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卷 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汇编
一 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汇编
凡例
1.本汇编收录目前所见(截至2017年)河西地区出土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镇墓文。
2.镇墓文标题:纪年及墓主明确者,以“××年××镇墓文”名之;仅有纪年而墓主不明者,以“××年某人镇墓文”名之;墓主明确但无纪年信息者,以“年次未详××镇墓文”名之;纪年、墓主皆不明确者,以“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名之;古史纪年对应的公元纪年在之后“()”内标出。
3.镇墓文按纪年先后、有无及墓主信息排序,有纪年信息者在前,无纪年信息但有墓主姓名者次之,既无纪年信息又无墓主姓名信息者又次之。部分无纪年信息但根据墓葬出土信息可判断纪年者,依纪年先后排列。
4.每件镇墓文根据最初发掘报告录文,并利用相关照片及研究进行校勘,补充缺漏、辨证失误,再使用现代标点进行标点。原文中虽字迹清晰但难以释读的用〼标示;脱字、讹字等均保持原貌,并在[]中予以改正;衍字用()标出,但不做过多考证,力求简明。镇墓文文本以仿宋体表示,其余信息以宋体表示,参考文献均在镇墓文录文后以楷体标出。
5.镇墓文残损、漫漶不清者,若可以确定字数,用相应数量的“□”标示;不能确定字数的,根据原著录情况,用“……”或者“(上缺)”“
(中缺)”“
(下缺)”标示。
甘(露)二年(257)段清镇墓文
嘉峪关新城72JXM1: 9斗瓶,底座高而直,口径14厘米、高19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11.5厘米。腹部朱书镇墓文11行。文曰:
甘□[露]二□[年]□□□□□□□□□□□□之□□□□□兵□□□□□□□□□□□□□□□□□□□□者□□□后有□□神□解谪自有□□□□□□随□□□去,各与俱去,□□□死者不冤生者□□死者□□,生人□行,死者□□□□生人□□□□□□□永□□□何以□□□□□章

三国魏“甘露”文字灰陶罐[1]
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三国魏‘甘露’文字灰陶罐”当即此斗瓶。嘉峪关市文物局编《嘉峪关文物图录》(可移动文物卷)作如下描述:“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出土,1991年6月嘉峪关关城文管所移交。高19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11厘米。泥质灰陶。敞口平沿,长颈圆腹,高直底座,素面弦纹。近底处有刀削痕。壶身有朱书‘甘露’等文字,字迹模糊,无法辨认。”[2]
据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6页;[日]关尾史郎编《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以下简称《镇墓文集成(稿)》),新高速印刷株式会社,2005年3月发行(下同),第9页;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3—54页。
咸宁二年(276)八月吕阿徵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20: 18斗瓶,尖圆唇高领长颈,折凸肩亚腰大平底。口径4厘米、底径7.2厘米、高9.7厘米。口外缘朱书一红点,腹部朱书镇墓文22行:
咸宁二年八月己卯朔二日,吕□家之死者阿徵,今谨送汝铅人一双、五谷,以续百女岁,会须铅人腐,五谷[死][生],乃得□□〼。地置祁□人〼失,移央传咎,后利父母,女以兄弟,天寇所过,罚不得再。阿徵甲申日死,致意八魁九坎,天恭素……岁月传……人殊路人……〼……合曾青……粟以□寅……。急急如律令!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敦煌祁家湾》),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10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61—62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一)——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1期;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2页图七一。

咸宁二年(276)八月吕阿徵镇墓文摹本[3]
太康六年(285)三月顿霓儿镇墓文(一)
敦煌祁家湾85DQM209: 1斗瓶,灰色。口径6.1厘米、底径3.3厘米、高6.3厘米。镇墓文前点一朱点,朱书纪年镇墓文14行62字:
太康六年三月己未朔五日癸亥,顿霓儿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加两,移央传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太康六年(285)三月顿霓儿镇墓文(一)摹本[4]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20—121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3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21页图八一之2。
太康六年(285)三月顿霓儿镇墓文(二)
敦煌祁家湾85DQM209: 3斗瓶,灰色,侈口尖圆唇,上腹部尖凸。大侈口斜直领,凸肩腹,下腹凹收成小平底。口径6.4厘米、底径3.4厘米、高6.3厘米。肩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15行61字:
太康六年三月己未朔五日癸亥,顿霓儿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加两,移央传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2页。
按:《镇墓文集成(稿)》云该镇墓文摹本为《敦煌祁家湾》第121页图八一之2,误,该摹本为同墓M209: 1斗瓶所书镇墓文。
泰熙元年(290)四月吕阿丰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21: 24,青灰色,尖圆三角缘,口微敛,圆唇束颈溜肩,器形歪扭。口径4.8厘米、底径7.8厘米、高9.2厘米。肩下朱书镇墓文15行64字,镇墓文前有一朱点:
泰熙元年四月庚寅朔六日乙未直平,吕阿丰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加两,移央传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4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3页图七二之3。

泰熙元年(290)四月吕阿丰镇墓文摹本[5]
元康五年(295)十月〼民仁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40: 20斗瓶,灰色。口径3.8厘米、底径6.5厘米、高8厘米。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现存13行55字:
元康五年十月戊午朔十日□直除,〼民仁身死,命……当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加□[两],□[移]央转咎,远与他乡,一两粟代之。如律令!

元康五年(295)十月〼民仁镇墓文摹本[6]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3—104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6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3页图七二之2。
元康六年(296)正月窦秉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210: 8斗瓶,灰色,圆曲腹,斜直领侈口。口径4.8厘米、底径3.6厘米、高6.4厘米。镇墓文前有一大朱点,肩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13行62字:
元康六年正月丙辰朔六日甲子直开,窦秉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加两,移央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元康六年(296)正月窦秉镇墓文摹本[7]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21—12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8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21页,图八一之1。
元康七年(297)八月陈小晴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7DXM152: 14斗瓶,陶质,敛口,直唇,斜肩直腹,大平底;口径4.1厘米、底径6.4厘米、高9厘米;腹部有墨书镇墓文14行,文字清晰可辨,计55字:
元康七年八月廿八日癸卯日死。乡[卿]自薄命蚤[早]终,不传[得]相注误[忤],不得注母,亦不得注兄弟、妻子,诸及来者,皆不相注。地下事,皆讨[罚]陈小晴。如律令!

