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米其林的较量。
Hiro的团队果然不是吃素的。
“东京名厨客座,限时两周”这个噱头,瞬间吸引了全旧金山的美食爱好者。
“米其林二星”这四个字,像一颗重磅炸弹,直接炸裂了餐饮圈。
Hiro的预约瞬间排到三个月后,甚至有人愿意花高价买“转让的预约”!
黄子安急得直跺脚:“这不是抢我们客人吗?”
林牧之倒是很冷静。
“米其林主厨”带来的客流,未必全是Hiro的客户,也可能是市场的整体扩张。
但真正的问题是——
如果Hiro借此在旧金山彻底站稳脚跟,那“旬匠”的高端市场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
就在这时,林牧之收到了一封邮件。
发件人:旧金山《美食之巅》杂志编辑部。
内容大致如下:
“我们正在筹备‘旧金山十大寿司名店’的评选,希望‘旬匠’能参与。”
黄子安眼睛一亮:“这是个好机会!”
“美食之巅”是旧金山最具影响力的美食杂志之一,每年的评选都会吸引大量关注。
上榜的店,基本都会迎来一波生意爆发。
但林牧之却没那么兴奋。
他问了个关键问题:“Hiro会不会也在名单里?”
编辑的回复很快:“他们也在邀请名单中。”
这场“寿司之战”,正式进入了公众视野。
参赛还是放弃?
刘成在群里发信息:“要不要去拼这个榜?”
黄子安的态度很明确:“当然要!输了也没损失,赢了就赚翻!”
但林牧之沉思了一下,说:“我们可以参赛,但不能被这个榜单牵着走。”
他的策略很简单——
1.不刻意迎合评审,而是让店铺保持自己的风格。
2.让客人来定义‘旬匠’,而不是靠外部奖项来决定品牌价值。
“如果我们赢了,那是水到渠成。”林牧之说,“如果输了,也不会影响长期发展。”
——真正的品牌,不是靠一场比赛决定的。
评选前的准备,在比赛前,林牧之做了两件事——
1.“旬匠·匠人精神”系列
他在社交媒体上推出一个短视频系列,介绍寿司背后的工艺和文化。
比如——
• 如何判断鱼的鲜度?
• 寿司米的温度为什么影响口感?
• 为什么真正的Omakase讲究“人与食材的连接”?
这些视频,不仅吸引了美食爱好者,还让普通人也对“旬匠”产生了兴趣。
2.“限定米其林菜单”
既然Hiro请了米其林主厨,那“旬匠”也不甘示弱。
林牧之推出了一款限时菜单——
“米其林风味体验套餐”(限量,每晚仅8位)
不同的是——
这不是由外来主厨设计的,而是由林牧之自己打造。
这是一场对Hiro的正面回应。
我们不请外援,但我们的料理,依然能站上米其林的高度。
评选之夜。比赛那天,评审团到店品鉴。
Hiro的店,食材依旧豪华,摆盘精致无比,几乎是艺术品。
“旬匠”这边,则强调“温度”与“故事感”——每道菜都带有林牧之的讲解与匠心细节。
最终的结果,悬念十足。
评选名单将在两周后公布。
林牧之关掉手机,伸了个懒腰:“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两周后,评选名单公布的当天,整个旧金山的餐饮圈都在关注。
《美食之巅》的榜单被放到了官网首页,标题醒目——
“旧金山十大寿司名店揭晓!”
Hiro和旬匠,谁能更进一步?
结果出炉!
第一名:Hiro’s Omakase
第二名:旬匠
林牧之看到结果,心里一片平静。
黄子安却忍不住:“这不公平吧?他们的店才开多久?”
第一名给Hiro,毫不意外。
他们请来米其林主厨,做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营销,品牌势能拉满。
但“旬匠”能拿第二,已经足够让整个餐饮圈侧目。
在榜单的评语中,评审团给出的评价是——
“Hiro’s Omakase代表了顶级食材与精致工艺,而‘旬匠’则是温度与匠心的结合,让寿司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这一评价,精准地戳中了“旬匠”一直以来的核心理念。
黄子安气不过,林牧之却笑了笑:“这说明,我们的路是走对了。”
榜单一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
“旬匠”的预约量暴涨。
原本稳定的客流,突然迎来了新一轮爆发。
甚至有客人提前半年预约,就是为了体验这家“有温度的寿司店”。
与此同时,一些投资人开始注意到“旬匠”。
其中有一家投资机构,直接发来了合作意向。
“我们希望帮助‘旬匠’扩张到更多城市。”
林牧之看到这封邮件,陷入了沉思。
扩张,还是不扩张?
