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杭州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钮俊 孙磊 朱旭 林玮 侯利民
提要:杭州影视产业从弱到强,发展快速,逐步形成了全产业链良好发展态势,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综艺节目、动画、发行等都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也面临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产业规律性问题。本文从杭州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探讨未来杭州影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性机制与发展趋势,提出推进杭州影视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影视产业 文化传媒 大众文创产业 杭州
作者钮俊,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孙磊,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旭,杭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秘书长,二级作家;林玮,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副主任、副教授(邮政编码 310007);侯利民,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规划研究处经济师(邮政编码 310026)。
影视产业是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大众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杭州市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打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和加快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影视产业有效快速发展,杭州市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实地走访企业,对全市影视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和专题研究,形成了该调研报告。
一 杭州市影视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影视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显著。据统计,2017年杭州市全年电影产业票房达13.65亿元,同比增长27%;拥有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有447家,占全省的22%;立项电视剧31部,取得发行许可证的杭产电视剧共12部,占全省的26%;立项电影70部,取得发行许可证的电影共计20部,占全省的41.6%,同时出品网络剧16部、网络大电影78部,产量居全省前列,杭州院线电影票房收入居全国第八位。从2018年开始,由于诸多原因,影视产业进入调整转型期,这一年杭州影视产业有一定幅度的震动,电视剧立项上升到44部;电影立项减少到55部,取得发行许可证的电影共计7部[1];但拥有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大幅度上升到767家[2]。
(一)涌现一批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杭产电视剧的获奖数量、上星频道播出比例、市场回报率等都居全国前列,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创作生产了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同时杭产电影、纪录片、动画、综艺节目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在领先地位,成为文化强市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杭州佳平影业出品的《鸡毛飞上天》全网播放量突破42亿次,在2017年所有上星电视剧中豆瓣评分名列第九,《人民日报》《文汇报》也对该剧进行深度报道,该剧同时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优秀编剧奖等奖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气。杭州奇遇影业出品的电影《嘉年华》导演文晏荣获最佳导演奖,映川文化传媒(杭州)有限公司出品的《大世界》荣获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片奖。此前,这两部高质量的杭产作品在国际影展上创造了数个华语电影纪录,如《大世界》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电影《嘉年华》成为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唯一入围华语作品。在动画剧集方面,博采传媒承制的《大禹治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是唯一获奖的动画作品;蓝天下传媒出品制作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掀起了慢综艺潮流,《来吧!冠军》制作方蓝天下传媒因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多次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年度匠心制作团队;值得提出的是,在网络视听节目制作上,杭州影视企业也开始在主旋律题材上进行探索,如浙江美视众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联合制作出品了系列英雄史诗电影(网大),如《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辛弃疾1162》,其中《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填补了网络电影在历史英雄电影方面的空白,取得了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荣获2019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年度优秀网络电影长片(共计4部),在优酷上线14天,票房近千万元。
(二)聚集并成长了一批在全国有号召力的影视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杭州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制度,推进人才管理与机制改革。在影视人才引进方面大力倡导“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理念,将“引人”和“引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合同聘用和聘请担任文艺顾问等方式,邀请国内外著名导演、编剧来杭定居、留居,为杭州影视创作服务。在筑巢引凤的同时,还积极培养文艺新人,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青年影视创作人才,如《甄嬛传》作者兼编剧流潋紫、电视剧《旗袍》和《麻雀》编剧海飞、纪录片《罗长姐》导演金行征、青年电影制片人杨城、动画电影《大护法》导演不思凡、动画电影《大世界》导演刘健等,为杭州更多原创影视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杭州青年电影人才成长迅速,2019年7月,杭州导演顾晓刚(1988年出生)成为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最大赢家,讲述富阳故事并在富阳拍摄的《春江水暖》荣获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导演奖项;这是继杭州导演仇晟(1989年出生)作品《郊区的鸟》斩获上届最佳影片以来,第一次由同一个城市的青年导演连续两年荣获此殊荣。