元康七年陈小晴镇墓瓶(敦煌博物馆藏,贾小军摄)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一卷),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395—396页。
元康七年(297)八月陈小晴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7DXM152: 15斗瓶,侈口,斜唇,直腹,大平底;口径4.5厘米、底径4.2厘米、高8.6厘米;腹部有墨书镇墓文15行,文字有残泐,存55字:
元康七年八月廿八日水卯日死。卿自薄命蚤终,不得相注误[忤],不得注母,亦不得注兄弟、妻子,诸及来者,皆不得相注误[忤]。地下事,皆讨[罚]陈小晴。如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一卷),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396—397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永安元年(304)八月韩治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2DXM40之一:斗瓶,陶质,直口,尖圆唇,方圆肩,直腹。腹部有朱书镇墓文,稍残,存59字:
永安元年八月丙寅朔十一日丙子直□,大男韩治,汝身死,適值八魁九坎,厌解天注、月注、日注、地注、岁注、注□□,千秋□[万]岁,不得相忤,便利生人,各如天。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2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1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70—71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永兴三年(306)赵诩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7DXM165: 18斗瓶,陶质,侈口,鼓腹,小平底;口径5厘米、底径4.3厘米、高5.4厘米;朱书镇墓文15行,文字保存完好,共66字:
赵诩身死,今下什[斗]瓶、五谷、黑豆、荔子、铅人,用当重复千[生]人。青乌子敢言[告]北臣[辰],诏令史[使]今死者以受其罪,[罚]不加两,移殃转给[咎],远与他乡。生者以天为界,死者以地为界。各如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一卷),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399—400页;[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西北出土文献研究会《西北出土文献研究》(第9号),2011年,第61—85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永兴三年(306)赵苑芝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7DXM165: 20斗瓶,敛口,圆腹,平底;口径4厘米、底径5.8厘米、高7.2厘米;镇墓文后半文字残泐,存8行,每行5—9字:
永兴三[二]庚申朔二日辛酉,女子赵苑芝之家身死,自不得[时],适值八魁九讯[坎]。厌解天注、地注、月注、日注、时注。身[生]死各异路,千秋不相管,不得相注以[忤]。□……[如][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一卷),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397—398页;[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西北出土文献研究会《西北出土文献研究》(第9号),2011年,第61—85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永兴三年(306)赵苑芝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7DXM165: 22斗瓶,陶质,侈口,无肩,直腹,平底;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高6.7厘米;镇墓文残泐严重,存8行,文曰:
……,……身死。今下什[斗]瓶、五谷、黑豆、荔子、铅人,用当重复千[生]人。□□□千□□……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一卷),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398—399页;[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日]西北出土文献研究会《西北出土文献研究》(第9号),2011年,第61—85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永嘉二年(308)胡姜盈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7DXM105: 9斗瓶,陶质,侈口细颈,斜肩直腹,平底;口径4.4厘米、底径5.6厘米、高6.7厘米;朱书镇墓文12行,文字清晰,计61字:
永嘉二年二月十九日甲午,女子胡盈姜身死。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福[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身受央,罚不得两加。移央传给[咎],予[与]他乡。如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一卷),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400—401页;[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日]西北出土文献研究会《西北出土文献研究》(第9号),2011年,第61—85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永嘉三年(309)正月苏治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2DXM4: 1斗瓶,陶质,直口,尖圆唇,方圆肩,直腹;腹部有朱书镇墓文17行,文曰:
永嘉三年正月乙丑朔十五日乙丑直定,故吏苏治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两[加]加[两],移[央]转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永嘉三年(309)正月苏治镇墓文(一)(摹本)[8]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30、646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3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71—72页;摹本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图七之9。
永嘉三年(309)正月苏治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2DXM4: 2斗瓶,陶质,直口,尖圆唇,方圆肩,直腹;腹部有朱书镇墓文17行,文曰:
永嘉三年正月乙丑朔十五日乙丑直定,故吏苏治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生人。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满加,移央转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第63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4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72页。
永嘉五年(311)三月樊氏镇墓文
酒泉市南郊三百户墓群斗瓶(现藏酒泉市博物馆),暂定编号08JSM1: 1。陶质,灰色;侈口,圆唇,颈微束,肩略鼓,直腹;口径8.5厘米、底径6.3厘米、高10.5厘米。肩腹以下朱书镇墓文12行,稍残,行6—13字,存216字:
永嘉五年三月□□□[直]除,樊氏家富仓□□□。星辰日月,自有纪纲。生人有里,死人有乡;死人入□,生人前行;死人却之,生人得长;死[人]属[阴],生人属阳;生人□□,死人用藏;中祥外祥,客死不塟。兵死、星死、乳死□之鬼,□□□□[不]祥。丘丞暮[墓]伯,□□□□; □惑注鬼,土气之虚;相绍远去,各归部署;天帝之神,当居汝处。
敢告仓林君、武帝王、东冢伯、西冢□[侯]、地下二千石,急赦除樊氏□冢,生人过適削除,文□。樊氏之冢,舍□葸□□,□氏束缚,归其魂魄金□□□,可分君粮,铅人免□□□□耳,死人异路,不得相□□□侵,不得相害,汝欲□□□[有所为],段鸡子雏鸣、五谷 □□[死生]、□[铅]人腐,乃得相闻。如律□[令]!
据杨永生主编《酒泉宝鉴——馆藏文物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永嘉五年(311)樊氏镇墓罐[9]
建兴元年(313)吕来业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20: 22斗瓶,灰色;口径3.4厘米、底径6.2厘米、高6.5厘米。肩腹朱书镇墓文多已漫漶不清,现存9行49字:
建兴元年□……□□□死者……□□于郭父子年□□□人。得会□□,吕来业汝自薄命,寿终身死,□八魁九坎,□□[远]与他乡。□[如]律令!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6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5页。
建兴二年(314)闰[十]月吕轩女镇墓文(一)
敦煌祁家湾85DQM319: 12斗瓶,灰色。口径4.6厘米、底径5.1厘米、高6.8厘米。口沿画14道朱书线条,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11行59字:
建兴二年闰月一日丁卯,女子吕轩女之身死,適治八魁九坎,厌解天注、地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生死各异路,千秋万岁,不得相注忤,便利生人。如律令!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6—107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7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76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7页图七四之2。

建兴二年(314)闰[十]月吕轩女镇墓文(一)摹本[10]
建兴二年(314)闰[十]月吕轩女镇墓文(二)
敦煌祁家湾85DQM319: 13斗瓶,灰色。口径4.5厘米、底径6.4厘米、高6.4厘米。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曰:
建兴二年闰月一日丁卯,女子吕轩女之身死,適治八魁九坎,厌解天注、地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生死各异路,千秋万岁,不得相注忤,便利生人。如律令!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6—107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8页。
建兴四年(316)十一月徐男□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64: 11斗瓶,灰色。束颈溜肩,腹微弧。口径3.8厘米、底径6.8厘米、高8.4厘米。肩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现存7行58字:
建兴四年十一月廿六日庚戌,女子徐男□之□[身]死,適治八鬼[魁]九坎,□□天注、地注、岁注、……注,□□生死各□[异]□[路],□[千]秋万岁,不得相注忤,便利生人。如律令!