投资人提出的方案很诱人——
• 他们愿意注资500万美元,在洛杉矶或芝加哥开设分店。
• 他们有成熟的连锁品牌管理经验,能帮助“旬匠”走向全国。
但问题是——
如果“旬匠”变成连锁品牌,它还能保持原来的那种“温度”吗?
林牧之想起了一件事——
在纽约,有一家曾经很有个性的日料店,因为扩张,最后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商业模式,口碑迅速下滑。
他不想步上这条路。
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楚——
如果Hiro继续扩张,而“旬匠”停滞不前,未来市场份额可能会被进一步蚕食。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就在林牧之思考扩张与否时,Hiro那边又传来了新消息——
他们要进军纽约。
Hiro的投资人已经在纽约签下了一家高端店铺,预计三个月后开业。
这意味着——
Hiro不仅要在旧金山称王,还想在纽约抢占市场。
黄子安皱眉:“这家伙不会想把整个美式高端寿司市场都吃下吧?”
林牧之没有说话,他站在“旬匠”的店门口,看着外面的街道。
纽约,是他曾经奋斗的地方。
他本以为,自己离开那里后,就不会再回去。
但现在,Hiro的入侵,逼着他不得不做出决策。
是时候,认真考虑下一步了。
“扩张。”
林牧之做出了决定。
但,不是按照投资人的方式。
他要开新店,但不会盲目连锁,而是回纽约,亲自掌舵。
黄子安一听,眼睛都亮了:“纽约?你认真的?”
“当然。”林牧之语气坚定,“Hiro去了,我不可能让他一个人吃下整个市场。”
纽约是全美高端寿司市场的核心战场,竞争比旧金山更激烈,但同时机会也更多。
刘成在群里发消息:“那资金呢?投资人那边怎么说?”
林牧之没有选择投资机构,而是找到了老朋友——纽约的一位华人餐饮老板。
这位老板当年在纽约唐人街经营粤菜餐厅,对纽约市场了如指掌。
“我不想要大资本进来干涉,想自己掌控这家店。”林牧之说道。
老板笑了:“那就合伙干一票大的。”
资金问题解决。
下一步,选址。
纽约的餐饮地段,寸土寸金。
Hiro的店,选在曼哈顿中城——金融区附近,目标客户是高端商务人士。
林牧之则决定走不同的路——
他把店开在了东村(East Village)。
这里是纽约年轻人、文艺人士、美食爱好者聚集的地方,有很多特色小馆,但高端寿司店相对较少。
他的策略很清晰:
1. 避开正面竞争,不跟Hiro抢同一批商务客人。
2. 抓住纽约的年轻高端客群,让寿司店更具“文化属性”。
3. 用“小而精”的模式,不求规模,但求影响力。
纽约店的名字,也不叫“旬匠”了。
他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
“牧寿司”
牧,取自他的名字“林牧之”。
这家店,不只是“旬匠”的延续,而是他的个人品牌。
当这个名字定下来的时候,林牧之感觉心里像有团火在燃烧。
开店前的布局
林牧之做了三件事——
1.纽约Omakase体验
在开店前,他在纽约的一个小型私人会所,做了几场限定寿司体验。
“仅限12位,每人500美金,体验‘牧寿司’纽约特别菜单。”
结果,名额一抢而空。
这给新店制造了极大的市场期待。
2.社交媒体预热
在Instagram和TikTok上,他开始分享纽约的寿司文化,结合自己的新店筹备故事,吸引美食博主关注。
短短一个月,店还没开,社交平台上已经有大量讨论——
“纽约将迎来最有故事的寿司店。”
3.“Hiro挑战”
他在接受某家美食媒体采访时,被问到:“Hiro进军纽约,你怎么看?”
林牧之笑了:“竞争是好事,市场会决定一切。”
记者追问:“那你有没有信心击败Hiro?”
林牧之淡淡道:“纽约是我的主场。”
这句话一出,整个纽约餐饮圈都炸了。
Hiro团队马上回应:“我们尊重林先生,但纽约是美食的主战场,不是谁的主场。”
这场“寿司之战”,在纽约,正式拉开序幕。
——(第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