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叙事与地方传统:努尔哈赤传说的文本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相关学术史

努尔哈赤传说的研究涉及满族文学、清史、民俗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限于本书从口头传统理论出发的满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取向,以下将重点梳理以努尔哈赤个人为中心的学术实践,具体涵盖文学与史学两个方面。另外,本书还关注了近来民间传说研究范式转换的学术动态。这些学术成果大多由国内学者贡献,而本书所应用的西方民俗学理论将在具体章节中详细阐述,以便于阅读与讨论。

1.努尔哈赤传说及满族民间文学研究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直接以努尔哈赤传说为题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篇:孟慧英的《论努尔哈赤传说的民族特征》[3]提出该传说在三个方面所体现的民族特征,即产生的独立根源性;传统文化在民族独有文化条件中的持续性;传说同民族心理的紧密结合。文章认为努尔哈赤传说的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即个人经历与功绩;统治阶级宣传编造;满族成员普遍的崇拜感情。因此,形成于满族崛起时期的努尔哈赤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幺素芬的《浅谈罕王辽阳遇难传说的流变》[4]通过对罕王“两次遇难”的六种异文进行分析,从比较文本变异性的角度观察到词语、情节、主题等方面的不同叙事,并且从外部进行类比,阐释变异性产生的原因在于阶层流动的差异和环境不同,历史的发展和时代变迁等因素。文章还考察了动态视野下民间文学所表达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话语。高兴璠、孟宪玉的《罕王传说浅论》[5]对罕王传说中的乌鸦黄狗救主、脚下有痣等传说进行分析,认为这些传说既来自建州女真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吸纳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传说,并同时受到史籍、生活习俗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姜维公、陈健的《清太祖传说研究》[6]以五则传说为研究对象,即李成梁仆役努尔哈赤传说、满族插柳与背灯祭习俗来源、大清国号的来源、满族不食狗肉习俗来源、满族祭杆饲鸦习俗的来源,从历史文献角度对满族相关习俗进行溯源与考证。这些前人成果都成为本书思考努尔哈赤传说的基础。

另外,满族说部研究也为本书提供了多维视角。最近几年,满族说部及相关话题成为满族民间文学的热点之一,相继出版了高荷红的《满族说部传承研究》、郭淑云的《〈乌布西奔妈妈〉研究》等专著和论文集。发表的论文主要围绕说部文本的形成、传播、类型、历史文化意义和传承人性质等方面,如富育光的《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江帆的《论满族说部的生成和播衍》、隋丽的《满族说部复仇主题的文化阐释》、谷颖的《满族说部〈恩切布库〉的文化解读》、高荷红的《关于当代满族说部传承人的调查》等。此外,满族神话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说部中涉及的大量原始性与活态性兼具的满族神话更带动了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萨满神话的探索,谷颖的博士学位论文《满族萨满神话研究》[7]就是代表。在满族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研究,黄任远的《满族故事家马亚川和女真萨满神话》、江帆的《满族民间叙事的文化质素与文本张力》、詹娜的《辽宁满族民间文学的史料价值探析》等论文或从宏观层面,或从传承人角度进行了阐述。

以上这些著作都是满族民间叙事在资料搜集基础上深入探索的研究成果,为本书在讨论传说集群的外围构架和满族民间叙事的核心主题与传承心理,以及满族传承人的群体性特征等方面提供了线索和帮助。就本书的核心研究范围来看,有关满族历史人物传说的学术关注度仍然不高,刘中平的《满族民间传说及其意蕴》、金天一的《满族讲祖习俗的演变》、白虹的《论清代满族人物传说》是为数不多的从历史文化意义角度作出阐释的论文。

2.努尔哈赤与清前史研究

史学界对于努尔哈赤的关注源于清前史和满族史两个视角。20世纪初期,著名历史学家、清史学科的奠基人孟森就在其著作《清朝前纪》和《明元清系通纪》中对清前史和满族先世的谱系加以考论。由于女真族文字史料的匮乏和清皇室的隐讳等原因,早期清前史研究的开展受到了很多阻碍。由于当时的历史认识和错误的民族政策,也使一些人的研究出发点在很多地方有失偏颇。孟森在史料有限的情况下,参考《明实录》和《朝鲜李朝实录》等古籍,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对于满族祖先的错误认识,对于部分诋毁满族与清朝的言论也进行了考辨。他还在考据满洲名称、八旗制度、清初历史人物等方面多有建树,对于推进清前史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民国时期,谢国桢、郑天挺等学者也在搜集考辨清入关前历史史料方面作出贡献,并出版多部史料索引和著作。[8]随着对清宫原始档案的发掘和逐步整理,清前史的很多问题得到了客观的重新认识,对努尔哈赤生平经历和历史功过的论证也将得以揭示和补充。