建兴四年(316)十一月徐男□镇墓文摹本[11]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4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9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5页图七三之1。
永嘉十三年(319)韩某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7DXM179: 1斗瓶,出土时已破碎,器形不可复原;瓶身朱书镇墓文,写法特别,由瓶底向上倒书;残存文字8行,行存2—7字:
永嘉十三年□□里韩□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生者当[用当生者]。□□〼代钳上言□□〼□□□二百〼〼女子□□二百〼□□□□〼。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04—406页;[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第67—68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永嘉十三年(319)韩某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7DXM179: 2斗瓶,出土时已破碎,器形不可复原;残片显示,肩腹部墨书镇墓文,存21字:
天注、地注、日注、月注、火注、水注、四注、土注、非注、五神注。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06—407页;[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第67—68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建兴九年(321)三月张雪光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7DXM156: 5斗瓶,陶质,侈口,圆肩,鼓腹,平底,口径4.6厘米、底径5.9厘米、高6.6厘米,朱书镇墓文14行,行3—7字,共59字:
建兴九年三月庚寅[申]朔廿五日甲申直除[定],大女张雪光今□[身]死。重复之日,生者软[谋]议负担,谨以桐人、铅人,广肩大背,可以自代。天注以解,不得相注仵。如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07—410页;[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第61—85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三)——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1期。
建兴九年(321)十月顿盈姜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208: 29斗瓶,灰色,颈微束,折肩直腹。口径5厘米、底径5.8厘米、高6.8厘米。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10行50字:
建兴九年十月七日壬辰,女子顿盈姜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目[当]福[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如律令!

建兴九年(321)十月顿盈姜镇墓文摹本[12]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6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32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5页图七三之3。
建兴十年(322)邓氏之妇镇墓文
安西县(今瓜州县)疏勒河魏晋墓暂编98ASM9: 1斗瓶,呈高柄灯状,灯碗呈斜腹钵状,柄呈八棱柱状,柄座一体,实心,口径5.3厘米、底径7厘米、高11厘米,灯柄8个棱面上除最后一棱为一道符外,其余7棱墨书镇墓文11行,存49字:
建兴十年三月八□,起天帝阴阳府邓氏之妇,字□□。死值八開[魁]九坎,□□之日,令下青乌□[子],斗瓶、五谷,□当重复□□□□注□□□□□阳之注五□□如法,不得相□。急急如律令!

建兴十年(322)邓氏之妇镇墓文摹本[13]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疏勒河魏晋墓发掘简报》,《陇右文博》2002年第1期;摹本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疏勒河魏晋墓发掘简报》图八。
建兴十三年(325)五月阎芝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7DXM135: 1斗瓶,侈口,斜腹,平底,口径5厘米、底径7厘米、高5.3厘米,肩腹部墨书镇墓文,残泐严重,存21行,行1—9字。
建兴十三年五月丙子朔四日己卯,效谷东乡□□里民大女□[阎]□[芝]身死。今得初移□□□之下寅千年田,上至仓[苍]天,下至黄泉,天地至广……即不……自………………□□□生□□□□生□丹(瓦?)狗能□……狗□□□□。前朱雀,后玄武……□□[诏?]。如律令!
据[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第61—85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三)——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1期。
建兴十三年(325)五月阎芝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7DXM135: 2斗瓶,侈口,短颈,圆肩,直腹,平底,口径4.5厘米、底径5.1厘米、高6.5厘米,肩腹朱书镇墓文16行,文字有残泐,存74字:
建兴十三年五月丙子朔四月己卯,效谷东乡□□里民大女阎芝身死,今得初移〼之下寅仵细,上至苍天,下至黄泉,天地吏出广土,长入地,自受伐[罚]。自今以告戒,附棺郭及酒钱入用,〼即不得〼朔失受〼。
据[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4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79页。
按:本件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12—415页)录文与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三)——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1期)描述颇有出入,今移录如下:
建兴十三年五月丙子朔四日己卯,效谷东乡……女阎芝身死。□□……□□之下寅仵细仵,上至仓[苍]天,下至黄泉,天地吏之广土,长入地,自受伐[罚]。自今以告伐[罚],即不得朔[诉]失受[寿]。自附棺椁及酒,铅人[能]行,人参能语,黑豆生英,桃李生莇,丹[瓦?]狗能吠,五谷自瓯。用何为信?丹誉[书?]。前朱雀,后玄武,仓独丹[左青龙],□武帝[右白虎],五天帝[诏]。如律令!
建兴十七年(329)四月郭綦香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7DXM187: 9斗瓶,侈口,斜腹,平底,口径4.2厘米、底径5厘米、高6.4厘米,肩腹部墨书镇墓文,字多脱落,残文曰:
建兴十七年四月癸酉朔二日甲戌直危,大女西[乡]郭綦香死。命□□□自□以告,生人前□[行],□□利市□………………□……受……□□……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18—420页。
建兴十七年(329)四月郭綦香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7DXM187: 10斗瓶,侈口,圆肩,弧腹,平底,口径5.2厘米、底径5厘米、高6.6厘米,肩腹墨书镇墓文13行曰:
建兴十七年四月癸酉朔一日癸酉直执,大女西乡郭綦香,今死终。自今已□[后],生人之郡行,死者封之,生死异路,各不与相注。移除注:月注、日注、举注、行注、□注。□□直言。急急如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17—418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79—8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35页。
建兴十七年(329)八月某人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2DXM67墓斗瓶,侈口,方圆肩,直腹;腹部有墨书镇墓文,文曰:
建兴十七年八月辛未朔六日丙子直死[平],敦煌效谷东乡□山里□犯□家□□男□□子□[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 □□□ 里后人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第63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36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三)——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1期。
建兴十八年(330)六月郭〼子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DQM328: 2斗瓶,灰黄色。弧腹亚腰底。口径4.8厘米、底径5.8厘米、高6.5厘米。肩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14行61字:
建兴十八年六月丙寅朔三日戊未直定,西郭〼子之身,汝自薄命早终,算尽寿穷,汝自生〼〼苦莫相念,乐莫相思,别无令死者注仵生人,千秋万岁。如律令!

