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断裂及其社会后果
(一)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是个历史范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具有价值和特色的文化元素。从纵向上看有不同时代文化类型,从横向上看有不同民族文化色彩。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古代(公元1840年之前)的以“汉文化”为主流的百家齐放的多元思想集汇。能够称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因为这些文化元素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它能长久地滋养民族心灵,建构民族正向行为的价值审美,并能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发展完善。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实践的思想积淀,也是一个民族长期守望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顺应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曾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了精辟的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应当守望这份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它的优秀部分,并赋予其时代的含义。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裂
近现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经历着逐渐断裂的危机。探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历史的现代化推进必然摧毁传统,他们以世界几大文明早已中断或衰落为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把现代与传统对立起来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但随着我国社会近现代的变革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现代性危机的境遇,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表现如下:
首先,民族传统的失落。大量的民族文化和民俗传统正在加速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成为文化标本,失去了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音乐舞蹈、民族手工艺、民风习俗等传统文化生存的空间日渐萎缩;随着民间艺人的渐渐老去,带走了世代积累、流传千年的珍贵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国家搜集、整理、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价值珍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没有系统持续的计划和各种原因而保护不力;用录音录像也只是保护其“形”而不能保护其“神”;带有商业化标签的“民族文化村”“文化古镇”里的各种民族的建筑、服饰、礼仪、器乐和文艺等,丧失了原生态的自我文化教育的有机完整性,不能发挥民族文化在人类社会中蕴藏的真正活力与震撼力,甚至只是借助民族的文化符号,攫取更大的商业价值而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原有的教育功能不断衰退,在青年一代身上丧失。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保持其母语的独立性和生命力,其哲学思想、价值观、宗教、习俗等都会随着语言的变迁而流失。
其次,精神失去了载体、文明或成标本。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人,传播的渠道是教育和传媒。1949年之后的几十年中,在很长的时期内,我们的教育缺少甚至没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大众传媒多为吸引眼球、追求经济效益,早已放弃教化的责任和功能;我们的国民多为生计奔波并崇尚金钱、不屑智慧,即使阅读也不会追寻先哲的足迹;年青一代主动西化,甚至热衷于洋节日,读过《圣经》的却不知《大学》《中庸》;民众的内心里不再敬畏先贤们遵循的仁义道德和“礼”“义”“廉”“耻”。即使有浩如烟海的经典,不过躺在图书馆里成为文明的标本。整个民族普遍无暇守望自己的精神传统。
(三)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实及其社会后果
时下的中国,在忙于追求物质财富的路上出现了民族精神的坍塌,表现为前所未有的道德危机和价值观危机。正如民众所普遍感受的那样:“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3]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失落,贪腐成风违法乱纪;公众人物行为失范,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医德师德下滑,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民众是非不辨,刁民无赖横行;假冒伪劣遍地,坑蒙拐骗成风;青年人美丑不分,卖淫嫖娼吸毒屡禁不止;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幼儿遇难无人愿管,见义勇为被耻笑,救死扶伤无人理解;漠视历史文化价值,古建文物拆除损毁;嘲笑赤诚的爱国者,赤裸裸地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贞操和骨气;假货假药不良食品充斥市场,毒烟毒气毒水污染大地、空气和海洋。社会到处充斥着歪风邪气、暴戾之气、庸俗之气和媚外之气。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被物欲横流的阴霾笼罩,施害者本身也是受害者,在环环相扣的施害与受害中,无人能够幸免;一个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民众,如果彻底丧失了做人做事的准则,失去了信仰和道德底线,就会成为乌合之众,具有强大的社会破坏力,彻底摧毁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曾经被万国朝敬的礼仪之邦,如果道德诚信缺失,就会遭人唾弃,沦为令人耻笑的话柄。中国人丢弃传统、蔑视文化必将自食恶果。事实上,国人近年来已经屡屡地品尝到并将继续吞下自己播种的串串苦果。为期4天的第28届韩国“首尔国际食品产业大展”于2015年4月15日在韩国高阳市落下帷幕。共有700多家韩国厂商以及来自32个国家的400多家厂商参展。与周围的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美国展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据60多个展位的中国展区连日来几乎无人问津。众多排列整齐的“CHINA”展台之下,是一片空旷的无人区。而周边的他国展位却吸引着如云的客商。显然,个别不法厂家为了蝇头小利,制造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经过持续发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整个国家产品质量的信誉。事实证明,当社会思想基础发生了问题,必将在现实生活中以一种非常方式显现出来。一个没有安全的国家,人们不会获得幸福,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每个人的利益最终必然受到彻底的损害。一个案例恰好说明了这一点。2015年7月,网上刚刚报道了一则消息:一位男子骑摩托从学校接儿子放学回家,路边撞倒了两位老太,儿子要下来扶起老人,男子不让,并且趁着四下无人,一溜烟跑掉了。结果两位老人一位重伤,一位当场死亡。后来骑摩托的男子得知,他撞死的那位老人,竟然正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是一个特例,但是很能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丧失,没有人能够成为受益者,害人者终究也会成为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