过被直观的东西仅仅看到直观活动本身。——同理,普通思维是这样一种机制,概念在其中虽然占据支配地位,却没有作为概念而被区分出来;与此相反,先验思维打破了那种机制,并且,当它意识到概念就是活动,就把自己提升为概念的概念。——在普通行动里,人们只看到行动的客体,却忘记了行动本身;哲学思考也是一个行动,但并非仅仅是一个行动,毋宁同时是这个行动中的一个持续的自身直观活动

因此总的说来,先验考察方式的本性必然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而把那些在所有别的思维、知识或行动里逃避意识的东西,把那些绝对地非客观的东西,带到意识面前,使之成为客观的,简言之,在于主观东西持续不断地转变为自己的客体。

而先验艺术正是这样一种技能,即在行动和思维的这种二重性中持续地维系自身。

(边码III,346)§.3.先验哲学的初步划分

这个划分是初步的,因为划分所依据的本原只有在科学自身之内才能够被推导出来。

现在我们回到科学的概念。

先验哲学必须解释:假设主观东西被看作知识里的支配者或第一位的东西,知识一般而言是如何可能的?

因此,先验哲学既不是把知识的某个部分,也不是把知识的某个特殊对象,而是把知识本身,把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当作自己的客体。

现在,一切知识都可以还原为某些原初信念或原初成见,而先验哲学必须把这些个别信念追溯到一个原初信念;所有别的信念都是源于这个信念,而这个信念则是通过先验哲学的第一本原而表达出来,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个本原,而这无非意味着,我们应当找到一个绝对确定的东西,一个为所有别的东西提供确定性的东西。

先验哲学的划分本身是由某些原初信念所规定的,而这些信念的有效性又是由先验哲学所保障的。我们必须首先在普通知性之内搜寻这些信念。——因此,当我们退回到常识的立场,就会发现人类知性里面有如下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

(边码III,347)A.不仅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存在着一个事物的世界,而且我们的表象和事物是如此之一致,以至于事物和我们对于它们的表象毫无区别。——我们的客观表象里的强制性可以这样解释,即事物不可改变地是已规定的,而我们的表象也间接地是由事物的这个规定性所规定的。这个首要的和最原初的信念规定了哲学的第一个任务,即去解释表象如何能够与那些完全独立于表象而存在着的对象绝对一致。——但既然全部经验的可能性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即事物恰恰就是它们在我们的表象中的样子,因此我们确实认识到了事物自在的样子(因为,假若不以存在和现象的绝对同一性为前提,经验将是什么东西呢?譬如物理学又将迷失到什么地步呢?),那么这个任务的解决就等同于理论哲学,因为理论哲学必须研究经验的可能性。

B.第二个同样原初的信念是:那些不是通过必然性,而是借助自由在我们之内产生的表象,能够从思想世界过渡到现实世界并获得客观的实在性。

这个信念和第一个信念是对立的。第一个信念假定:对象是不可改变地已规定的,而且我们的表象是由对象所规定;第二个信念假定:对象是可改变的,而且是通过我们之内的表象的因果性而发生改变。按照第一个信念,从现实世界到思想世界有一个过渡,或者说表象是由客观东西所规定的;按照第二个信念,从表象世界到现实世界有一个过渡,或者说客观东西是由我们之内的一种(自由筹划的)表象所规定的。

第二个信念也规定了第二个问题,即客观东西如何能够通过一个单纯的思想而发生改变,并且与思想完全一致?

由于全部自由行动的可能性都是基于这一前提,所以这个任务的解决就是实践哲学

(边码III,348)C.这两个问题让我们陷入矛盾。——按照B,思想(观念东西)应当支配着感官世界;但是,如果(按照A)表象就起源而言已经仅仅是客观东西的奴隶,怎么能够设想这样的支配作用呢?——反过来,如果现实世界是某种完全不依赖于我们的东西,并且(按照A)是我们的表象必须遵循的模板,那么同样不可理喻的是,现实世界如何能够(按照B)以我们之内的表象为准绳。一言以蔽之,当我们以理论的确定性为准,就会失去实践的确定性,而当我们以实践的确定性为准,又会失去理论的确定性;同时让我们的认识具有真理和让我们的意愿具有实在性,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

无论如何,只要存在着哲学,这个矛盾就必定会被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者说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能够设想表象以对象为准绳,同时对象又以表象为准绳”,虽然不是先验哲学的首要任务,却是其最高任务。

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既不能在理论哲学中,也不能在实践哲学中,毋宁只能在一种更高的哲学中得到解决,这种哲学是把前面二者结合起来的中介,既不是理论哲学,也不是实践哲学,毋宁同时是二者

假若这两个世界(观念世界和实在世界)中间不存在一种前定和谐,那么就不能理解,客观世界以我们内心里的表象为准绳,同时我们内心里的表象又以客观世界为准绳。但这种前定和谐本身是不可设想的,除非那个把客观世界生产出来的行动和那个在意愿中表现出来的行动原初地就是同一的,反之亦然。

无论如何,意愿确实表现出一种生产性的活动;一切自由的行动都是生产性的,仅仅是伴随着意识而进行生产。只要我们断定,两种活动按照本原而言只能是一种活动,也就是说,同一种活动在自由的行动中是伴随着意识进行生产,但在生产出世界的时候却是无意识地进行生产,那么那种前定和谐就是真实的,而矛盾也就解决了。