建兴十八年(330)六月郭〼子镇墓文摹本[14]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7—108页;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20—42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29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3页图七二之1。
建兴十九年(331)七月李兴初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7DXM176: 1斗瓶,口径5厘米、底径5.2厘米、高7厘米;肩腹部墨书镇墓文15行,文字清晰,计102字:
建兴十九年七月庚申朔十七日丙子直定,敦煌郡效谷县东乡延寿里大男李兴初,年卅四身死,酌央八开[魁]九讯[坎]。今下斗瓶、黑豆、鸡子、五谷、铅人用。生者当重复,死者解除忧,死者自受其殃,不得注地上生人。使青乌子告北辰[诏],罚不加两,除殃转[咎],[远]与他乡。急急如律令!
据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3页;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23—424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38页。
建兴十九年(331)七月李兴初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7DXM176: 11斗瓶,侈口,圆肩,平底;口径4.6厘米,底径5厘米,高6.2厘米;肩腹墨书镇墓文15行,文字清晰,计103字:
建兴十九年七月庚申朔十七日丙子直定,敦煌郡效谷县东乡延寿里大男李兴初,年卅四身死,酌央八开[魁]九讯[坎]。今下斗瓶、黑豆、鸡子、五谷、铅人用。生者当重复,死者解除忧,死者自受其殃,不得注地上生人。使青乌子告北辰[诏],罚不加两,除殃转[咎],远与他乡。急急如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22—423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38页。
建兴二十五年(337)二月赵季波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2DXM31墓斗瓶,陶质,侈口,方圆肩,直腹;腹部墨书镇墓文曰:
建兴廿五年二月十二日戊辰,赵氏之家得死男子季波之身死,天注、地注、年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生死异路,千秋万岁,不得相注仵。急急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第63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3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39页。
建兴二十六年(338)正月□黑奴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2DXM33: 1斗瓶,陶质,侈口,方圆肩,直腹;腹部有朱书镇墓文:
建兴廿六年正月壬午朔十九[六]日丁酉直□[危],之妻黑奴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殃,□[罚]□[不]□[加]□[两],移央转[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第63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4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41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三)——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1期。
建兴二十六年(338)正月□黑奴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2DXM33: 2斗瓶,陶质,侈口,方圆肩,直腹;腹部有朱书镇墓文:
建兴廿六年正月壬午朔十九日丁酉直□,之妻黑奴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殃,□[罚]□[不]□[加]□[两],移央转[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第63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42页。
建兴二十七年(339)三月傅长然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2DXM65: 1斗瓶,陶质,侈口,方圆肩,直腹;腹部有墨书镇墓文13行:
建兴廿七年三月丙子朔三日戊寅,傅长然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地下,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两加,移央转咎,远置他乡。各如律令!
傅长然汝死,適值八魁九坎,当星四时,厌解天注、地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千秋万岁,不得相注忤。各[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第630、646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6—87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43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三)——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1期;摹本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图七之8,第646页。

建兴二十七年(339)三月傅长然镇墓文(一)摹本[15]
建兴二十七年(339)三月傅长然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2DXM65: 2斗瓶,陶质,侈口,方圆肩,直腹;腹部有墨书镇墓文13行:
建兴廿七年三月丙子朔三日戊寅,傅长然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地下,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两加,移央转咎,远置他乡。各如律令!
傅长然汝死,適值八魁九坎,当星四时,厌解天注、地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千秋万岁,不相注忤。各如律令!

建兴二十七年(339)三月傅长然镇墓瓶(敦煌博物馆藏,贾小军摄)
据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7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44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三)——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1期。
建兴二十八年(340)王群洛子解注文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武威磨嘴子出土松人木牍,窄长方形,长36.2厘米、宽9.6厘米、厚0.6厘米—1.2厘米,正面上部先凸刻木人像,再用墨笔粗线勾画五官、四肢、衣纹,两手笼袖拱于胸前,正中腰腹部分画一半圆形围腰,墨书“松人”二字。人像四周墨书文字,上方及左、右两方各一行,下方八行,除上方一行字由右向左之外,其余部分皆作由上向下书写。背面由上向下墨书七行文字,满布牍面。文字大部清晰可读,仅个别字迹模糊难以准确辨识。
饶宗颐《记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一文将木牍定为木简,所作该器铭释文云:简的中间,墨绘一人……上记“松人”二字,四周文字如下:
建兴二十八年十一月丙申朔,天帝使者合同,复重,拘校,八魁九坎,年望朔晦、东井七星。死者王群洛子所犯,柏人当之,西方有呼者,松人应之,地下有呼者,松人应之。生人有所□,当问柏人。洛子死注咎,松人当之,不得拘校复重父母兄弟妻子,欲复重酒,松、柏能言语,急急如律令。
上方记:
无拘校复重,松柏人当之。
两旁记:
日月时,拘校,复重,柏人当之。(右方)
岁墓年命,复重,松人当之。(左方)
背记:
建兴二十八年十一月丙申朔二日丁酉,(武威)北所住者谨为王氏之家解复。死者洛子,四时不食复重拘校,与生人相妨,故作松柏人以解咎殃。谨解:
东方甲乙之复,鬼令复五木,谨解。
西方庚辛之复,鬼令复五金,谨解。
南方丙丁之复,鬼令复五火,谨解。
北方壬癸之复,鬼令复五水,谨解。
中央戊己之复,鬼令复五土。无复兄弟妻子妇女孙息宗亲,无罚无负,齐一人止,急急如律令。
主人拘校复重,松人应之,死人罚谪作役,松人应之,六畜作役,松人应之,无复兄弟,无复妻子,若松人前却,不时应对,鞭苔[笞]三百,如律令。
右侧记:
二日丁酉直闭。[16]

建兴二十八年(340)“松人”解除简[17]
据连劭名《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考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25—427页。
建兴二十九年(341)八月万安镇墓文(一)
敦煌祁家湾85DQM218: 4斗瓶,灰色。领微束,溜肩曲腹。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高5.4厘米。肩腹墨书纪年镇墓文10行35字:
建兴廿九年八月辛酉朔廿二日壬午直□,青乌子[诏][令],万安者,汝铅人、五□[谷],解除百众。如律令!

