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阿拉伯国家社会结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理论视域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1]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理论范式

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是社会学最重要的研究论题之一,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和庞杂,相关理论观点与分支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关于社会分层的学术探讨,其研究主题与理论动向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这种时代性往往取决于特定时期社会变迁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与社会思潮的新趋势紧密相关。因此,针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分层问题,学术界的关注点和理论取向各异,甚至会产生相冲突的学术观点。

直至目前,西方学术界关于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功能论范式与冲突论范式。以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和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为代表的功能论范式,注重社会稳定与社会整合,强调社会分工、职业共同体、共同的价值体系等因素;而以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马克斯·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冲突论范式,则强调社会冲突对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不过马克思与韦伯对各自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解释各有侧重,阶级与阶层是他们分析和考察的重要对象。后世学者将二人的主要学说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乃至于形成两个流派,并且成为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主导理论取向,从而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社会分层理论构建。

一 功能论范式的分层理论

功能论范式的分层理论领域,产生了许多社会学理论大师,早期最著名的代表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涂尔干是分工分层论的首创者,其《社会分工论》一书探讨了社会分工的意义与重要性。他认为社会分工最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它使整个社会紧密而有效地结合起来。根据涂尔干的理解,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因为人的能力的差异性导致社会分工也有所区别;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承担适合自己的工作,由此才能在整个社会成员中形成比例适中的社会职业角色[2]。涂尔干理论的核心在于为了维护社会的团结与稳定,需要以职业为标准实现社会成员的整合,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整体性。维尔伯特·摩尔(Wilbert Moore)和金斯利·戴维斯(Kingsley Davis)则继承扩展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与社会统一有机体的理论学说,认为社会分层是为了满足复杂的社会系统的功能需要[3]。而结构功能主义大师、美国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对于社会分层的研究侧重于社会秩序问题。他认为价值与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核心内涵,而社会分层则全面维系社会秩序。在帕森斯那里,共同的价值体系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这样,荣誉与地位就成为社会分层结构的一种重要划分标准。所以,社会成员究竟属于哪一种社会等级,更多的是由其在社会中实践共同价值的好坏来评判的,只有那些实践社会共同价值较高的人才会获得相对较好的地位层级与财富回报[4]

二 冲突论范式的分层理论

冲突论范式的分层理论在理念上有别于功能论范式,主要有三点不同:冲突论分层理论强调阶层并非社会必然存在,而是征服、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与竞争导致的;冲突论认为经济结构在社会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权力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极不平衡,因此社会成员的工作与经由工作所获取的报酬也相当不合理;最后,该理论还认为,社会阶层的改变并非经由革命来完成[5],这也是冲突论范式分层理论的核心。

冲突论范式的分层理论中,影响力颇大的一是卡尔·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二是马克斯·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阶级理论与多元分层理论提供了有关社会不平等的基本理论模式与分析框架。以下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及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分别做简单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学术界在探讨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时,往往都会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众所周知,阶级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但马克思并没有就阶级问题做出过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因此,我们只能从整体的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去梳理和阐释有关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中阶级的定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和阶级斗争等重大问题。马克思根据所处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将人们在特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并认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工决定其阶级地位。这是首次将阶级与生产和发展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财富的多少、职业的不同等并不是划分阶级的根本要素,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资产阶级指的是占有生产资料与工人剩余劳动价值的社会集团,无产阶级则不仅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需要通过出卖自身劳动力来获得收入与报酬。换句话说,社会成员不同的经济地位成为马克思主义划分不同社会群体的标准。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6]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理论的观点可以归纳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逐渐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由这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引发的矛盾,这种矛盾冲突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变迁历程,并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不过马克思也观察到,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并非只有两大阶级的对抗与矛盾,因为阶级内部还存在诸多分支,以及一些具有过渡性质的阶级群体。但马克思始终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渐趋成熟,最终还是将形成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格局,而那些过渡性质的阶级成分也将被消除。

