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英语世界的《西游记》译介
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约17世纪70年代),内容源自玄奘取经的故事,具有浓厚的中国宗教、神话和价值观色彩,原著共一百回,主要讲述了唐朝高僧三藏带领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前七回交代了孙悟空的出世及其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至十二回讲述了唐三藏的身世以及他去往西天取经的缘由及其各种准备。第十三至一百回则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历经八十一难,战胜各种妖魔鬼怪,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伴随着《西游记》的横空出世,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也随之拉开序幕。国内对《西游记》的研究,始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世本陈元之《序》和随后的李评本袁于令《题辞》两篇原始文献,之后又历经明清时期评点式批评、“五四”及以后的现代学术研究、新时期以来研究的空前繁荣这几个阶段,其内容涉及《西游记》研究的源流作者考证、版本、思想、艺术及文化研究等,历经长达整整四百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一部丰厚的《西游记》学术史。
《西游记》记录的是玄奘赴印度取经的历史故事,故事本身就离不开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范畴。在小说成书之前,玄奘取经的故事早已流传到海外。《西游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博大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不仅滋养了国人的心灵,也不可避免地传入异域,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西游记》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的译介,二是对《西游记》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西游记》已被译成二十余种语言,如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语)、斯(斯瓦希里语)、俄、捷克、波兰、日、朝鲜、越南等语言。包括零星片段译文和译本,其译本多为节译本和选译本,全译本则较少。据有记录可查的历史记载,最早的《西游记》译本于1758—1831年漂洋过海,流传到域外,由当时日本的小说家西田维则(Kunimoto Kawahito)译为日语译本《通俗西游记》(The Popular Journey to the West)。后来在法国出现了两个节译本,分别于1924年和1957年在巴黎出版发行。德国也于1946年出现了《西游记》德译本。
《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可追溯到19世纪末,比东方晚了将近百年,历经片段译文、百回选译本(或节译本)和全译本三个阶段。1895年,美国来华传教士吴板桥(Samuel I.Woodbridge)选译了《西游记》通行本的第十回和第十一回,取名为《金角龙王或皇帝游地府》(The Golden-Horned Dragon King;or,The Emperor's Visit to the Spirit World),是目前所见的《西游记》最早的片段英译文。继而,1900年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选译了《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并且收入他所编译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1905年,韦尔(James R.Ware)的两段译文总题名为《中国的仙境》(The Fairyland of China),分别是《西游记》前七回以及第九至十四回的摘译,而且译文之前还附有译者所作的《唐僧及西游记介绍》一文。1921年,美国汉学家马腾斯(Frederick Herman Martens),根据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德文版《中国民间故事集》(Chinesische Volksmärchen),编译了英文转译本《中国神话故事集》(The Chinese Fairy Book),其中包含了《西游记》故事的第十七回、第十八回、第六十九回和第七十四回的内容。1928年,倭讷(E.T.C.Werner)编著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yths & Legends of China)一书的第十六章为介绍孙悟空的专章,题为《猴子如何成神》(How the Monkey Became a God),其中编译了与孙悟空相关的主要情节,其实也就是《西游记》故事的内容梗概。1946年,王际真(Chi-Chen Wang)翻译的《西游记》前七回的英译文,被收入高克毅(George Kao)编辑的《中国智慧与幽默》(Chinese Wit and Humor)。杨宪益(Hsien-yi Yang)和戴乃迭(Gladys Margaret Tayler)夫妇,除了合译《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至六十一回(1961)以及第二十七回(1966)的内容之外,又于1981年合译了《中国三大古典小说选译:三国演义,西游记,镜花缘》(Excerpts From Thre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The Three Kingdoms,Pilgrimage to the West,Flowers in the Mirror)。1972年,美籍华裔汉学家夏志清(C.T.Hsia)和美籍英裔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合译了《西游记》第二十三回,题名为《八戒的诱惑》(The Temptation of Saint Pigsy),收入白之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第二卷:14世纪至今》(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Volume Ⅱ,From the Four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西游记》最早的百回英文选译本,于1913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所作。该译本名为《天国之行》(A Mission to Heaven),以题为丘长春所作的《西游证道书》为翻译底本,全译原著的前七回,选译第八回至一百回。1931年,李提摩太还编译了《三国演义与圣僧天国之行》(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A Mission to Heaven),该译本以袁家骅编选的《三国演义与西游记》为翻译底本。1930年,海伦·海斯(Helen M.Hayes)完成《西游记》百回英文选译本《佛教徒的天路历程》(The Buddhist Pilgrim's Progress),该译本被列入“东方智慧丛书”(Wisdom of the East Series)。1942年,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完成《西游记》第三个英文单行本,书名为《猴》(Monkey),书前译有胡适关于《西游记》的考证文章,但该译本仍不是全译本。随着《西游记》全译本的问世,《西游记》的译介与传播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达到巅峰。1977—1983年,美籍华裔汉学家余国藩(Anthony C.Yu)翻译的英文全译本The Journey to the West,共分为四卷,为《西游记》首个英文全译本,也通常被学界认为是最好的英译版本。2006年,余国藩又完成该全译本的删节版,取名为《神猴与圣僧》(The Monkey and the Monk)。1982—1986年,英国翻译家詹纳尔(W.J.F.Jenner)完成了《西游记》第二个英文全译本,书名为Journey to the West,也分为四卷,数年之内也多次再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此外,英语世界还出现了以儿童文学的形式呈现的为数不少的《西游记》译本,此部分内容将在本书第四章“英语世界的《西游记》改编”的第一节中专门论述。
从片段英译文发展到百回英文选译本(或节译本)再到英文全译本,《西游记》的整个译介过程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游记》译介在英语世界的早期片段英译时期;第二阶段为《西游记》译介在英语世界的百回英文选译本(或节译本)时期;第三阶段为《西游记》译介在英语世界的英文全译本时期。本章将按照这三个时期,对《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做较为全面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