建兴二十九年(341)八月万安镇墓文(一)摹本[18]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9—11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7—88页;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27—43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45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9页图七五之2。
建兴二十九年(341)八月万安镇墓文(二)
敦煌祁家湾85DQM218: 19斗瓶,灰色。口径4.3厘米、底径4.9厘米、高6.4厘米。肩腹部墨书镇墓文6行15字:
天注去,地注去,月注去。如律令!

建兴二十九年(341)八月万安镇墓文(二)摹本[19]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8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46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1页图七六之1。
建兴三十年(342)□佛女镇墓文
敦煌三危山出土斗瓶,陶质,墨书镇墓文曰:
〼地上生人,〼青乌子,诏令死者佛女自受其殃,……不加罪福〼,……远去他乡,不得复来。急急如律令!
据段文杰《道教题材是如何进入佛教石窟的——莫高窟二四九窟窟顶壁画内容探讨》,载《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 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284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47页。
建兴三十一年(343)三月吴仁姜镇墓文(一)
敦煌祁家湾85DQM356: 12斗瓶,红色。口径4.3厘米、底径4.5厘米、高5.4厘米。自唇以下通体朱书镇墓文9行42字:
卅一年三月八日,吴仁姜之身死,天注,適值八魁九坎,今下斗瓶、铅人、五谷,当重复仁姜正身,要注去。如律令!

建兴三十一年(343)三月吴仁姜镇墓文(一)摹本[20]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8—8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48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1页图七六之3。
建兴三十一年(343)三月吴仁姜镇墓文(二)
敦煌祁家湾85DQM356: 13斗瓶,青灰色。口径4.5厘米、底径4.4厘米、高5.1厘米。自唇下通体朱书纪年镇墓文9行43字:
卅一年三月八日,吴仁姜之身死,天注、地注、年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生死异路,千秋万岁。不得相注仵。如律令!

建兴三十一年(343)三月吴仁姜镇墓文(二)摹本[21]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9页;[日]关尾史郎编《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第49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1页图七六之2。
建兴三十七年(349)正月某人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M351: 10斗瓶,青色。口径3.6厘米、底径3.8厘米、高5厘米。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现可辨5行29字:
卅七年正月己□朔五日壬戌,……他乡,各奉天清□□,便利生人。急急如律令!

(建兴)卅七年(349)正月某人镇墓文摹本[22]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2—114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1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50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3页图七七之4。
建兴三十七年(349)某人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51: 24斗瓶,灰黄色,未烧制。侈口,小平沿,尖圆唇,口径4.7厘米、底径5厘米、高6.3厘米。腹部墨书镇墓文9行26字:
疾去!疾去!如注,自天注、地注、月注、日注、时时注、生注、死注、人注、鬼注。

建兴三十七年(349)某人镇墓文摹本[23]
按:本件与前述“(建兴)卅七年(349)某人镇墓文”同出一墓,故系于(建兴)卅七年(349)。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25页;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36—438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3页图七七之1。
建兴四十六年(358)正月傅女芝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2DXM64墓斗瓶,侈口,方圆肩,直腹;腹部有墨书镇墓文,字迹稍残,存79字:
建兴卌六年正月丙辰朔五日庚申直□[危],之□傅女芝,汝自薄命早终,□[算]尽寿穷,汝死,见重复八魁九坎,太山长阅,死者傅女芝,自往应之。苦莫想念,乐莫相思,从别以后,□[无]□[令]死者注□[忤]□[生]人,祠社腊伏,□□□千里[秋]□[万]岁,乃复得□。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第63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52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四)——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3期。
升平十二年(368)二月郭遥黄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49: 3斗瓶,灰黄色,未烧制。圆唇,鼓肩,斜直腹。口径4.9厘米、底径5.3厘米、高6.6厘米。肩腹墨书纪年镇墓文12行64字:
升平十二年二[正]月戊午朔十二日乙[己]巳直除[平],郭遥黄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殃,罚不加两,移殃转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升平十二年(368)二月郭遥黄镇墓文摹本[24]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2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2—93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53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四)——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3期;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3页图七七之2。
升平十三年(369)闰月氾心容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60DXM1: 26陶罐,圆唇,短颈,直腹,墨书镇墓文6行,计23字:
升平十三年闰月甲子朔廿一壬寅,张弘妻氾心容,五谷瓶。

升平十三年(369)闰月氾心容镇墓文(一)摹本[25]
据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年第3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40—441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3—94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56页;摹本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图一三之1。
升平十三年(369)闰月氾心容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60DXM1: 27陶罐,圆唇,短颈,直腹,墨书镇墓文7行,计24字:
升平十三年闰月甲子朔廿一曰壬寅,张弘妻氾心容,盛五谷瓶。

升平十三年(369)闰月氾心容镇墓文(二)摹本[26]
据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年第3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40—443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4—95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57页;摹本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图一三之2。
升平十三年(369)闰月氾心容镇墓文(三)
敦煌新店台60DXM1: 4陶钵,已残,墨书镇墓文存8行:
天注、地注、……氾(?)注、立注、獦注、风注、火注、人注。

升平十三年(369)闰月氾心容镇墓文(三)摹本[27]
据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年第3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42—445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5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58页;摹本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图一三之3。
建元六年(370)九月魏得昌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DQM371: 5斗瓶,灰黄色泥胎,未烧制。口径4厘米、底径4.4厘米、高6厘米,自颈以下朱书纪年镇墓文12行58字:
建元六年九月廿日己午,魏得昌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重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殃,罚不加两,移殃咎,远与他里里。如律令!