(三)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影视文化活动
近年来,为繁荣杭州影视文化建设,杭州市遵循政府文化交流与民间文化交流并重、商业展映与公益文化交流活动并举的思路,举办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影视产业良好发展、影视文化交流提升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节展活动。这两年,戛纳电视节中国杭州·国际影视内容高峰论坛(MIPCHINA)、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西湖纪录片大会、西溪影人会、金荷奖、西湖IP大会等影视活动相继在杭州举行。在这些盛会上,我们迎来了数百位中国影视创作的中坚力量、国际一流的创作与营销人才、具有竞争力的潜力新作,与杭州本土影视工作者共叙行业发展痛点与前景,进一步夯实了杭州作为影视重镇的地位与国际影响力。
(四)形成了知名企业与新锐团队共同发展的影视方阵
为贯彻和落实中央将文化创意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的精神,杭州市近年来结合国家和浙江省相关政策,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影视制作公司更好更快地发展。截至2018年底,杭州影视企业已有767家,比2012年翻了两番,其中影视类上市公司6家[3]。同时杭州因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在影视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实力卓群的民营企业与潜力十足的创业公司。如“国内电视剧第一股”的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全国领先的IP运营公司南派泛娱有限公司、综艺节目制播分离优秀代表浙江蓝天下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互联网影视先驱者杭州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国际发行的杭州九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均是其细分领域中的佼佼者。同时,杭州因民营资本发达、文创氛围浓厚,近年来吸引了数家优质影视企业在杭设立分公司,如电影频道杭州基地、新媒体影视第一股——新片场杭州分公司等,这些优秀的影视企业聚集杭州,在增强本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五)打造一批全国知晓的影视产业园区
为适应全球影视产业向集约化发展态势,杭州市近年来积极行动,打造了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杭州总部、艺创小镇、西溪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颇受瞩目的影视产业园区、实验区。其中,2017年12月正式挂牌的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杭州总部是全省首个集影视国际交流平台、国际影视人才培养平台、影视产业投融资平台、影视创意创作平台、影视外贸企业孵化平台和全球影视文化研究平台六大产业支撑平台于一身的产业园区。艺创小镇影视经济的强劲崛起,汇聚中视精彩、时光坐标、项氏兄弟、何乐不为等20余家优秀影视企业,其中时光坐标与何乐不为等企业在2017年的税收同比增幅均突破100%。网络剧、纪录片、后期制作等类型公司实力均位列全市第一方阵,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展映等“一条龙”的影视产业链服务体系。西溪创意产业园经过多年运营,进一步夯实了影视专业园区地位,目前已形成以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及制作、电影发行、院线放映为主要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六)建立了一支全国领先的国际营销团队
伴随着中国实力与中华文化的强势崛起与杭州影视企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近年来杭州影视出海成绩亮眼,培养了一支全国领先的国际营销团队,而“国际发行”也将逐渐成为带动本市影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华策影视通过市场化机制已成功将1万多小时的中国影视精品力作行销至全球180多个国家与地区;潜影文化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台湾地区公映,成为第一部在台湾地区公映的大陆纪录片;九样传媒突破了古装作品一统海外市场的局面,将其所代理的电视剧《猎场》发行到了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并实现了与国内的次日跟播;华麦网络在英国、土耳其、埃及三地电视台开设“华麦剧场”,年播出国产节目内容各600小时,共计1800小时;华策影视所创建的“华剧场”已与10多家海外媒体达成合作,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杭州的翻翻动漫、长城影视、天鹏传媒等17家文创企业入选“浙江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单(2017-2018年度)”,入选企业和项目数量均在全省领先;2017年12月在杭州成立了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提升国外议价空间。同时,杭州影视公司已连续九年组团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是首家以地区命名的联合展馆,现场及意向成交额每年稳定在800万美元上下;并积极参加新加坡电视论坛、戛纳电视节等国际顶尖专业市场,行销杭州好故事。
二 制约杭州市影视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杭州市影视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资金、人才和政策保障,但与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总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大规划、大平台、大政策、大活动、大品牌还没有形成,可能会制约杭州影视产业进一步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视产业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同时于2017年底发布了《关于推进杭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做优做强的实施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全市影视产业发展总的专项战略规划目前尚未制定,缺乏对全市影视产业“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对全市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定位、行动方案还缺少明确和细致的规划设计和论证。而与此同时,上海、天津、宁波分别于2016年、2017年、2019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心商务区关于促进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二十条政策措施》《“文化宁波”2020建设计划》,而天津市也已在近年取代杭州市成为电视剧立项数量全国排名第三的城市。
