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主任制的发展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一直实行班主任负责制下的班级管理制。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主任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并对班集体的形成以及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等起着决定性作用。除了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外,班主任还要组织协调科任教师(又称“任课教师”“学科教师”)团结协作,形成教师集体;组织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教育组织,班主任岗位的设置,使班级有人管理、班集体建设有人领导、班级活动有人组织、科任教师有人协同、家校联系有人推动。因此,班主任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承载着特殊重要的育人与管理职能的重要岗位,是一支职能特殊的重要教育力量,发挥着独特的重要的教育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班主任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专业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极为尴尬的现象:一是进入21世纪后,全社会都认为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极为重要,需要班主任“教育好”“管理好”学生,但又对班主任的职能发挥以及教育效果不太满意;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迫于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倡导班主任将其工作作为主业,推动班主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但一些专业研究者又对“班主任专业化”提出怀疑,进而针对班主任制遇到的困境与问题,认为班主任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呼吁取消班主任制。毋庸置疑,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班主任制已经走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上。班主任制是继续完善还是逐步取消,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要厘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全面梳理班主任制的发展历程,深入厘清班主任制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问题,理性地探寻中国班主任制的发展趋势,这是在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班主任制源于苏联。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班主任制是移植和借鉴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并历经几个时期的曲折发展和不断演变。本书中的班主任制是学校依据有关法规管理班主任及班主任工作的规章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对班主任职能定位、班主任基本工作任务和工作范围的界定,班主任工作原则与方法以及班主任培养培训、考核、奖惩等具体规则和办法。

大凡治史之人,无不奉行这样一个宗旨:明古今之变,察中外之异,借历史之“石”,攻现实之“玉”。任何事物都是历史性地发生、发展、演变和消亡的。历史上发生、发展的事物,唯有用历史的眼光去理性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