建元六年(370)九月魏得昌镇墓文摹本[28]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4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9—9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59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3页图七七之3。
建元六年(370)某人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2DXM20墓斗瓶,陶质,侈口,方圆肩,直腹;腹部有墨书镇墓文:
建元六…………九坎,自………注、土注、地注、日注、月注、时注、风注、火注。生人前行,死者却步,不得□注□,应去之。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第630—631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0—91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1页。
咸安五年(375)十月姬令熊镇墓文(一)
敦煌佛爷庙湾80DFM3: 13斗瓶,陶质,朱书镇墓文21行,稍残,文曰:
咸安五年十月癸酉朔,[姬]令[熊]死。日不时,□[汝]自薄命□[早]终,算尽[寿][穷],汝死□[之]□[日],□[适]□[值]八魁九坎,太山长问,见死者[姬]令[熊],自往应之。□苦莫相念,乐莫相思。□别以后,无□[令]死者注□□□,祠腊社伏,万秋千世,死者乃复得会。如律令!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47—449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8—9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2页;摹本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图一八。

咸安五年(375)十月姬令熊镇墓文(一)摹本[29]
咸安五年(375)十月姬令熊镇墓文(二)
敦煌佛爷庙湾80DFM3: 14斗瓶,陶质,朱书镇墓文存19行,字多漫漶不清:
咸安五年十月□□□,[姬]令□[熊]□[汝]□[自]薄命早终,□[算]尽寿穷。汝死,见□复□□八魁九坎,太山问。□死□□□□□□□□□□□□□□□□□□□□□□□□□□□□□□□□□□□□得□。□□□如律令!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3页。
咸安五年(375)十月姬令熊镇墓文(三)
敦煌佛爷庙湾80DFM3: 19斗瓶,内外均有墨书,钵内文字因腐蚀无法释读,钵外墨书镇墓文残存18行:
咸安五年□□□□□□□□□□□□□□时之□□□□□□□□□□注□□□□注鬼□注□□行□□□注□□□□注□□□检□生人前行,[死][人][却][步]。□□□□□□□□□□□□□□□生。□[急]急如[律]令!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9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4页。
建元十三年(377)十二月工〼子镇墓文(一)
敦煌祁家湾85DQM348: 5斗瓶,灰黄色泥胎,未烧制。口径4.9厘米、底径4.5厘米、高6.8厘米。肩腹墨书纪年镇墓现存10行,可辨识40字:
建元十三年十二月庚寅朔五日甲午直执,□□□子之身死,□□□□九□,□天注、岁注、月注。生死异路,千秋万[岁]………………急急如[律]令!

建元十三年(377)十二月工〼子镇墓文(一)摹本[30]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4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1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5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5页图七八之1。
建元十三年(377)十二月工〼子镇墓文(二)
敦煌祁家湾85DQM348: 6斗瓶,灰黄色,未烧制。口径4.5厘米、底径5.2厘米、高6.8厘米。肩腹部墨书纪年镇墓文11行现存54字:
建元十三年十二月庚寅朔五日甲午直执,男工〼子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重]□[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殃,罚不两□[加],□殃,远与他乡。各如律令!

建元十三年(377)十二月工〼子镇墓文(二)摹本[31]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4—116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1—10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6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5页图七八之2。
麟加八年(396)姬女训镇墓文(一)
敦煌佛爷庙湾80DFM3: 6斗瓶,陶质,朱书镇墓文中缺,存13行:
麟加八年闰甲辰朔六日己酉直执,[姬]□训身死,自注应之,□□□□□□□□□□□□□□□□生人前行,死人却步,道异不得相撞。□如律令!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3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7页。
麟加八年(396)姬女训镇墓文(二)
敦煌佛爷庙湾80DFM3: 15斗瓶,朱书镇墓文10行55字:
麟加八年闰月甲辰朔六日己酉直执,[姬]女训身死。自注应之。今厌解天注、地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生人前行,死人却步,生死道异,不得相[撞]。急急如律令!

麟加八年姬女训镇墓瓶[32]

麟加八年(396)姬女训镇墓文(二)摹本[33]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杨永生主编《酒泉宝鉴——馆藏文物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3—104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8页;摹本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图一四。
神玺二年(398)八月〼富昌镇墓文(一)
敦煌祁家湾85DQM310: 15斗瓶,灰色。长颈歪领。口径3.5厘米、底径5厘米、高7.2厘米。肩腹部墨书纪年镇墓文14行65字:
神玺二年八月辛酉朔廿三日癸未,敦煌郡西乡里民〼富昌,命绝身死。今下斗瓶、铅人、五谷,用当地上之福[复],死者自受央咎。生死各异路,不得相注忤,便利生人。如律令!

神玺二年(398)八月〼富昌镇墓文(一)摹本[34]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6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4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69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5页图七八之3。
神玺二年(398)八月〼富昌镇墓文(二)
敦煌祁家湾85DQM310: 22斗瓶,灰色。口径3.6厘米、底径5.1厘米、高6.8厘米。腹部墨书镇墓文,文曰:
神玺二年八月辛酉朔廿三日癸未,敦煌郡西乡里民〼富昌,命绝身死。今下斗瓶、铅人、五榖,用当地上之福[复],死者自受央咎,生死各异路,不得相注忤,便利生人。如律令!

神玺二年(398)八月〼富昌镇墓文(二)摹本[35]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6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70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5页图七八之3。
神玺二年(398)十一月〼富昌妻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10: 16斗瓶,褐色。瓶残,腹部墨书纪年镇墓文,现存7行25字:
神玺二年十一月己丑朔八日丙申,敦煌西乡里民…………不□[得]□[相]□[注]忤。如律令!

神玺二年(398)十一月〼富昌妻镇墓文摹本[36]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6—117页;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58—460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4—105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71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四)——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3期;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5页图七八之4。
神玺二年(398)某人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10: 23陶钵,灰色,残。口外敛内直,内折沿较短,尖唇,斜弧腹,近底处微内曲,薄胎小底,口径16.4厘米。钵外墨书似与佛教有关的文字,残存16行,每行2字:
皇子〼女宝女……宽□申□觉□光生南□□儿道弘教之效女佛生德文佛德□〼

神玺二年(398)某人镇墓文摹本[37]
按:本件与前述神玺二年(398)八月〼富昌镇墓斗瓶同出,故系于神玺二年(398)。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86—87页;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60—462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5—106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99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87页图六一。
庚子六年(405)正月张辅镇墓文(一)
敦煌佛爷庙湾80DFM1: 32斗瓶,陶质,大口,短折颈,鼓腹下略内收成大平底,高6.5厘米—7厘米、腹颈6厘米,朱书镇墓文稍残,文曰:
庚子六年正月水未朔廿七日己酉,敦煌县昌利里张辅,字德政,身死。今下斗瓶、□[铅]人、五谷瓶,当重地上生人,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殃,罚不加两,移殃转咎,远与他里。如律令!

