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童贯分军
宋国君臣想法很简单。
在他们心目中,辽国已经被金国打得土崩瓦解,群龙无首。
只要童贯统帅15万大军一到,整个辽国就会不战而降。
因此,童贯的北伐指导方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只想凭嘴皮子就说服当时占据燕京、自立为辽朝皇帝的耶律淳投降。
首先童贯定下两条策略,那就是招降和进攻。
我大宋中原大国,礼仪之邦,面对契丹夷狄自然是先礼后兵政策。
于是,大宋宣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童贯指挥麾下的15万大军,浩浩荡荡进抵高阳关路地界。
他先是在辽境地界张贴《招谕幽燕檄文》榜文,宣称宋军‘吊民伐罪’。
承诺‘献燕京城者授节度使’,并派遣使者持道君皇帝赵佶手诏,试图劝降耶律淳,许以‘裂土封王’。
“幽燕地区本是我大宋故土,自五代陷入契丹之手已近二百年。近来辽国君臣离心,内外变乱频发——天祚帝尚未伏诛,耶律淳又篡位自立。可怜燕云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我河北河东宣抚使司谨遵徽宗皇帝圣旨,统率十五万大军已抵达边境。此次兴师只为吊民伐罪,旨在拯救黎庶而非肆意杀戮,望尔等尽早迷途知返:
归降政策如下:
官员士绅:恢复原有官职品级,既往不咎;
普通百姓:返还田产房屋,安居乐业;
立功豪杰:
若能率部投诚或献计破辽,授予高官厚禄,赏赐黄金绢帛;
献一州一县者,即任命为该州县长官;
若有人献燕京全城,无论军民身份,直接封为节度使,赏赐铜钱十万贯、宅邸一座!
特别承诺:
契丹及其他蕃族:与汉人同等对待,归顺后皆可享受安荣;
军纪严明:已严令宋军不得妄杀一人,违者军法论处;
民生保障:
废除契丹一切横征暴敛;
宋军粮草、车马征用不由燕人承担;
免除燕云地区两年赋税!
檄文结语:唯有背弃契丹,回归大宋,方能永享太平。若执迷不悟,休怪王师无情!”
一旬过后。
结果,自然是差强人意。
宋军上下彻底被打脸。
童贯脸面无光,区区辽国马上就要亡国灭种了,竟然还是如此心高气傲,辽国百姓还是该干嘛干嘛,对大宋国的招降政策反应平平。
辽军就不用说了,辽宋对峙这上百年以来,打心底就没瞧得起过宋国上下。
自从‘澶渊之盟’达成之后,辽国统治者就有意识地优待和同化燕云地区。
燕云地区汉人对契丹统治者的忠诚度都极高,直至事不可为才不得不各觅出路。
而幽燕之地百姓已经生活了上百年,生活富足,赋税又低,何必投入你大宋的怀抱啊。
辽、宋已经和平了上百年,南北商贾走动,消息相互流通,谁不知道谁啊。
汴京繁华,宋国富甲!
可,这是谁的盛世啊?
反正和底层老百姓没多少关系。
对外年年岁币,对内重拳出击。
莫不是要学那方腊、宋江创业不成?
道君皇帝想要羽化登仙,新法以来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百姓徭役颇重。
不过是借着新法的由头,满足个人私欲罢了。
不久前,童贯收到消息,他派遣使者持道君皇帝赵佶手诏,试图劝降耶律淳,许以‘裂土封王’,而耶律淳的做法更绝,直接斩杀使者。
童贯遭到疯狂打脸,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但是想到道君皇帝赵佶的交代,只得暂时压下怒火。
既然招降不成那只有武力屈服了。
别看你耶律淳篡位登基为皇这么嚣张,待落到我童贯手里,净身完一同随我进宫伺候道君陛下。
然而,童贯到了河北前线,河北的战备情况却让他大开眼界。
他发现河朔将兵骄惰,不练阵敌军。
能用之兵百无一有,军需物资要什么没什么,其中军粮充其量只有帐面上的一半。
总之,就是河朔一百多年没有打仗了,依靠这样的军队打仗,一旦打起来,恐怕要误事。
此前童贯膨胀的自信心,瞬间跌落谷底。
毕竟带兵20多年了,这种情况不容乐观,使他不由得不小心谨慎起来。
于此乎,童贯决定先给圣明的道君皇帝汇报一下情况吧。
虽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但是,也要让坐镇汴京的道君皇帝知道详情才是。
“臣遵奉圣上英明训示,受命主持北方军务,日夜殚精竭虑,深恐能力不足,有负圣上重托。臣私下认为收复燕云的大计,早在今年正月,女真攻克辽中京时,降将余睹就曾进言:“趁契丹全力抵御女真之机,我军趁机进兵,收复燕云可事半功倍。错失此良机,日后行动将倍加艰难。”
“臣奉旨北上,星夜兼程,于四月二十三日抵达高阳关(今河北高阳),着手整顿军备,眼前所见,河朔驻军骄横懈怠(自澶渊之盟后,河北驻军已近百年未经战事):
士兵素质不懂阵法战术,百人中难有一人堪用;
粮草虽号称有存粮,但糙米难以食用,需现舂现筛,仅得半数可用,且多囤积在远方,运输极为困难;
武器严重短缺,虽从太原、大名、开德(今山西太原、河北大名、河南濮阳)调运了封存的装备,但数量不足且多为老旧之物,连筑城工具与守城器械都一概缺失。
近期得知,易州军民万余人伸长脖子盼着宋军,想献城投降。
但因陕西西军尚未抵达(西军为宋军精锐,因童贯调度迟缓未能及时北上),臣不敢贸然出兵接应,致使易州军民再度生疑——易州史成等豪强本已暗中归降,却因我军迟迟不至,恐生变故。”
童贯决定分军,15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分为东、西两路军。
以雄州和广信军为东西路军的防区。
以种师道统率东路兵,驻扎白沟。
王禀率领前军,杨惟忠率领左军,种师中率领右军,王坪率领后军,赵明、杨志率领选锋军。
种师道以都统制兼东路军总指挥自领中军。
辛兴宗统率西路之兵,驻扎范村。
杨可世、王渊统率前军,焦安节统率左军,刘光国、冀景统率右军,曲奇、王育统率后军,吴子厚、刘光世统率选锋军,并听刘延庆节制。
东路军主力包括河北禁军,大多是屯驻雄州多年的边防军,陕西蕃汉兵多是种师道西路军分出的部分兵力,外加一部分地方厢军,总计约 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