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学集刊》发刊辞
在迅速转变的当代中国,我们正经历着各种变化,这些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中国古典文化和多元传统得到了空前的认同和复兴,中国新文化创造的意志变得愈来愈坚定。在这种认同和复兴中,儒家及其文化在整体上占据了十分显要的位置,而老子、道家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地位。
老子、道家和道教既有深刻和高明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又有质朴而切实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它玄远而深契造化之源,它切实而独得浑然本真。有人一再强调,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如果缺少了道家和道教,它就失去了许多情趣。我们赞成这一看法。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复兴,也需要充分体现老子、道家和道教的思想世界;在中国文化的创新中,老子、道家和道教的智慧也应该发挥出重要的源头活水的作用。
当代世界哲学的一个转向和趋势是,哲学不再安逸于单纯地教导人们如何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人们也不是单纯地接受这个世界的知识和信息。哲学必须在改变人的生活方面发挥作用,也必须在转变自我和心灵中发挥作用,简言之,它必须在促成人们过上一种好的生活上发挥作用。老子、道家和道教的哲理和智慧同样如此。
人们都想过一种好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大家应该没有分歧,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什么是好的生活。人们不必将好的生活定义得太高、太单纯。好的生活是朴实的,也是多样的。它包括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方面,有经济生活上的好,有艺术审美上的好,有哲学理性上的好,当然也有信仰和伦理上的好。对我们来说,好的生活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生活,而理性生活在根本上也是合理的生活。
好的生活,在老子、道家和道教那里的基本意义,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道和德的原则生活。理性的生活,合乎道和德的生活,对老子来说,既是善于选择,也是善于养生。老子在一个地方一连串用了7个“善于”表达了什么叫作好的选择: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心灵要善于保持虚静,交往要善于体现好的爱心,说话要善于守信用,从事政治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活动要善于选择时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这是大家熟知的。
老子在另一个地方,用具体的场景描述了什么叫作善于养生(“善摄生”)。善于养生的人,他在路上行走绝不会遇到凶猛的犀牛和老虎,在战场上他绝不会遇到锋利的杀人兵器。这不是因为犀牛和老虎害怕他,也不是因为锋利的兵器避开了他,而是因为按照理性原则生活的人,他根本就不会进入危险的境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第五十章)。这也是大家熟知的。《老子》的第一位注释家韩非子对老子的“善摄生”的解释就非常契合老子的宗旨。
为了过一种好的生活,道教发展出了复杂的操练身体的方法和技巧。《庄子·刻意》篇提到了“导引”的概念;《庄子·外物》篇提出了具体的保健和美容的方法,说安静可以治愈人的疾病,眼部按摩可以使人变得年轻,安宁可以控制人的急躁(“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但庄子真正注重的是过一种合理的生活,过一种由理性和高级原则引导的生活。庄子在《养生主》中教诲说,一个人只要遵循了不好名、不过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则(“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他就可以养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全自己的生命,保持心灵的愉悦,享有天年之乐(“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秋水》篇塑造了河伯向北海若探求大道的故事,最后河伯追问大道的可贵究竟是指什么。北海若告诉他:彻悟了大道的人,他一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他一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他一定不会让外物来伤害自己。具有理性美德的人,烈火不能烧伤他,大水不能淹溺他,寒暑不能伤害他,禽兽不能触犯他。这不是因为他的身体有什么超常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能够避开它们,能够辨别安宁和危险,能够坦然地面对幸福和祸害,能够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去就和取舍。(“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从“道”到“理”和“权变”,从“察”“宁”到“谨”,这些都是理性的原则和尺度。这同样也是大家熟知的。
道家的道看似高远,但又非常朴实和切实;看似无用,但又确实很有用。借用《管子·白心》的说法:“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司马谈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它使人保持的专一是一贯的道德的专一,是理性的专一。
成立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并创办《老子学集刊》,不限于老子学和老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它是以老子为象征来贯通道家和道教的世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和作为宗教的道教,它们有诸多的不同,我们可以分别研究它们,但三者在整体上又有一定的统一性和一贯性,我们同样要加以研究。不管在什么意义上,我们都需要一种联合。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这种联合。从老子的故乡鹿邑周口,到老子的主要活动地洛阳和老君山,从中国道协和地方道协,从大学到研究所,从学界到商界和政界,研究和传播老子学、老子文化及道家和道教的各种力量逐步凝聚了起来。对于光大老子学及道家和道教思想,对于促成老子及道家、道教的学说、智慧和精神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这种联合意义深远。
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是一个新的共同体,《老子学集刊》是一个新的论说空间,我们希望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发挥出各自的作用,由此形成一种整体上的合力。孔、老两位伟大的哲人和圣者,具有特殊的关系,儒道两家是真正的诤友,通过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我们也希望在孔、老之间展开对话,在儒道之间建立起思想包容性发展的桥梁。
王中江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