庚子六年张辅镇墓瓶[38]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62—463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8—10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72页;杨永生主编《酒泉宝鉴——馆藏文物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页。
庚子六年(405)正月张辅镇墓文(二)
敦煌佛爷庙湾80DFM1: 33斗瓶,陶质,大口,短折颈,鼓腹下略内收成大平底,高6.5厘米—7厘米、腹颈6厘米,朱书镇墓文存55字:
庚子六年正月水未朔廿七日己酉,敦煌郡敦煌县东乡昌利里张辅,字德政,身死。今下斗瓶、□[铅]人、五谷瓶,当重地上生人,青乌令□□□□□□□□□殃□□□□□□[死][北]□□□□□□□如律令!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62—463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73页。
庚子六年(405)正月张辅镇墓文(三)
敦煌佛爷庙湾80DFM1: 34斗瓶,陶质,直口,斜直深腹,小平底,朱书镇墓文16行,文曰:
庚子六年正月水未朔廿七日己酉,敦煌郡敦煌县东乡昌利里,张辅字德政,薄命早终,算尽寿穷。时值八魁九坎,今下斗瓶,用当重复。解天注、地注、人注、鬼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乐莫相念,□[苦]莫相思。生人前行,死人却步。生死不得相□[注]俟[忤]。如律令!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63—464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9—11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74页;摹本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图一六。

庚子六年(405)正月张辅镇墓文(三)摹本[39]
建初五年(409)闰[十]月画虏奴镇墓文(一)
敦煌祁家湾85DQM336: 4斗瓶,陶质,灰色,侈口,长领,束颈。瓶内装粟及云母片。口径4.2厘米、底径5厘米、高6.7厘米。自唇以下之颈、肩、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9行60字:
建初五年润[十]月七日辛卯朔,郭[敦]煌郡郭[敦]县都乡里民画虏奴身死。今下斗瓶、五(五)谷、铅人,用当重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殃],罚不两加。如律令!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7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1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75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8页图七九之1。

建初五年(409)闰[十]月画虏奴镇墓文(一)摹本[40]
建初五年(409)闰月画虏奴镇墓文(二)
敦煌祁家湾85DQM336: 5斗瓶,浅灰色,陶质,侈口,长领,束颈。口径4.2厘米、底径4.6厘米、高6.1厘米。颈、肩、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12行72字:
建初五年闰月七日辛卯〼,敦煌郡敦煌县都乡里民画虏奴之身死。〼死〼时,适值八魁九坎,厌解天注、地[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生死异路,千秋万岁,不得相注仵,便利生人。急急如律令!

建初五年(409)闰月画虏奴镇墓文(二)摹本[41]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7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12—113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76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8页图七九之2。
建初十一年(415)十二月魏平奴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DQM369: 9斗瓶,陶质,灰黑色。斜三角尖缘,微束颈。口径4.2厘米、底径4.6厘米、高7.4厘米。肩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13行53字,瓶底书1“令”字,总计54字:
建初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敦煌郡敦煌县西乡里魏平奴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重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如律令!

建初十一年(415)十二月魏平奴镇墓文摹本[42]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22页;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71—473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14—115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77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四)——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3期;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9页图八〇之1。
玄始九年(420)九月〼安富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12: 5斗瓶,陶质,灰色;侈口,尖唇,平沿;口径3.9厘米、底径4.8厘米、高6.3厘米。自唇以下墨书纪年镇墓文11行58字:
玄始九年九月十九日,敦煌郡敦煌县都乡里民〼安富,生时漏八科九魁。下斗瓶,除地上之福[复]。生人前行,死人却步,生死各异路,不得相注仵。如律令!

玄始九年(420)九月〼安富镇墓文摹本[43]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9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20—121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80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8页图七九之3。
玄始十年(421)八月张法静镇墓文(一)
敦煌佛爷庙湾80DFM1: 6斗瓶,陶质,高6.5厘米、腹径6厘米,墨书镇墓文22行:
玄始十年八月丁丑朔廿六日壬寅,张德政妻法静之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重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告北辰,诏令死者自受其殃,罚不两加,不得注忤生人,移殃转咎,远与他里。急急如律令!

玄始十年八月张法静镇墓文(一)摹本[44]

玄始十年八月张法静镇墓瓶(敦煌博物馆藏,贾小军摄)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63—466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22—123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82页;摹本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图一五。
玄始十年(421)八月张法静镇墓文(二)
敦煌佛爷庙湾80DFM1: 8斗瓶,直口,深曲腹下部内收,小平底,口径12厘米、高5厘米,外部墨书镇墓文残13行:
玄[始]十年八月丁丑朔廿六日壬寅,张法静之身死。不□,适值八魁九坎,[天]注、地注、岁[注]、月注、日注、[时]注。汝寿□[尽]□[算]穷,□□□□□□□得□□□□□□□。[如]律令!

玄始十年(421)八月张法静镇墓文(二)摹本[45]
据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卷),第466—467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23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83页;摹本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图一七。
年次未详壹宫廿年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206: 3斗瓶,青灰色。大侈口,平沿,大平底,直腹,口径4厘米、底径4.6厘米、高6.2厘米。瓶底墨书一大“前”字,腹部朱书镇墓文14行62字:
壹宫廿年,薄命早终,相注而死,今送铅人一双、斗瓶、五谷,用赎生人魂魄,须铅人腐,〼五谷死生,乃当死,生死各异路,不得更相注〼忤,除重复,便利生人。如律令!

年次未详壹宫廿年镇墓文摹本[46]
按:原报告称该斗瓶腹部朱书纪年镇墓文,但释文并无纪年信息,颇疑释者将镇墓文第四字之“年”视作纪年。原报告释作“〼宫华年”,今释作“壹宫廿年”。另,本件镇墓文所云“铅人一双、斗瓶、五谷,用赎生人魂魄”,与其他各例镇墓文不同。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8—109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1—8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85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9页图七五之1。
年次未详盖颜仲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02: 7斗瓶,泥胎,未入窑烧制。大奢口,平沿,直腹,大平底,口径4.5厘米、底径6.2厘米、高7厘米。腹部墨书镇墓文11行41字:
盖颜仲,今自薄命早终,诸天注、地注、生注、死注、星注。皆自,故坽□玉,生人前行,死人却步,不得相注午[忤]。如律令!