(二)缺乏有影响力的影视节庆(展)品牌活动
影视节展作为推广和宣传一个城市影视产业实力的重要平台,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国内诸如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四川电视节等,均有效地提升了当地影视产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近几年来,诸多二线城市设立或举行了高规格的电影节,如2014年所创办的丝路电影节每年将由陕西、福建轮流主办;2017年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在成都成功举行;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广州成功举行并永久落户广州;2019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未来五届落户厦门。与之相比,杭州近年来虽然举办了多项高质量的影视论坛、峰会等,但均由地方性机构、民间机构发起主办,且内容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影视节展与影视交易、影视产业链开发和影视论坛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整体品牌效应。
(三)影视产业链统筹平台尚未真正形成
杭州拥有丰富的外景地资源、资金资源及创作资源,同时拥有大量优质的影视制作与后期制作公司,但因主体大部分为民营企业,缺乏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影视产业链统筹平台,无法让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化。香港设立了电影统筹科,上海市建立了影视剧协拍办公室,宁波设立了“东方1910”影视服务中心为来甬取景的影视剧组发放“宁波影视摄制协拍证”,因此,将全市可供拍摄的资源与影视剧制片、营销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影视工业化进程,将会进一步提升杭州在电影拍摄、制作上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四)影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教育机制尚不健全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虽然杭州市及各县市区人才新政频出,但没有针对影视创作类人才尤其是青年创作人才方面的具体政策。近年来,杭州市在著名影视编剧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本地影视创作人才及全产业链影视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还没有有效的制度和举措,导致影视创作力量较弱,尤其是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制片、发行、摄影、剪辑、美术、IP运营等复合型、主创型优秀人才屈指可数。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后劲不足,将会影响到杭州市在新一轮影视工业化浪潮中的前进步伐。
三 影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电视剧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主流
在2018年3月3日举行的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指出:希望未来的五年,制播双方能紧紧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纪念建党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宣传节点,紧密合作,积极主动,做好选题规划,共同推出一批符合宣传主题要求、导向正确,同时制作精良、影响广泛的主题题材作品。杭州电视剧公司已提早积极谋划,2019年国家广电总局部署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展播工作,杭州共计有8部作品入围,分别是华策影视《外交风云》《觉醒年代》《绝境铸剑》、佳平影业《在远方》、晟喜华视传媒《红鲨突击》、玄机科技《英雄冯子材》、永乐影视《时代交响曲》以及博采传媒承制的《大禹治水》。
(二)杭州影视企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随着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资本介入、播放渠道话语权的变更等因素,能持续性生产优质内容的影视企业逐渐形成收割经济效益的第一方阵,除有能力进行全产业链运作的华策集团除外,多数公司进行了垂直化运作并在全国该领域内拥有一定话语权,如深耕综艺节目开发制作的蓝天下传媒,全力打造优质IP的玄机科技,着力于精品电视剧开发的佳平影业、永乐影视与晟喜华视,专注于优质文艺电影生产的映川文化、潜影文化等。当下,对抗大平台的唯一法宝只能是优秀原创内容,但随着杭州人才新政优化、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杭州总部开园、艺创小镇三期项目完工及中国网络作家村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杭州将迎来更多优秀原创内容与影视工作者落户,将带来更多优秀影视项目和版权资源,会涌现一批更年轻、更有追求的新型公司,也会淘汰一批没有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升级并拥有优质项目的老牌公司,同时随着影视行业调整深化,诸多影视公司因为投入大、收入渠道单一等,净利润下降较大,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三)原创内容抬头,海外市场将受重视
随着海外制作团队的引进,以及更多资本的流入,电视剧的成本将会持续增加。随着网络剧《白夜追凶》《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一起同过窗》等作品的爆发,观众不再只对超级IP感兴趣,对于优质头部的内容需求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不管是制作方还是视频平台方都将不遗余力,这也将成为年轻团队获得这个行业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国内具有买单能力的平台数量日渐减少,遭遇发行的瓶颈。《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到2016年电视剧出口总额从3.8亿元增加为5.1亿元,增幅高达34%。除了传统的日韩及东南亚市场,国产电视剧、网络剧也逐渐向欧美等成熟市场及非洲等新兴市场扩展,如《白夜追凶》版本被Netflix购买,将登陆192个国家和地区,2017~2018年杭州影视作品频频亮相戛纳电视节、香港国际影视展、非洲电视节、北美电视节等专业市场。同时随着专业发行公司的增加、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的成立,国产剧海外单集版权费将会进一步增加。同时中国国力与华语文化的强势崛起,将会进一步打破古装剧一统海外市场的局面,更多优质影视作品可在海外发行上获得更大效益。
(四)内容变现方式多样化
