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国际交往中心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世界城市的关系
从实践层面看,资本拉开了经济全球化大幕,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文明。世界城市理论认为,世界城市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全球化经济社会运作在空间上的节点,具有世界性生产与服务要素聚集和配置功能,是全球化经济的受益城市和有力的推动力量。在城市间的关系这个维度,世界城市的概念构建了一套层级体系,在这套体系下,城市通过“打败”竞争对手来步入层级体系的前列,因此这套层级体系侧重于强调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但也要看到,资本主宰下的经济全球化既带有先天资本缺陷,又生出诸多后天顽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和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破解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难题,构建新型共同发展模式、新型国际协作模式、新型国际交往模式,科学认识和构建国际交往中心显得极其重要。
一 国际交往中心的基本概念
国际交往中心是那些在彼此联结的城市网络体系居于“交往中心”的城市,是国际高端要素聚集,具有强大的辐射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交往功能,在全球或地区发挥突出作用和影响力的城市。[2]该定义阐述了国际交往中心的静态样貌,但未表明城市之间动态的、交互式的关系。国际交往中心是“软硬兼备”(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兼备),国际高端要素聚集,具有强大的辐射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交往功能,在全球或地区发挥突出作用和影响力的城市和联结城市之间的互补互促的动态网的总和。其中,城市是网络的节点,城市间互补互促的动态关系是网,国际交往中心是联结节点的网络综合。
二 国际交往中心与世界城市的关系
1789年,德国诗人歌德(Goethe)把当时的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1915年,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格迪斯(Geddes)在其所著的《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即“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绝大部分须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3]1966年,英国城市地理学家霍尔(Hall)对世界城市进行了较全面的解释,即专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产生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国家的贸易中心;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各类专业人才聚集的中心;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娱乐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1995年,著名学者萨森(Sassen)提出,全球城市就是那些能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运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和通信设施的地点,是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地。全球城市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金融和特殊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作为产品和创新的市场。虽然学术界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有一定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定一个被各方面所接受的概念。[4]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将采纳以下概念及内涵:世界城市,又称为全球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世界城市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国际影响力巨大,这是软实力的外在表现,是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导力量。世界城市的影响力既有文化和舆论的力量,也有组织和制度的力量。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城市综合创新体系、国际交往能力、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化的治理结构等方面。二是经济实力雄厚,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大,人均GDP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后工业化经济结构明显,国际总部聚集度强。三是国际高端资源流量与交易量巨大,主要表现为高端人才集聚,信息化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金融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完备。世界城市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是国际活动召集地、国际会议之城、国际旅游目的地。
回顾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概念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与侧重于强调城市间竞争关系的“世界城市”层级体系不同,国际交往中心是在中心吸引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城市间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