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维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水文明的形态范式演进与构建意义

水文明是一个在中国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被深入讨论的话题。水文明在人类历史上不仅存在,更起到过重要的能动作用,在当代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仍然有重要的价值。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理念构建和实践,更要深入研究构建支撑这个系统的不同要素,尤其是和水、土、空气等自然物质相关的要素,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是生态文明重要的支撑要素,而与水相关的文明现象更是生态文明重要的构成。因此,水文明的构建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发展生产力、防范水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水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促进了相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价值、观念、审美、文化艺术、社会关系、制度、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物质结果等。当这些文化现象和人类自身生存形成了一种依存关系,同时形成了一种社会控制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进而影响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事实上水和人类的关系就已经从一种互动关系演化到了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形态,在人类文明的视野中,即水文明。水文明不仅对于水的状况(如水量、水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样也涉及人类的生存安全。因此,它不仅仅在历史上影响到人类社会,在当代更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水文明的形成机理和内涵,进而促进水文明的构建,对于水安全和人类的长期生存利益十分重要。通过水文明的构建,对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化解全球性水危机在当代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水和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水文明的形成机理、结构、属性及其当代构建的意义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对推动中国水文明的研究与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关于文明与水文明

水文明是一个从理论构建到实践都还有较大空间的概念。尽管水文明一词在国际学术界常被提及,学者们也认可在人类历史上水文明是曾经存在过的一种重要文明形态,由此来强调水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某些社会所产生过的构建作用。然而水文明从概念、内涵、结构到和人类文明的关系等问题,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水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更加清晰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人类历史上的状况及当代的价值。水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必然有文明构成的一般要素与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对一般意义上的文明概念的理解来介入对水文明的理解。水文明是在文明概念之下基于水而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这是水文明的特性。因此它既具有一般文明形态的内涵,同时又有自身基于水而被构建起来的一种文明形态的内涵和结构。

(一)文明的一般内涵与水文明概念的理解

在探讨水文明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水文明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故而,有必要对文明的内涵做出一些归纳探讨。

文明在中国是一个外来词。“文明”较早出现在法语中,在西方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解释,包括了法国、英国,德国等较早使用“文明”一词的国家,文明都有不同的含义。[1]文明的概念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细节:宗教思想的层次,文化的层次,技术的层次,礼仪的层次,知识的层次,等等。它可以指城市的类型,也可以指家庭、部落或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一种法律及其应用也反映了文明。[2]可见,文明在人类社会中有多层次性。文明也被一些学者看作是人类社会聚合的基本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由社会群体(包括种族、民族)、多样的社会和文明三个基本形式构成。[3]这也就是说,人类集合在一起的基本形式表现为一种种族或民族形态、跨越种族和民族的社会以及文明。这一分类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指出了文明也是人类集合并且能够发展出相关的文化体系的一种形式,包括某一种区域的文明或宗教等。在这种文明的概念之下,人们超越各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而聚集在一起。文明可以作为集合人们的形式,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的人们可共享一种文明。人类可以以某种文明的方式聚合在一起,也包括了我们探讨的水文明。

文明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加以理解。法国学者F.布拉戴尔提出文明可以从地理区域、社会、经济、思维途径四个方面加以理解。文明既是一个地理范围内的地域特色所形成的人类集合体,同时也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存在方式,是人类的生产方式驱动的社会,也是由不同思维、思想和相关的现象所形成的人类集合体。[4]

美国学者安德鲁-塔高斯基对文明的定义在当代较有代表性。他将文明定义为一个由人类实体(Human Entities)、文化和基础构成(Infrastructure)构成的复合体。人类实体是一种生存驱动的人类共同体(Existence driven human community),因为生存需要而形成,包括群体、种族、民族、国家、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人类共同体等。文化是一种价值驱动的连续过程(Value-driven continuum process),包括了宗教、政治、经济、知识、语言、风俗、技术、教育、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音乐和表演艺术不同门类的文化。基础构成是个技术驱动的叠加过程(Technology-driven additive process),包括了组织机构、经济、军事、交通、通信、信息、医疗、知识以及城市、农村等从核心到基础的、综合的结构。他建立的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文明的社会发生模型”。[5]在这个模型中,把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社会文化现象、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基础性要素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助于理解文明作为一个从人类自身到人类社会、人类的创造的宏观综合体的存在,尤其是和过去关于文化和文明二个术语上理解上的冲突。在他的模型中文明的内涵比文化要大得多。我们需要从多要素、多层面来理解文明。当然,他也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这些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他提出文化是一种价值驱动的连续性的过程,是被不断构建的。文明也不会中断,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延续。人类文明的融合和发展有可能在文化驱动之下、也有可能在基础构成的驱动及相互间的交融中产生。上面三个要素之间可能相互作用而驱动文明的发展,也可能由某一个要素驱动文明的发展和交融。