1949年后,清前史研究进入新阶段,清史和满族史专家王锺翰出版了《清史杂考》一书,系统论述了清初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制度等问题。[9]真正的研究热潮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治亭在《建国四十年来清前史研究述评》中认为,这一时期从人物传记到专题研究,再到史料的整理与出版成果丰富,但“史料不足仍是清前史研究的关键,即后金建国前,无民族文字记录;建国后,因为各种原因的改写,也造成了疑点”。[10]这就造成了清前史研究难点多、分歧大的现状,主要集中在清入关前的社会性质、明清战争和八旗制度等问题上。[11]就本书的论题而言,刘小萌的《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孙静的《“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等著作在满族社会组织和心理认同方面的阐述给笔者很大启发。

目前,关于努尔哈赤的学术传记主要有滕绍箴的《努尔哈赤评传》、阎崇年的《努尔哈赤传》、周远廉的《清太祖传》等。这些专著通过钩沉史料,对传主努尔哈赤的个人生平及爱新觉罗氏族源流迁徙等历史事实作出全面描述和有针对性的评论,为本书在史学方面的论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近四十年来,涉及努尔哈赤研究的史学论文有两百余篇,总体来看,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姓氏问题,如肖景全、钟长山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系与姓氏问题考论》、张杰的《清太祖名为“努尔哈齐”论》、陈力的《努尔哈赤姓氏考》;(2)政治和军事思想问题,如谢景芳、麻晓燕的《努尔哈赤政治思想及时代特征》、陈涴的《努尔哈赤军事思想研究》;(3)社会组织和信仰问题,如范丽的《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滕绍箴的《努尔哈赤时期牛录考》、李国俊的《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化研究》、张羽新的《努尔哈赤与喇嘛教》;(4)与周边民族关系问题,如王臻的《努尔哈赤对蒙古部的政策探析》等。综上,历史学视角下的考证与辨析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愈渐清晰的努尔哈赤和他的时代。

本书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内的研究。传说虽不同于史实,但却与历史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在努尔哈赤研究的论著中,有些已经直接涉及对传说解释的支持或者反驳,有的文章也涉及努尔哈赤与李成梁的重要关系[12],也有的文章讨论其兴兵的遗迹[13],还有的文章讨论了萨满教对其天命观的影响[14],这些都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考空间。

后现代史学将传说视为文献的一种,而传说研究也可以将历史的真实作为对照来反观民众口头传统要表达的现实意义。在众多论著中,更多相关的史学考据和地方性解释是由抚顺和新宾学者完成的。本书的田野调查地新宾,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出版了许多根据地方史料考证的,与罕王有关的专著和论文集,如《从兴京到盛京:努尔哈赤崛起轨迹探源》《努尔哈赤·兴京·满族》《清前史人物图谱》《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抚顺清前史遗迹与人物考察》等。傅波总结出抚顺地区清前史研究的成就表现在:清前遗迹的实地考察,清前史的人物研究,清前史的考证和有关满族家谱、民俗、宗教的研究。[15]这些地方学者利用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和熟悉地方文献的优势,梳理出以清太祖为中心的满族入关前活动的历史脉络,对本书的写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民间传说研究

陈泳超指出,20世纪中国传说研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历史流变研究;二是形态机能研究;三是意义与审美研究。[16]的确,从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以来的传说著作大多可以归入这个分类。随着西方理论的译介和中国学术界的反思,当代民俗学研究,包括传说研究的视角已经逐渐从文本中心转向语境中心。努尔哈赤传说的地方性和口头性特点明显,而在典籍里鲜有记载,虽然已流传数百年,但很大程度上还无法与汉族的一些历史人物传说采用相同的研究模式,即关注“传说圈”和“古史层累”的变迁,只能从传承人几十年的讲述历程和活动范围来映射传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近年来,国内的传说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在经典传说和地方传说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方面都取得很多突破。这些著作阐明了当代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的学术取向,如赵世瑜、王杰文、万建中、林继富等[17]对民间传说与集体记忆、民间信仰之间关系的思考和个案探索。此外,陈泳超和王尧对山西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传说的持续关注研究[18],提出了地方性传说的流变动力和内部特征等概念,认识到传说与当地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刘文江的博士学位论文《传说:叙事的信仰实践形式》[19]扩展了个案研究的视野,从不同维度解释传说在相信性层面诉诸的不同渠道。在历史人物传说方面,尹虎彬的《刘秀传说的信仰根基》[20]通过洞悉“刘秀走国”的模式化叙事,进而推断这一系列传说的历史根源是古老的动物和植物由来的神话或解释性传说。这个类型与部分罕王逃难传说如出一辙。段友文和刘丽丽的《李自成传说的英雄叙事》[21]从传说圈出发,总结出英雄叙事的类型,并在与俗文学和正史的比较中解读民众群体通过英雄传说对史政、史实的评判等。

综上所述,前人在以努尔哈赤传说为中心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已积攒了不少有分量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积累解读和史料的分析运用两个方面。这对于本书阐释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和传说在地方传统中的实践等问题有很大帮助。但仍有一些传说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囿于文类认知的传统思维,并没有扩大对“文本”概念的深入挖掘,也缺少以关注重点传承人为核心,从多元叙事传统角度的阐发。当然,这也是传说文类本身的讲述集体性所造成的。据此,本书希望从这些方向上作出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