(边码III,349)只要我们断定,一切东西确实是如此,那么那种忙于生产出世界的活动和那种在意愿中表现出来的活动的原初同一性就将在前一种活动的产物中呈现出来,而这些产物必定会显现为一种有意识的同时又是无意识的活动的产物。

自然界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作为个别的产物,都必须显现为既是一种有意识地被制造出来的作品,同时又是最盲目的机制的产物;自然界是合乎目的的,却不能以合乎目的的方式加以解释。——因此,研究自然目的的哲学或目的论就是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那个联合点。

D.迄今为止,我们仅仅一般地设定了那种制造出自然界的无意识的活动和那种在意愿中表现出来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同一性,还没有判定前一种活动的本原究竟是落于何处,是位于自然界之内呢,还是位于我们之内。

知识的体系只有在回归它的本原之后才可以被看作已完成的。同理,先验哲学只有在它的本原里(在自我里)证实那个同一性——这是它的整个问题的最高解决——之后,才可以说是已完成的。

因此我们设定,在主观东西里,在意识自身之内,可以揭示出那种同时是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

这样一种活动只能是审美活动,而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只能被理解为这样的活动的产物。因此艺术的理想世界和事物的实在世界是同一种活动的产物;二者(有意识的活动和无意识的活动)的汇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生产出现实世界,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生产出审美世界。

客观世界仅仅是精神的原初的、尚且无意识的诗(创制);哲学的普遍官能——和它的整座大厦的封顶石——是艺术哲学

(边码III,350)§.4.先验哲学的官能

1.先验考察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是主观东西(§.2);因此这种哲学思考方式的唯一官能是内感官,而且它的客体绝不可能像数学的客体那样成为外在直观的客体。——诚然,数学的客体和哲学的客体一样,都不是外在于知识。数学的整个存在都是基于直观,也就是说,数学仅仅存在于直观中,但这个直观本身是一个外在直观。除此之外,数学家绝不会直接研究直观(建构活动)本身,而是仅仅研究那些被建构的、只能以外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东西,反之哲学家所关注的仅仅是建构活动本身,而这种活动是一种绝对内在的活动。

(边码III,351)2.进而言之,除非先验哲学家的客体是被自由地生产出来的,否则它们根本不会存在。——人们不能勉强从事这种生产,正如人们不能通过从外部勾勒一个数学图形,就强迫大家从内部直观这个图形。正如数学图形的存在是基于外感官,哲学概念的整个实在性则是基于内感官。这种哲学的整个客体无非是理智遵循特定法则而采取的行动。这种行动只能通过自己的直接的内在直观而被把握,而这种直观又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是可能的。这还不够。在进行哲学思考时,人们不仅是考察的客体,而且始终同时是考察的主体。因此,理解哲学有两个条件:第一,人们必须进行一种持续的内在活动,持续地生产出理智的那些原初行动;第二,人们必须持续地反思这个生产活动,简言之,必须始终同时是被直观者(生产者)和进行直观者。

3.通过生产活动和直观活动的这种持续的二重性,那种原本不能通过任何东西而反映出来的东西应当成为客体。——虽然不是在这里,但后面将会证明,只有想象力的一种审美活动才能够把那种绝对无意识的、非客观的东西反映出来。但通过这里已经证明的东西,至少可以看出,全部哲学都是生产性的。因此哲学完全和艺术一样,都是基于一种生产能力,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生产力的不同方向。换言之,如果说艺术中的生产活动是指向外部,以便通过产物去反映出无意识的东西,那么哲学中的生产活动则是直接指向内部,以便在理智直观中反映出无意识的东西。——因此,真正用来理解把握这类哲学的领悟力,是审美的领悟力,也正因如此,艺术哲学是哲学的真正官能(§.3)。

只有两个途径可以摆脱普遍的现实性:一个是让我们置身于理想世界的诗,另一个是让现实世界在我们眼前完全消失的哲学。——我们看不出,为什么哲学所需的领悟力比诗所需的领悟力更应当具有普遍性,尤其对某一类人而言,他们要么通过死记硬背(没有比这更直接扼杀生产性的了),要么通过一种僵化的、将全部想象力消灭了的思辨而完全丧失了审美官能。

4.对于那些废话,比如真理领悟力如何全然不顾后果等等,我们没有必要浪费任何时间,尽管人们可能会问,一个要求把“我们之外存在着事物”当作最确定的信念的人,还能够把别的什么信念当作神圣的?——我们宁可再讨论一下普通知性的那些所谓的诉求。

(边码III,352)在哲学的事务里,普通知性唯一要求的,就是每一个研究对象都应当得到圆满的解释

但我们应当做的,不是去证明普通知性信以为真的东西的真实性,而是仅仅去揭示它的各种错觉的不可避免性。——我们坚持认为,客观世界只不过是那些使自我意识(“我存在”)成为可能的必要限定条件之一;对于普通知性而言,如果从这个观点本身又推导出普通知性自己的必要限定,这就够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仅应当开启我们的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揭示必然的表象活动的机制,而且应当表明,通过我们的哪一种独特的本性,那些仅仅在我们的直观活动中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必然被我们反思为某种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东西。

如果说自然科学把自然法则精神化为理智法则,或用形式的东西补充质料的东西,由此从实在论得出唯心论(§.1),那么先验哲学就是把理智法则物质化为自然法则,或用质料的东西补充形式的东西,由此从唯心论得出实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