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意识形态”的文化实践: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

对于中国当代思想史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段。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80年代”不仅是一个坐标式的参照,更是一个持续不衰的研究对象。启蒙主义、人本价值、个性解放、自由思潮,诸如此类的标签用于80年代,似乎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学界共识。因此,在人文思想领域,80年代有“黄金时代”之誉。

21世纪以来,“重返8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人文思想潮流。在查建英的《80年代访谈录》中,洪晃甚至说:“其实现在哪有什么真正的文化,要说文化还得说80年代。”[1] 这本重访80年代人文思潮见证者的书籍[2],令人意外地成为畅销书。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80年代文学的亲历者,马原带着一个摄制组,采访了一百位文化名人,后来出版了《重返黄金时代:80年代大家访谈录》,这是一部具有文献价值的口述实录。

“重返80年代”在文学研究领域影响颇大。[3]“重返80年代”这一研究范式,2005年由学者程光炜、李杨率先提出。他们不仅开设了相关的教学课程供博士研究生选修,同时还组织相关学者以及参与选修“重返80年代”课程的博士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扩大了“重返80年代”研究范式的影响。总的来看,“重返80年代”文学研究的理论支撑是知识考古学、知识社会学等西方理论,研究者将“80年代文学”历史化、陌生化,重审“80年代文学”建构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学体制,以及“80年代文学”如何被文学史叙述并不断加以“经典化”的过程,试图打破“启蒙”这个关键词主导的对“80年代文学”的描述,并恢复“80年代文学”与前期文学的联系,比如与“十七年文学”甚至“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的联系。尽管倡导“重返80年代”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比如启蒙信仰的动摇、“新左翼”立场、对研究对象的再本质化等,但“80年代”成为人文知识分子回望的一个原点,并自觉不自觉地从“80年代”出发思考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却是不争的事实。

“重返80年代”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现象?怀旧、反思、研究,三者兼而有之。80年代的亲历者对于那一段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怀旧心理的弥漫自然而然。这是在个人记忆现场重述的意义上来说的。而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现场,80年代就不仅仅是一段旧时记忆而已,它应当成为一个文化样本或历史切片,提供给中国人文思想的研究者。“重返80年代”的意义,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探讨:一是时间维度上的80年代,二是空间维度上的80年代。作为“时间”的80年代已经流逝,在这个意义上的“重返”,是一种回望,研究者希望对历史谱系进行梳理,在知识学意义上重新认知80年代;作为“空间”的80年代,实际上是一种“现场”体验的衍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80年代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来说,已经是上一世纪的事情,但80年代并未远离当下中国。作为文化传承和思想源流,人文意义上的80年代和当下中国同生共在。正是在这两个维度上,80年代在人文思想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当下中国文学文本的生产是海量的,从图书到网络,还有各种移动终端,技术时代的文学阅读其实更为便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文学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那么崇高,至少在精神价值的引领上,其作用已经大大消解。当一部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古装剧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当虚拟网络空间里自嘲为码字匠的写手们,在点击率中收获财富与成就自我;当武侠、悬疑、惊悚、穿越、宫斗等为题材的各类通俗小说,堂而皇之地霸占了书店畅销书展台;当郭敬明、天下霸唱、南派三叔们的作品,不仅收获了丰厚码洋,更赢得了高额票房……文学在当下的际遇和80年代相较,已经是沧海桑田。即使莫言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无法改变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边缘化际遇。发出这样的感慨,其中就包含着80年代的某种价值标准,即根深蒂固的“纯文学”观念。在文学意义上“重返80年代”,实际上亦包括对“纯文学”观念的重审。“纯文学”观念看起来是一个文学问题,实际上却有着溢出文本的社会学意旨。甚至,当我们回到80年代,置身于整体渴望回归世界话语体系、进而广泛容纳吸收来自西方世界的各类文化的历史语境之中,我们就会发现:80年代文学价值的判定,其实和政治、文化、经济诸种因素的裹挟相关。对于“纯文学”的标榜,走得最远也最激烈、最极端的莫过于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叙事伦理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但却能独领风骚数年,至今依然可以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奇观。当年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在90年代以后的走向,不论栖身大学从教(如马原),还是继续高光地吸引文坛关注(如余华、苏童、格非),或是慢慢地成为新一代读者陌生的名字(如孙甘露、潘军、吕新),当然有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时代日趋式微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先锋文学历史语境的彻底改变。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文本上的信马由缰,使先锋作家那种极端化的表达与呈现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唱。回到“重返80年代”这个话题,作为80年代重要文学思潮的先锋文学,它的没落本来就是值得思忖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悄然的崛起,它盛大的加冕,它寂寥的没落,其实都暗含着中国现代性某种必然的话语逻辑。

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就一直处于交锋抗拮状态,总体的趋势自然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但其中多有反复。文学这样的载体,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审读中,讲究文以“道”存,“文学政治”的魅影并不是当代中国文学才出现的。而在80年代的意识形态话语中,并不承载文学之“道”,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先锋文学,竟然被通畅无阻地接受,还堂而皇之进入了当代文学经典的殿堂,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叙写对象,这一奇观耐人寻味。尽管被罩上了无数神圣光环,但若剔除怀旧的审美化沉溺和某种自我陶醉的文化政治幻想,80年代其实也只是“中国现代性内部一个充满问题性的瞬间”[4] 而已。在本书中,笔者选择以先锋文学作为切口,进入80年代的特定语境,观察先锋文学话语制造和意义生产的特殊背景,期待通过对这样一个80年代样本的审读,为中国文化现代性提供文学意义上的佐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