因此,归结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以及劳动分工,同时也是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基本标准[7]。这成为我们分析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不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引起后世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认识的极大争议,尤其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迅速变化,出现了许多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预判不同的地方,比如社会现实中的确存在多种阶级共存的现象,在此情况之下,判断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阶级的具体依据是什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变化如何改变社会的基本阶级结构?基于此,后世学者逐步丰富了马克思以人们在生产方式中的地位来界定阶级的学说理念,扩大了这种“地位”因素的具体内涵,根据社会现实,将经济收入、职业结构、社会威望等因素也作为社会阶级划分的标准和依据。

(二)韦伯的多元分层模式[8]

作为公认的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不同于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对于社会分层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各异。韦伯强调的是对社会结构的横断面进行刻画与描述,尤其主张阶层与阶级综合分析;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侧重于描述社会变迁等动态过程,十分强调阶级的纵向发展与经济因素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韦伯对社会阶层采用多元化的分析模式,认为社会应该通过多种指标、多种方法来划分层次,因为社会是多元的,具有多个层面,而阶级应该只是划分层次标准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唯一标准;马克思则认为社会经济结构具有决定作用,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天然对立。

相对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中的经济因素论,韦伯则是多因素论者。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结构,他创造性地将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以及声望(社会地位)作为核心标准,划分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等级。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结构强调了政治领域内存在政党和其他政治派别(party),经济领域存在阶级(class),社会领域存在身份地位较高的(status)群体或声望较大的(social honor)群体。首先,韦伯高度重视阶级分层的维度,并将其作为社会分层的第一个维度。但和马克思阶级理论的重大区别在于,韦伯没有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视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且最重要的一对冲突关系。他根据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状态”来划分阶级,“市场状态”就是指社会成员获取就业机会和有价物品的能力。根据韦伯的阶级划分原则,那些拥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社会群体在市场状态与经济实力上就有了一定的优势,因而可以获取相对可观的收入,并在消费市场中占据较高地位。这与当代中产阶级的现状也较为符合。其次,韦伯也强调身份地位或者社会声望的维度。在他看来,人们的身份取决于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则更多由社会价值评估来支配。因此,声望与地位大致处于相同水平、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相似的社会成员将会组成同一身份群体。也就是说,在身份地位的这一维度中,同一群体一般会以自我为中心划定一个在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的圈子。如此一来,身份地位相同或类似的群体就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等级。韦伯最后强调了党派或权力的维度,其核心就是政党和组织的科层制。社会成员个体与统治上层或权力的亲疏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9],因此,在韦伯那里,收入、权力与声望成为阶级划分的重要维度,但韦伯认为在不同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三者的权重有所不同,如阶级标准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层体系中十分重要,地位维度在等级制社会中至关重要,而政党组织与权力的重要性则在现代社会中较为突出。

韦伯的分层理论影响了美国社会学界的研究路径与方向。在二战后的数十年间,由于新社会史异军突起,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在探究社会分层问题时,更多地吸收和借鉴了韦伯所提出的多元社会分层模式,而非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模式。学者们以收入、权力、声望、教育、职业、性别等诸多维度为切入点,充分运用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群体进行细致的层次划分,从而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现象。

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两种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式,对社会分层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等都做了不同的解释,这两种模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但不可否认,两者都对国际学术界的社会分层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们之后,国内外许多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的理论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并得以进一步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的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和新韦伯主义社会分层理论[10]均对原有两大主流理论流派进行了重构和解读,出现了一批相关的代表人物,并引领了新一波的社会分层研究热潮。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阶级和阶级理论强调了生产资料、教育、生产技术和体力劳动等维度[11],查尔斯·米尔斯(Charles Wright Mills)提出的“精英统治理论”将权力因素作为划分美国社会结构的标准[12]。新的分支理论均试图修正马克思和韦伯原有的社会分层理论,以便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