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传承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个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近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几近走向断裂。因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首先,这是提升国民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几大文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的湮灭有的停滞,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然而,近现代的国人把富含精神养分的传统文化搁置在一百多年前的历史节点上,早已淡化甚至丢弃了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教育早已丧失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应有责任,甚至传媒领域也陷入了价值失衡和文化失守的文化泥潭。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口,我们必须肩负起拯救、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提升全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国学底蕴。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国民对民族文化才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才能认同和坚守民族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才能对其价值作出科学的判断而避免盲从。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转换,赋予其时代意蕴,才能用以培养当代国民的人文素养。只有提升国民的文化自觉性,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其次,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化解国民文化认同危机的迫切需要。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使人们思域拓展、眼界开阔的同时,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尤其是年青一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羡慕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主动接受西方文化,模糊了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对民族文化和现有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动摇。在行为表现上,热衷于过洋节吃西餐,加入基督教,过礼拜读《圣经》,却没多少人看过《大学》《中庸》,产生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卑与自弃。
国民的文化认同危机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是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坍塌的主要内力,也是外来文化侵略的土壤。在我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解决文化认同危机,是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大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国民的文化自觉,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确立科学价值观、化解精神危机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解决了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国人的价值观普遍重视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需要,将人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降低在无尽的物质欲望追求中,却失落了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对此,人们寻找各种归因:“西方文化”“市场经济”“现代化”等,都被人们牵出来作为“替罪羊”。那么到底是谁惹的祸?实际上,教育和传媒多年来的功利性导向、传统缺失和文化衰落都难辞其咎。如果一国人民的精神荒颓、人文素质低下,仅有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民族复兴绝无希望,精神的健全一定是民族复兴的应有内涵。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滋养国人的心灵,完善主体精神,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念,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当前的一个紧迫要务。
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拯救国民道德滑坡、建立良好道德风尚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伴随而来的是世风日下,在物质利益面前扭曲了良知、堕落了道德、失却了诚信。假冒伪劣遍地,坑蒙拐骗横行,假药和有毒食品损害着消费者利益,国人被拖进了相互残害的深坑。这诸多问题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令人深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仅有GDP高企,怎能称其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
道德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提高道德素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先哲非常注重德行修养,中国文化是道德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价值是中国哲学的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主张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合乎道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国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营造讲诚信、勇担当的社会道德环境。唯有高素质的国民才能担当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之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