总之,上面的论述都表明了人类的文明既是一种体系性形态,也是由不同的层面构成的。文明的体系性、形态性、层次性和延伸性是其重要的属性。总体而言,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构建起来的一种精神、社会、物质的,具有社会进步标志和特定形态特征(地域、宗教、技术、社会等)、要素组织结构的综合体系。亦即文明具有多层面的支撑要素、发展的渐进过程和阶段、不同的形态。

人类社会构建起来的一种文明会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人们遵从这种文明中的价值去生活,而一种文明的体系代表并保障了人们的某种生存和发展标准,这种标准是可以被衡量并且进行对比的。文明标志着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善和进步。

水和人类文明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水是重要的支撑物质。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因水而形成相关的文明,人类与水的关系据此而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水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质,也是一种文明理念中的物质,围绕着水可形成相关的有文明体系特征的一种亚文明,即水文明。水文明既是人类文明构成的一部分,有着文明的一般内涵,同时又自成体系。水文明也因为与不同地域和社会、甚至是一些其他的文明形态相交织而形成不同的形态特征。我们可以从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形态性四个方面来理解水文明的特性。

首先,是水文明的系统性。水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具有系统性的构成,而不是某些单一的要素。水文明的构成包括了人类社会中和水相关的精神、信仰、价值、社会关系、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技术、制度、物质建设成就等系统性的要素。这些要素相互支撑而构成水文明。

其次,是层次性。水文明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精神层次、社会层次、制度层次和物质层次等。亦即包括水的观念、认知、信仰、艺术等精神层次;国家、民族、地方社会等社会层次;制度、技术、管理、社会组织等制度层次;以及物质建设为核心的物质层次。

再次,是地域性。水文明往往是构建在不同的地域之上的,不同地域的水环境决定了水资源的状况和水文明的特征,包括河流、湖泊以及平原、高原、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等不同的地域特点对水文明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水文明的地域性特征。

最后,是形态性。水文明的形态性反映了文明的形态性特征。水在不同的文明及很多宗教中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一种文明形态中可能形成反映了这种文明形态中的价值、文化基准和社会关系,尤其是宗教文明形态之下的水文明,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佛教等宗教对水的理解、使用并形成了的相关文明现象。

(二)水文明的构成

水文明既然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明形态,那么它必然有相应的构成要素,只有了解了水文明构成的要素,才能使水文明的内涵清晰化。目前,学术界对于水文明的内涵探讨还非常少,使水文明的概念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会影响到对水文明的把握。如何才能算得上一种水文明在一个社会中得以构建,并且形成了一种明确的文明形态等,这都是涉及对水文明认知的重要问题。对水文明的模型化,将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水文明构成和内涵。

水文明作为一种亚文明形态,和一种包括了水文明在内的文明必然有相同的构成特征,同时也有其构成因子和机制。笔者认为,水文明的构成应包括以下三个大的层面。

文化层面。这个层面主要是因为水而形成的相关文化现象。这包括了关于水的认知、知识、价值观;宗教信仰和崇拜;艺术;社会习俗;节日等。

社会方面。这个层面主要是指和水相关的社会行为;水在社会中的关联性与延伸度;水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友好度;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水管理制度;水控制和利用能力;生活方式;水供应量和可持续性;水科学技术等。

物质层面。这个层面是改造和治理水环境、提升人类生存发展状况的物质成果。包括了农业灌溉工程;城市供水工程;城市排水设施;水景观设施、旅游、运动休闲场所;水相关生活设施;水资源利用技术设施等。

我们可以从图一中看出这个模型更直观的表达。

图一 水文明构成层面及要素

水文明包括了以上要素。但是水文明并非在人类社会中都存在。不论历史上还是今天,水文明只在某些社会某一个阶段成为一种文明形态。因为水文明的存在需要要素支撑。水文明的要素不论历史上还是今天在人类社会中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一些水文明要素可能在一个社会中拥有,但是在另外一个社会中却可能不拥有。同时一个社会中一个时期拥有这些文明要素,但是另外一个时期可能会丧失,那就有可能预示着这种水文明的崩溃和消失。这一点是可以进行测量的。因此,水文明的构成有两个重要基点。一是作为支撑水文明的要素全面性,二是水文明支撑要素的发展程度。这两个基点是衡量水文明的重要标准。只有在这两个标准同时进行衡量的时候,才能够对水文明的构建和发展程度作出判断。

