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静观是西方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基本命题,也正是审美态度的核心。对一个对象是否采取审美态度,关键就看主体是否能对事物作摒除利害关系的静观。这是康德、叔本华、鲍桑葵们的审美学说的基本点,也是近代美学与古典美学的分水岭。审美静观这个命题的基本要义笔者以为有这样几点:一是无利害关系,主体对于对象排除欲念,远离利害关系;二是主体以视觉感官直观对象的形式或表象,而不经由概念的途径,亦不涉及对象的实存在;三是由此引起的快感不同于一般的感官满足的快适与道德的善的概念。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静观”说很少有在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层面上的论述,但其思想资料却不能说不丰富。本文所及,可说只是有代表性意义的一小部分,但却体现了中国美学观念的民族化特色。中国的“静观”,很少是对具体外物的直观,而更多的是内在的视像;二是更多由静观而得的形而上的意义视域,如宗炳所说:“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53]。三是对主体世界的返照。庄子的“心斋”、“坐忘”,苏轼云:“观身卧云岭”,都不无这种含义。
对西方美学史上的审美静观说作些梳理与分析,可以见出它的发展与变化的轨迹所在;对中国美学史上的有关资料从静观说的角度进行重新认识与发抉,以前并未见过。二者之间的参照比较、互为发明,更未见及。本文对中西美学中的有关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作了一点相当粗疏的排比缕析,并在二者之间初步找到了互相参究的着眼点,作为一种尝试,奉献于理论界。
[1] 本文刊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 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20页。
[3]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见《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4]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7页。
[5]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9页。
[6]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1页。
[7]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4页。
[8]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3页。
[9]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5页。
[10]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6页。
[11]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7页。
[12]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9页。
[13]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0页。
[14]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5]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16]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17]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8]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19]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7页。
[20]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3页。
[21]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22]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23] [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页。
[24] [瑞士]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见《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2—365页。
[25]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26]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27]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0页。
[28]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6页。
[29]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页。
[30]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页。
[3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1页。
[3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3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3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3页。
[35]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23页。
[36]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44页。
[3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页。
[38]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74页。
[39]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30页。
[40]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版,第88页。
[4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42] 廖名春校点:《周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43] 廖名春校点:《周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44]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8页。
[45]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页。
[46] 应慈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说》,佛学书局1933年版,第12页。
[47] (晋)僧肇:《物不迁论》,见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2页。
[48] (宋)苏轼:《朝辞赴定州论事状》,见《苏轼文集》卷36,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9页。
[49] (宋)苏轼:《上曾丞相书》,见《苏轼文集》卷48,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9页。
[50]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1页。
[51]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2页。
[52]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静安文集续编》第5册,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38页。
[53]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