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折叠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星级之外,旧友归来。

自从直播事件后,林牧之的餐厅“旬匠”逐渐恢复了客流。尽管仍有部分守旧派不买账,但越来越多的纽约食客愿意尝试他的“纽约前寿司”理念。

“流量能带来短期热度,但长期发展,还是要靠味道。”

林牧之始终没有改变初心,仍然坚持亲自挑选食材,每天第一个到店,最后一个离开。

就在他以为风波终于过去,可以安心做寿司时,一封邮件改变了他的计划。

这天早晨,他在店里检查食材时,助理小李拿着手机跑过来:“主厨,你快看看这封邮件!”

林牧之低头一看,邮件的开头写着:

“尊敬的林先生,我们是米其林纽约地区的评审团队,近期听闻您的餐厅在寿司界掀起了一股新潮流,我们希望能预约一次私密试餐……”

他愣了一下。

米其林?他们要来试餐?

虽然他从未想过要刻意追求米其林星级,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奖项在餐饮界的影响力太大了。

晚上,林牧之约张若彤喝酒,把这件事告诉了她。

“米其林啊……”张若彤转着酒杯,若有所思,“如果他们给你一星甚至二星,那‘纽约前寿司’的概念就会被彻底认可,你的餐厅也会更火。”

林牧之点头:“但如果他们不认可,甚至在报告里写得很难听,那可能会影响餐厅的口碑。”

“你怕?”张若彤笑着问。

林牧之沉默了一下,然后摇头:“不是怕,我只是……不想被一个评分体系定义。”

张若彤挑眉:“但你想让更多人认可你,不是吗?”

林牧之没有马上回答。

他想起自己刚来纽约时,在小寿司店里当学徒,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连和客人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那时候的他,甚至连想象自己能开一家像“旬匠”这样的餐厅都不敢。

现在,他已经走到这里了,为什么要害怕?

他举起酒杯,和张若彤轻轻碰了一下:“行,我接受邀请。”

两周后,一个安静的周三晚上,三位神秘客人走进了餐厅。

他们没有表明身份,但林牧之知道——这就是米其林评审。

他深吸一口气,走进后厨,亲手准备了整套 Omakase料理。

餐厅里一片寂静,所有工作人员都屏住呼吸,看着三位评审的一举一动。

终于,评审们吃完最后一道寿司,放下筷子。

林牧之站在料理台后,等待着他们的反应。

其中一位评审擦了擦嘴角,缓缓说道:

“这是一场非常……特别的寿司体验。”

米其林评审离开后,餐厅里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安静。

所有人都看着林牧之,想从他的表情里读出点什么。

但他只是揉了揉眉心,长叹一口气:“该收拾的收拾,该下班的下班。”

小李忍不住问:“主厨,你觉得他们的反馈怎么样?”

“鬼才知道。”林牧之耸肩,“他们那副扑克脸,我又不是读心术大师。”

他知道,米其林的评审标准复杂且神秘,有时候即便评审们表现得很满意,最终也未必会给星。而有时候,他们可能一句话都不说,却会在最终评定时给出高分。

“反正,想那么多也没用,还是该干嘛干嘛。”

但他心里清楚,如果这次真的拿到米其林星级,餐厅的未来将迎来一次重大转折。

日子一天天过去,餐厅的生意越来越好,不少美食博主因为那场直播和米其林试餐的消息,专门跑来打卡。

“纽约前寿司”的话题甚至上了几家美食杂志,部分美食评论人称之“打破寿司传统的新尝试”,也有一些老派食客依然表示不屑。

“无论如何,这已经成为纽约餐饮界的一个争议话题了。”

但林牧之没工夫去管这些,他依然每天扎在厨房里,专注于自己的寿司。

“如果一天不上手,我总觉得手感会变生疏。”

张若彤有时候下班后会来店里陪他,看着他练习切鱼、腌制鱼料。

“你知道吗?”她一边喝着清酒,一边笑着说,“你以前挺浮躁的,现在倒是越来越像个真正的寿司师傅了。”

林牧之挑眉:“以前我可比现在努力多了。”

“以前你是用力,现在你才是用心。”

他愣了一下,随后笑着摇头:“行吧,就当是夸我了。”

米其林的评定名单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发布,纽约所有餐厅界的人都在那一天盯着手机屏幕,等待最终结果。

当天,林牧之本来没打算特意去看,但还是被店里的员工们围着:“主厨,快看看!”

