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春秋战国人物
1.管鲍知己——管仲、鲍叔牙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朋友情谊,有过数不清的佳话,在这些佳话中,管仲与鲍叔牙知己故事要算最为意味深长的了。
管鲍知己的佳话,最能打动人心之处莫过于管仲发自肺腑的那段“……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感叹之词。这段感叹,称得上是对人间友情的最高礼赞。
今天谈人际关系,人们不约而同呼唤“理解万岁”!朋友之间什么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到哪个份儿上算是理解的理想境界?至今似乎还没有谁给出过满意答案。而古老的管鲍知己却保持着永远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你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我每读到这里,感动唏嘘之余,总不免沉吟思量,再三追寻和破解这段肺腑之词所传达、所蕴含着的管鲍友谊之所以令人怦然心动又遐思无际的奥秘,慢慢悟出管鲍之交当中至少有三点不一般:
一曰,相知建筑在识人之上。鲍叔牙对管仲的一切理解、体谅、扶持、救护、保荐,都是看出管仲是个人才,而且是非凡的大才的基础之上的。鲍叔牙慧眼识人,在与管仲自幼交往、共事之中就发现了管仲的才干。《管晏列传》:“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齐世家》载: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时讲“君将治齐,则高奚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事实证明鲍叔看对了,而鲍叔对管仲的这种认识从没有动摇过。
二曰,不以贵贱患难而有间。清人李晚芳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不以贵贱患难而有间,斯足千古。”(《读史管见》)鲍叔牙对管仲的了解,并不是在管仲有了什么惊人的表现或管仲对他施过什么恩惠、有过什么好处之后。相反,倒是管仲处在倒霉境遇,甚或做出一些似乎对不起他的事情的时候——传中所谓“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所以宋人黄震评论:“今世之人见人贤而称其贤,见人智而称其智,未足言知人。惟其方穷困时,其迹有甚于不贤不智者,而己独有以察其心,若鲍叔之于管仲,千古一人耳!”(《黄氏日钞》)
三曰,以助人实现其人生价值为最高目标。对朋友、对人才,能识、能爱、能理解、能同情,给予扶持、给予救护等,这当然是需要的,一般地说,能做到这个地步也就不错了。鲍叔牙的难得之处在于他不止于此,他的最终目标和最大心愿是帮助朋友把一身才干都充分发挥出来,努力创造施展他的抱负、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他深知,管仲此人如果得用,会给齐国带来怎样的大治、怎样的强盛,会给天下带来怎样的变化。为此他竭尽全力,甘冒触怒桓公的风险极力保荐管仲;为此他诚心诚意地把相位让给管仲,并且以“以身下之”的行动,来树立和支持管仲的权威。这对朋友来说是助人成才,对国家来说是为国荐贤。正是由于鲍叔这种高识远见、博大胸怀,才为齐国从囚牢里抢救和擢拔出了这位难得的奇才,才使齐国、齐桓公得以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代霸主。
一个人,一个人才,能否正常成长,与他有无脱颖而出的机遇和他得到得不到外界——包括朋友的助力有着很大关系,有时还是带有决定性的。多少人企盼、憧憬在自己遭受穷愁困顿的日子,在身遇危难的关头,也能得到像鲍叔牙这样强有力的援手和支撑。所以人们常常感叹“得千金易,得知己难”,鲁迅也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条幅书赠予白色恐怖下的战友瞿秋白。
管仲假如没有鲍叔牙的理解和扶持,很可能被生活的重担和乖蹇的命运压弯、拖垮;没有鲍叔牙的救护和保荐,他或者早已因射钩之仇而被杀,或者整个后半生都不免幽囚、向隅,赍志而殁;没有鲍叔牙的让相和“以身下之”,他纵有经天纬地的才干,怕也难发挥得如此灿烂、圆满。正是因此,作为身受者的管仲,才用发自心底的呼喊表明自己的一切除去生命,都出自鲍叔牙的知遇所赐;也正因此,司马迁才用点睛之笔醒示,面对管仲的辉煌成功,“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人们呼唤“理解万岁”,可我觉得鲍叔牙精神有比“理解”更积极、更宝贵的东西;人们呼唤“伯乐”,可“伯乐”既“不常有”,又有点高高在上,而鲍叔牙是朋友,他就在我们身边,对我们是那么现实又那么亲近。故而,在人们呼唤“理解万岁”,呼唤“伯乐”的时候,我愿加倍呼唤“鲍叔精神”!
只是,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当中,有些人似乎只企望有幸遇到鲍叔,只等别人来做鲍叔牙成全自己。反过来,自己如何效仿鲍叔牙、学习鲍叔牙,尽其所能给予朋友更多的理解、扶持和支撑,在朋友成才上助一臂之力,想的和做的却不多。因而,从发扬鲍叔牙风格,发扬助人成才美德的角度而言,我更愿意加倍呼唤“鲍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