随着制作成本的进一步提高,内容变现方式必将会越来越多元化,综观杭州影视公司业务范畴,未来几年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收益:全版权运营、内容营销、艺人经济、衍生品与文化地产项目。近几年,杭州多家影视传媒公司完成了公司产业链搭建,如汉鼎宇佑传媒,业务涵盖演艺培训、经纪、游戏、演出、综艺、电影、电视剧、直播、主题公园、院线影城等十大板块,构建了一个自体循环的良性生态系统,在内容营销方面,主要形式有广告植入、角标广告、中插广告等,或电商助力,边看边买。杭州拥有第一家主板上市的广告公司——思美传媒,其与新丽传媒等多家影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提供专业娱乐内容营销,联合出品了电视剧《虎妈猫爸》等,同时华策集团旗下的可以传媒连续出品的“双十一”晚会、2018淘宝造物节,借助互联网和科技,与营销结合,共同创造消费神话,同时打造了综艺节目《生活相对论》,综艺联姻电商开启跨屏营销等。以上这些有益尝试将助推未来内容营销方面的继续革新,成为内容变现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衍生品方面,美国有70%的影视收入来自衍生品,日本超90%的动漫收入来自衍生品。相比之下,中国衍生品收入份额严重不足,而杭州的衍生品产业经过多年孵化,培养了一批优质企业,如浙数文化旗下的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义乌市政府共同投资组建的IP衍生品授权设计制造平台,该平台得到IP方授权后,开发出具体衍生品需求之后由设计师接稿,在后台IP放核审之后通过平台帮助精选的制造商进行样品生产,对样品审核确认后进入批量制造流程,并可以在后台察看生产数据。在文化地产方面,可包括基于内容的线下体验场所,如主题公园、主题餐饮、影视拍摄基地等。国内旅游消费的升级与影视IP资源结合,将成为助推影视发展的又一环。2017年12月,华策与西塘古镇签约,双方将共同升级打造西塘国际影视文旅世界,探索影视旅游新业态。晟喜华视传媒则与余杭区平山合作,共建影视文化村,将影视剧孵化、拍摄与文化地产相结合。
四 推进杭州影视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杭州市影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调研组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快研究制定影视产业中长期专项发展规划
杭州影视产业急需专项发展规划这一“纲”。建议抓紧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杭州市影视产业做优做强的实施意见》《杭州影视产业“十三五”专项发展规划》等专项文件,加强对全市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协调,以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杭州影视产业科学发展。把影视产业规划纳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明确杭州影视产业的定位,力争把影视产业培育为杭州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世界名城的支柱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把杭州打造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影视产业发展最具活力、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
(二)培育打造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杭州国际影视展
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一流的影视节展与杭州争创“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国际会展之都”和大湾区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国际影视展可促进杭州影视产业的跨越发展,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联合行业企业、媒体等力量共同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杭州国际影视展”。依托国家广电总局、杭州市政府、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杭州总部,借力于实验区的产业优势、合作优势和国际背景,加大影视国际化合作力度。整合杭州现有电视剧、电影、动漫、纪录片、综艺节目、新媒体、网络剧等全国诸多头部企业资源,联动中国网络作家村、电子商务、数字阅读平台、旅游、出版、演艺、时尚、衍生品、游戏、电竞等资源,开展集版权交易、项目洽谈、专业技术人才交流、海外推广合作及各行业跨界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节展活动,吸引全球影视人才,让杭州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综合实力最强的影视之都。
(三)不断完善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
建议在专项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整合现有相关政策意见中有关影视产业发展的内容,制定出台推进影视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系列政策。可建立产业基金,探索多种市场方式,对不同需求、类型与发展时期的企业或创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与激励。随着影视产业内容变现方式的多样化,建议完善与细分奖励对象,从奖项、上市补贴扩大为国际发行优秀案例、在杭取景的优质作品、优秀衍生品平台或跨领域合作优秀案例等,鼓励多元发展;随着播出平台的变化与网生内容的崛起,应对其奖励的播出平台重新进行定义,如从央视扩展为前三名卫视频道与三大网络平台;可将“文艺精品工程”中的影视创作专项经费单列出来,不仅针对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微电影四个门类,也适度拓展到综艺节目、网络剧等;在扶强扶优的同时,出台鼓励富有潜力的新人创作的政策,营造对青年影视人原创作品的包容与培养环境,促进影视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文旅结合建立影视产业链统筹平台
深入实施影视为本、旅游为辅、文化为魂发展战略,依托并整合杭州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文化地产等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一个由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影视统筹平台,积极促进在杭构建企业经营、拍摄制作、发行放映、政策咨询等“影视+”平台,吸引全国乃至国际专业人才和影视剧摄制组,将杭州市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影视外景地,促进影视拍摄、制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探索打造杭州影视人才青年系列品牌
青年强,则国家强,着眼于杭州影视产业发展的未来,应进一步扶持青年影视人才成长,促进杭州影视产业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杭州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于2014年成立了西湖青年编剧联盟,为青年编剧每年提供公益培训、采风、法律资助、市场对接等,凝聚青年编剧人才,成功对接影视作品近10部。但多年来,因经费限制,杭州青年编剧队伍未能实现跨越式的成长。建议实施“杭州青年影视人才成长计划”,出台对青年编剧、导演、发行、制片、剪辑等行业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扶持计划,明确这项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青年影视人才提供业务培训、创作指导、创业辅导等,让杭州成为国内青年影视人创新创业的新沃土。
(责任编辑 方晨光)
[1]电影、电视剧数据来源于电影电子政务平台与电视剧电子政务平台。
[2]浙江省广播电视局,http://www.zrt.gov.cn/col/col908/index.html。
[3]中南卡通于2019年5月15日终止挂牌,其他6家公司分别是华策影视、长城影视、时光坐标传媒、晟喜华视传媒、南广影视、艺能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