他拿起手机,打开米其林官网,手指滑动,寻找“旬匠”的名字。

滑了一遍,没有。

又滑了一遍,依然没有。

“没有?”小李惊讶地喊道,“他们不是刚来试餐过吗?”

餐厅里一片沉默。

但林牧之只是把手机放回口袋,耸了耸肩:“行了,别看了,大家继续干活。”

“星级没了,但寿司还得做。”

尽管没有获得米其林星级,第二天,纽约时报的一篇美食专栏却给了林牧之一个惊喜。

标题是——

《比米其林更重要的,是纽约的味道》

文章里写道:“‘旬匠’没有被米其林评选为星级餐厅,但这家店仍然是纽约寿司界最值得讨论的餐厅之一。”

“如果你想吃最纯正的江户前寿司,那或许这不是你的最佳选择;但如果你想体验寿司在纽约这座城市的独特进化,那么‘旬匠’无疑是一场值得尝试的味觉之旅。”

这篇文章一出,餐厅的预订量反而更高了。

“有时候,得到认可的方式,并不止一种。”

林牧之看着预订表上满满的名字,轻轻地笑了。

米其林名单公布后,餐厅的生意反而更好了,纽约时报的报道让“旬匠”成为城中热议的话题。

林牧之的日常并没有太大变化,他依然每天忙着选鱼、备料、接待客人。

但这天傍晚,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走进了餐厅。

“林牧之,好久不见啊。”

他抬起头,看清了对方的脸,微微一愣。

——黄子安。

黄子安是他刚到纽约时的室友,两人曾一起在一家寿司店打工,后来黄子安去了旧金山创业,听说开了一家融合寿司店,生意不错。

“你小子几年不见,混得可以啊。”黄子安坐在吧台前,看着忙碌的餐厅,笑着说,“纽约时报都给你写专栏了,比米其林还牛。”

“你也不差。”林牧之给他倒了一杯清酒,“听说你在旧金山干得风生水起。”

黄子安端起酒杯,和他轻轻碰了一下,喝了一口,才慢悠悠地说道:“所以,我这次回来,是想找你合作的。”

黄子安放下酒杯,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推到林牧之面前。

“这是我的新计划。”他指了指封面上的几个字——‘旬匠·加州’

林牧之挑眉:“你想开分店?”

“没错。”黄子安点头,“纽约的市场你已经站稳了,但西海岸的市场还没有真正接受‘纽约前寿司’的概念。我想和你一起,把这个风格带到旧金山。”

林牧之翻看着文件,里面详细列出了选址、投资预算、市场分析。

他不由得笑了:“看来你这次是有备而来。”

“当然,我可是研究了很久。”黄子安靠在椅背上,“旧金山的餐饮市场很特别,既有一流的高端日料,也有大量的亚洲移民群体,对寿司的接受度高,但还没有人真正做出‘纽约风格’的寿司。我觉得,这是个机会。”

“那你为什么找我?”

“因为‘纽约前寿司’是你提出来的,‘旬匠’的名声是你打出来的。”黄子安笑了笑,“而且,我了解你——你肯定不甘心只守着这家小店,对吧?”

林牧之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若有所思地端起酒杯,轻轻晃动着杯中的清酒。

如果放在几年前,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那时候的他,急于成功,渴望更大的舞台,希望让所有人都认可自己。

但现在,他已经经历了太多。

创业失败、感情破裂、事业低谷……

他知道,餐饮行业的每一次扩张,都是一次巨大的赌注。

如果成功,“旬匠”会成为真正的品牌,他的影响力会远超现在。

但如果失败,他可能会再次失去一切。

“要不要再赌一次?”

他沉思了许久,最终抬头看向黄子安,嘴角微微扬起:“这个提案……让我再考虑考虑。”

黄子安一愣,随即笑了:“可以,但别考虑太久,市场不会等人。”

两人再次碰杯,清酒在杯中微微荡漾,折射出纽约夜色下的微光。

——(第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