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折叠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站稳脚跟,远远不够。

纽约的冬天来得比林牧之想象中更快,也更冷。

开业已经两个月了,「旬匠」的生意虽然有了一点起色,但依旧不算火爆。

有些日子,客流量还不错,厨房忙得脚不沾地;但有些日子,门口的风都比客人多。

这让林牧之隐隐有种不安感——这店,到底能不能稳住?

“回头客是关键!”

“生意还是不稳定啊。”

朋友翻着账本,眉头皱得死紧:“好消息是,我们不再亏钱了;坏消息是,赚钱还遥遥无期。”

林牧之站在店里,看着一桌年轻人在拍照发 Instagram,心里有些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

“回头客太少了。”他沉声道。

“什么意思?”

“现在来的客人,大多数是因为社交媒体的推荐,来尝个新鲜。但吃过一次之后,没多少人会再回来。”

这在纽约餐饮圈很常见——很多餐厅靠网红宣传吸引第一波流量,但如果食物本身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者消费体验不够好,客人就不会再来第二次。

“得让他们记住我们。”

林牧之决定做些调整。

首先,菜品优化。

他观察到,有些菜虽然卖得不错,但制作时间过长,影响翻台率;有些菜虽然是自己喜欢的,但客人反馈一般。

“做餐饮,不是做自己喜欢的,而是做客人愿意买单的。”

他删掉了几道销量低迷的菜,增加了一款性价比高的炙烧寿司拼盘,并调整了出菜速度,让整个用餐流程更加流畅。

其次,提升服务体验。

纽约的快节奏让很多餐厅的服务变得冰冷,但林牧之希望让客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情味”。

他告诉前厅员工,不管多忙,都要对每一位客人微笑;如果发现有熟客二次光临,就适当送上一杯热茶或一份小菜,让他们有种被“记住”的感觉。

最后,建立会员体系。

他设计了一张简单的“常客卡”——五次消费后可以免费获得一份特别定制的寿司拼盘。

“要让客人觉得,他们每次来,都是在积累某种价值。”

当「旬匠」逐渐稳定下来,林牧之却发现,对面的街角突然开了一家新的寿司店。

而且,来头不小——

这家新店由一位曾在米其林星级餐厅工作过的主厨掌勺,主打高端 omakase体验。

开业第一天,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完了,直接被降维打击。”朋友苦笑。

“未必。”林牧之仔细研究了新店的菜单,发现他们的价格非常高端,每人均消费要在 150美元以上,和「旬匠」的定位完全不同。

但即便如此,这家店的开业还是对他们造成了影响——很多原本打算来「旬匠」尝试的客人,可能会选择去对面的新店,哪怕只是为了拍照打卡。

“必须要有更明确的竞争优势。”

差异化:普通人也能吃到好寿司。

“对方走高端路线,我们就得做‘让普通人也能吃到的高品质寿司’。”

林牧之决定,强化自己店的特色。

他调整菜单,推出“无菜单套餐”——但不像对面那家高级 omakase动辄 100美元以上的价格,而是控制在 50美元以内,提供一个简洁但精致的用餐体验。

“核心概念就是:‘你花 50美元,就能吃到和米其林水准接近的体验。’”

此外,他联系了供应商,找到一款性价比高但品质极佳的本地蓝鳍金枪鱼,用来制作每日限量供应的“主厨特选”寿司。

“让客人觉得,这个价格,他们在别的地方绝对吃不到。”

调整后的「旬匠」,渐渐出现了一批稳定的常客。

有在附近工作的白领,习惯每周来一次;有热爱寿司的美食爱好者,专门来尝试每日特选;还有情侣把这里当成约会地。

有一天晚上,一位客人吃完饭后,笑着对他说:“你们家的炙烧寿司真的很好吃,已经推荐给不少朋友了。”

那一刻,林牧之突然觉得,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旬匠」的生意,终于开始趋于稳定。

每天晚餐时段,餐厅基本都能坐满,尤其是炙烧寿司拼盘和主厨特选,几乎成了客人们必点的招牌菜。

周围的一些餐饮同行也开始注意到他们,有人开玩笑地说:

“你们能撑过头三个月,基本就能活下去了。”

林牧之听了只是笑笑——他知道,活下来不难,但活得好,才是最难的。

店里忙起来后,新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首先是厨房压力变大。

“人手根本不够。”寿司吧的主厨助理一脸疲惫地说,“有时候单子一多,真的快忙不过来了。”

林牧之心里清楚,现在的团队是按照“起步阶段”的模式搭建的,但现在店铺的客流量已经超出了当初的预估,必须调整。

他和合伙人商量后,决定再招一个寿司师傅,同时培训两名后厨员工,分担部分前期处理工作。

但人手增加,意味着成本上涨。

“现在利润还很薄,再招人会不会太冒险?”朋友有些犹豫。

“如果不招人,长期下来更危险。”林牧之坚定地说。

“质量必须稳住,效率也不能掉。”

就在林牧之全身心扑在店里的时候,生活却开了个玩笑。

那天晚上,快打烊时,店里进来了几个客人。

林牧之原本没太在意,但当他抬起头,看到其中一个人的时候,手里的抹布顿时停住了。

是她。

那个分分合合,最后因为背叛而分开的女人。

她看起来没什么变化,依旧漂亮,依旧有种独特的气质。

她的目光扫过店内,最后落在了林牧之身上。

两人对视了一秒,她微微一愣,然后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

“好久不见。”

林牧之平静地点了点头:“好久不见。”

她身边的朋友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悄悄看了两人一眼,然后自顾自地翻起菜单。

林牧之走回寿司吧,继续忙着收拾东西,但心里却有点乱了。

他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了,这次重逢,是巧合,还是……?

林牧之没让这件事影响到自己,因为他很快就发现,店里又遇到了一场真正的挑战。

——物价开始疯涨。

纽约的餐饮业,一直都受到供应链的波动影响。

但最近一段时间,鱼价、米价、蔬菜价都在上涨,尤其是他们主打的金枪鱼、海胆等高端食材,涨幅更是惊人。

“再这么涨下去,我们的利润会被吃光。”朋友盯着账单,眉头紧皱。

林牧之也知道,这是所有餐饮老板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不让客人感觉到明显的价格变动?

他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

1. 调整菜单——减少利润极低的菜品,比如某些成本高但卖得一般的刺身组合。

2. 优化采购——尝试联系新的供应商,看看能否找到更稳定的渠道。

3. 引导客人消费——在不明显涨价的情况下,用一些新的菜品吸引客人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选项,比如推出“每日限量特色”,用稍微便宜但质量不错的食材,来代替最昂贵的品项。

坚持,还是放弃?

林牧之开始意识到,做餐饮不仅仅是“把东西做好”这么简单。

这是一场持久战,跟市场、供应链、客人的消费习惯,都息息相关。

有时候,他也会累,会想,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做餐厅,现在的自己会不会更轻松一点?

但,他又能去做什么呢?

一想到自己这些年在寿司这一行里投入的所有努力,他又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既然选择了,就只能咬牙走下去。

夜深了,他坐在空荡荡的店里,看着账本,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坚持,还是放弃?”

他知道,这是很多人都会问自己的问题。

但此刻,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再拼一把吧。”

——(第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