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9章 巧姐·太子迷踪

金陵十二钗中,最没存在感的人物非巧姐莫属。前八十回中,巧姐唯一的情节是她用柚子和板儿交换佛手,以暗示二人未来姻缘,除此之外她的作用更像是一个襁褓中的道具。

其实巧姐的身份极高,她的爷爷贾赦袭了荣府的爵位,她爹贾琏是嫡长子,不出意外的话贾琏将是荣府主人,而巧姐是贾琏的嫡长女。荣府败落时,巧姐应该还是小孩子,只能任凭命运摆布。

巧姐与贾宝玉是堂亲,又在正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意味着她影射的人物与皇权有重要瓜葛。

明末有三个下落不明的少年,他们对历史没产生什么影响,但若论身世则地位极尊,是帝位无可争议的继承人——巧姐就是影射崇祯皇帝的儿子们。

“巧姐”这个名字是刘姥姥取的,源于巧姐的生日正好是七月七日乞巧节。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巧姐图谶上画的纺绩美人,暗示巧姐就是织女。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女儿,《月令广义.七月令》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红楼梦》以天帝女儿的身份,喻巧姐的皇子身份。

牛郎是农夫,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一个天帝女儿嫁给普通农夫的故事,巧姐的图谶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暗示巧姐最终成为普通农妇,根据判词和小说的伏笔,不难推测巧姐的结局是经刘姥姥搭救后嫁给了板儿。这是喻指崇祯皇子的最终结局是隐入民间。

紫禁城沦陷后三个皇子被李自成俘获,得到李自成善待。李自成征讨吴三桂时把他们带到山海关,想以此为筹码与吴三桂谈判。李自成在山海关溃败,三个皇子在乱军中走失,以后便下落不明。

三个皇子最大可能是像千千万万宗室一样,改名换姓、隐藏身份,成为普通人过上普通生活。

实际上除了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扑朔迷离之外,其他两个皇子的下落后来都弄清楚了。

皇子朱慈炯,也就是后来经常在各种起义中被人冒名的“朱三太子”,实际是流亡到山东汶上县,隐姓埋名以教私孰为生,75岁时被清廷发现,以冒充太子的罪名被灭族,但后世学者考证此人就是朱慈炯。

皇子朱慈炤则流亡到贵州遵义,改名邹启贵,躬耕荒郊,一直到民国时期才由其后人公布身份。

如果巧姐影射崇祯的皇子,那么最难解的谜题是:

1.判词中“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个刘氏是谁?

2.《红楼梦组曲·留余庆》中,“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这狠舅奸兄是谁?

按照小说情节理解,“刘氏”就是刘姥姥,狠舅就是王熙凤的胞兄王仁、奸兄则可能是贾蓉、贾蔷。

但《红楼梦》的判词、判曲,都是一声二歌。既是概括历史人物的真实命运,也在预告小说人物的结局,但小说人物命运又属于独立的文学创作,并非复刻历史。

这二十八首词曲本身是一组纪念明末历史、概括风云人物命运的组曲,如小说中说:“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作者又是以这些词曲字面寓意为小说大纲,规划了小说人物的命运。

例如用“终陷淖泥中”感叹潞王朱常淓投降清廷、献媚清廷,但最终还身首异处。又在“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个寓意基础上,将《玉簪记》的陈妙常化身为妙玉,最后根据“终陷淖泥中”的寓意给她安排一个沦落风尘的悲剧命运。

再如用“千里东风一梦遥”概括鲁王一生漂泊海上的经历,又依照这些词句,给探春规划了一个远嫁海外的结局。

二十八首判词判曲与小说人物命运的关系,就如同《五美吟》一样是一声二歌、一笔二牍,所咏叹的五位美人与南明的五位君王有各自的故事、有各自的命运,但作者以诗歌的字面寓意为桥梁,将两组人物的命运融合到一组诗歌之中,这正是《红楼梦》创作手法最惊人之处。

由此推知,“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这两句都是在感怀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而小说中王仁等人将巧姐卖掉,刘姥姥又将其赎回,是根据这两句话的字面寓意衍生出来的故事。

巧姐影射崇祯的皇子,那么“狠舅”就是周皇后的兄弟,“奸兄”是指皇子们周家的表兄。之所以不会是堂兄,因为朱家“慈”字辈的堂兄弟在明末历史上实在没什么值得一提的野史逸闻,但皇子们的舅舅、表兄一家子,也就是皇子的外公周奎一家,在北京沦陷前后有两段极不光彩的表现。

第一件事情是李自成兵临城下,北京急缺军饷,崇祯请老丈人带头捐饷,周奎抠抠搜搜捐了五千两银子。李自成进城后实行“追赃助饷”,对明朝高官进行敲诈勒索,通过严刑拷打,从周家榨出五十万两银子。

第二件事情就是出卖太子。

清军入关后,周奎一家受到清廷善待,与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相依为命。1644年冬,一个自称太子朱慈烺的人在夜晚投奔周奎,周奎称无法辨别,便把长平公主接来辨认,长平公主见到此人便相拥而泣。确认了太子身份后,周奎本欲让太子隐瞒身份留下来,但在家仆劝说下还是上报了清廷。清廷遂召集袁贵妃及明宫太监、大臣来对质,结果认定这是伪太子,称这是一个刘姓的人冒充太子,将其处死。这就是“北太子案”。

“捐饷”“北太子”这两件事情,正好分别对应了《留余庆》“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的“爱银钱”“忘骨肉”。

那么这个“北太子”究竟是真太子还是假太子呢?后世历史学家多认为北太子就是真太子。

但笔者猜测,《红楼梦》作者在真、假两个可能性之间,给出了更为戏剧化的解读,这可能是《红楼梦》作者作为明朝遗民的一种美好幻想,也可能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一种传说,甚或就是史实。

“北太子案”中,周家本想让太子以刘姓亲戚的身份隐藏在家中,后来清廷审查时,给出的结论也是伪太子姓刘。巧姐的判词“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中提到的“刘氏”应该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而北太子案牵涉之人也恰好姓刘,是巧合吗?

作者有没有可能在暗示,这个“刘”姓男子其实是一个和太子长得像,因为受过崇祯恩惠而与太子替换了身份,甘愿替太子受刑的人呢?

这个猜想看似脑洞大开、漫无边际,却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依据。

在元宵夜宴那一回,贾府上演了一个剧目:《八义·观灯》,《红楼梦》出现的每个剧目,必有其寓意,而且《八义》在这一回中提了三次,作者是在提醒这个戏隐喻的内容很重要。

《八义记》是“赵氏孤儿”故事诸多演绎中的一个版本,《观灯》这一折讲的是上元灯节,赵朔和公主在望春楼设宴欢庆,赵朔看到长相酷似自己的周坚,因付不出酒资而被酒家纠缠,就慷慨解囊并收留了他。

在《八义记》后面的故事中,赵氏全家遭祸,周坚因貌似赵朔,就装成赵朔自杀而死,赵朔得以逃脱。赵朔、周坚的故事,不就是“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偶因济‘周’氏,巧得遇恩人”么?

作者不就是在用赵朔、周坚的故事,暗喻北太子案的太子是真太子,但是清廷抓捕时,有一位刘姓义士和他替换了身份,替他受戮吗?

贾元春省亲时点过一出《豪宴》,此处有脂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一捧雪》讲的是莫怀古有一枚祖传玉杯,被严世藩看中,严世藩强索不得,便下令捉拿。莫怀古被抓到后,他的仆人莫诚挺身而出,自己冒称莫怀古代为受戮,使莫怀古得以逃匿。

这不又是一个家仆感恩,代主赴死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