年次未详盖颜仲镇墓文摹本[47]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8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0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95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7页图七四之1。
年次未详翟宗盈镇墓文(一)
敦煌佛爷庙湾44FYM1001: 1斗瓶,陶质,朱书镇墓文曰:
翟宗盈,汝自薄命蚤终,寿穷算尽,死见八鬼[魁]九坎。太山长阅(?),汝自往应之。苦莫相念,乐莫相思。从别以后,无令死者注于生人,祠腊社伏,徼于郊外。千年万岁,乃复得会。如律令!

翟宗盈镇墓瓶[48]
据夏鼐《敦煌考古漫记》(一),《考古通讯》1955年第1期(创刊号);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69—7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31页。
年次未详翟宗盈镇墓文(二)
敦煌佛爷庙湾44FYM1001: 2斗瓶,陶质,朱书镇墓文曰:
翟宗□[盈],汝自薄命蚤终,寿穷算尽,死见八鬼[魁]九坎。太山长阅(?),汝自往应之。苦莫相念,乐莫相思。从别以后,无令死者注于生人,祠腊社伏,徼于郊外。千年万岁,乃复得会。如律令!
按:本件与《年次未详翟宗盈镇墓文(一)》同出,《敦煌考古漫记》云:“两罐几全相同,仅人名第三字似不同,第五字一罐脱落一‘薄’字。”
据夏鼐《敦煌考古漫记》(一),《考古通讯》1955年第1期(创刊号);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69—70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32页。
年次未详□阿平镇墓文(一)
敦煌新店台82DXM21: 1斗瓶,陶质,墨书镇墓文后缺,残存46字:
阿平死者□□,汝自薄命蚤终,□[算]尽寿穷,汝死者见□复值八□[魁]九坎,太山长□,死者阿平自注应之,苦莫相□[念],乐莫相□[思],从别以后,无令……注
按:《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认为,本件与下件(《年次未详□阿平镇墓文(二)》: “□于生人,祠□社伏,徼于□外。千秋万岁,乃复得会。如律令!”)“从内容看,似为一段镇墓文,分写于两件瓶上”。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第631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38页。
年次未详□阿平镇墓文(二)
敦煌新店台82DXM21: 2斗瓶,陶质,墨书镇墓文残存20字:
□于生人,祠□社伏,徼于□外。千秋万岁,乃复得会。如律令!
据敦煌县博物馆考古组、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记敦煌发现的西晋十六国墓葬》,《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第631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82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39页。
年次未详张某镇墓文
酒泉西沟93JXM6: l 斗瓶,泥质灰陶。制作较精致。敞口,平沿,束颈,折肩,深直腹,平底。高20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9.8厘米。瓶腹部涂有一层泥衣,上用赭色颜料书写镇墓文,部分字迹已随泥衣脱落。文曰:
□天地昭告张氏之□□□□后死者,天赫地赫,人□□□复重之央,□□□□文□回□□□□□□之首道□□员后□□□□□天句地句,□之大□田□□□□人为□生降殃,□万岁之福,□去张氏之众斗□日日□□□□倍□□□□□□畜皆□田为□□□,汝欲来,当□□□鸡子□□□闻。如律令!
兰池

年次未详张某镇墓文摹本[49]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发掘报告》,《文物》1996年第7期;[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51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1期;摹本《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发掘报告》图三二。
年次未详张故年镇墓文
敦煌新店台87DXM184: 2斗瓶,陶质,直口,斜肩,直腹,平底;口径4.4厘米、底径6厘米、高7.4厘米;朱书镇墓文14行,残存48字:
张故年身死,[今]下升[斗]瓶、五谷、黑豆、荔□[子]、[铅]人,用当重复生人。青乌子敢□[告]北辰,诏令□□死者以[已]□□□[受其罪],其罚□□[不加][两],□□[转殃]移□[咎],归□□不臾□□□女子以忧□□□□以他乡□□□。如律令!
据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一卷),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399—400页;[日]关尾史郎《敦煌新出镇墓瓶初探——〈中国西北地域出土镇墓文集成(稿)〉补遗(续)》,第61—85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三)——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日]西北出土文献研究会《西北出土文献研究》(第9号),2011年,第61—85页;吴浩军《河西镇墓文丛考(二)——敦煌墓葬文献研究系列之五》,《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3期。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208: 12斗瓶,灰色,口径4.6厘米、底径5.9厘米、高6.8厘米。腹部朱书镇墓文10行,现存32字:
大□□□□身死。今下斗瓶、五谷、铅人,用当□[复]地上生人,青乌子告北臣[辰],诏令死者自□[受]□[其]央,罚□[不]□[加]□[两],□殃[转][咎],□[远]□[与]□[他]□[乡]。□[如]□[律]令!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摹本[50]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04—106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78—7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89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05页图七三之2。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
敦煌祁家湾85DQM301: 12斗瓶,灰色。侈口,尖唇,平沿,长颈鼓肩,下腹部斜直,收成平底。口径4.5厘米、底径4.2厘米、高6.8厘米。腹部墨书镇墓文4行4字:
铅人、五谷。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摹本[51]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敦煌祁家湾》,第117—119页;王素、李方《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第119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93页;摹本《敦煌祁家湾》第119页图八〇之2。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
敦煌佛爷庙湾44FYM502出土,陶盆上书镇墓文曰:
文渔还注、孟儿还注、双女还注、□义还注………………佛□还注,……
据[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36页。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
敦煌七里镇三号桥出土,陶质,口径7厘米、底径16厘米、高21.5厘米,墨书镇墓文3行,文曰:
南方丹沙辟除土精土〼消立。如律令!

敦煌七里镇三号桥镇墓瓶(敦煌博物馆藏,贾小军摄)
据[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47页。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一)
青海西宁上孙家寨乙4号墓乙M4: 19斗瓶,陶质,口径7.4厘米、底径9.2厘米、高14.8厘米,墨书镇墓文曰:
南方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一)摹本[52]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48页;摹本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上孙家寨汉晋墓》图61之4,第109页。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二)
青海西宁上孙家寨乙4号墓乙M4: 18斗瓶,陶质,口径7.6厘米、底径9.2厘米、高16.8厘米,墨书镇墓文曰:
中央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二)摹本[53]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日]关尾史郎编《镇墓文集成(稿)》,第149页;摹本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上孙家寨汉晋墓》图61之7,第109页。
年次未详某人镇墓文
高台骆驼城土墩墓群01GLM2: 10斗瓶,陶质,侈口,尖圆唇,溜肩;口径7.8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高13厘米;腹部白粉书镇墓文。文曰:
……如律令!
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