第一个基点,作为支撑水文明的要素是衡量水文明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理论上来说构成水文明的要素越全面,水文明越完整。水文明的要素越是全面,说明水在人类社会中的贯通性越复杂,人和水的关系也密切,人们也就有可能和水建立起更广泛的文化、社会和物质联系,产生相应的成果。这些成果就是水文明的表现。当然,水文明的要素构成也允许有一定的缺失度,因为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条件下,水文明的构成要素也会有差异。因此只要拥有以上指出的水文明构成的三个大的层面中的大多数要素,一个水文明就是成立的。如果一个社会并不拥有以上大多数的水文明的要素,或者说有某一个层面完全欠缺,都构不成水文明。例如,一个社会中基本没有对于水的可持续利用价值观、没有因水而构成的社会文化,或者没有提升水资源利用的能力和成就,这样的社会中就不存在水文明。从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滥用、污染,到有序科学地可持续管理利用,就可能是一个社会从不具有水文明到水文明的转变。

第二个基点,是水文明的衡量标准,这可以通过支撑水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程度进行衡量。一个社会虽然已经有了水文明的必要要素,形成了水文明形态,但是水文明的发展程度也是有差异的。根据我们上面的模型,我们就可以测定一个水文明发展的高度和哪些核心的要素在支撑着一个水文明。水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一个社会中对水的认知程度、水的友好度、水的能力、科学技术水平、工程建设能力和建设成就等等指标都可以衡量一个社会中水文明程度的发展高低。因此水文明体系总体上是可以进行量化的,其中各种要素的指标从弱到强、从低到高、从少到多都可以设置指标进行量化。总体而言,一个社会中以上要素的发展指标越高,水文明发展程度越高。相反,如果很多指标都不高,那么表明一个社会中的要么处在发展较低程度,甚至已经走向衰落。尤其是某些核心支撑要素的指标一旦彻底滑落,那么就可能预示着一个水文明的衰落。因此,水文明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指标体系而得到衡量。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就能够客观地把握水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程度。同时,也可以根据一种水文明的支撑要素指标状况来对水文明进行构建和持续性的维持。这对于我们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水文明尤其重要。

二 从水与文明到水文明的范式转变

水是水文明的核心要素,没有水也就谈不上水文明。水和水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从过程到结果的逻辑关系。作为一个过程是水文明由水而得到构建的过程,而在水文明形成之后,水文明就有其自身的形态性和能动功能。因此从水到水文明的过程和作为结果水文明,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这个范式的转变称之为水文明的构建过程和水文明的能动过程。

(一)作为水文明构建过程的水与文明关系

水是一种文明构建的动力因素。对水文明来说,这首先是一个过程关系,还不是其结果——水文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从而也使得水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水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关系,从人类对水的认识和喜好、自然崇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精神世界构成,到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行为模式、社会组织、权力结构等都有直接互动关系。人类历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包括了人类的迁移、冲突和战争、文明的消亡也同样和水有直接关系。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如水一样能够在人类社会之中无所不在地贯通。因此,当一些学者要选择一个词来描述水的本质的时候,“贯通性”(connectivity)被认定是一个最恰当的词。水贯通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水通过不同的方式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互连接起来,这种直接连接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互相依存的。贯通性的达成与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有关,越是复杂的社会中水的贯通性越强。[6]这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越发达,水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就越密切,复杂程度越高,水对人类社会影响也就越大。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只是简单地利用水资源来满足人类的生存。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方式、技术和社会关系都趋于复杂化,诸多社会关系都是构建在水的管理之上的。水资源的管理被工程化、技术化、制度化,并且人类社会不断提高这些特性以满足不断延伸出来的不同的需求,人类社会也因此受到更广泛的影响。美国学者哈斯特拉普使用“水世界”(Water World)这个概念来描述水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形象地表明水在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人类的生存状态和行为都是在水世界中的互动。[7]这一切就是水对人类文明产生构建作用的动力基础。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切人类文明中的基础关系中,至少有一方面是和水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体现为一种动力关系。

笔者在解释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中所建立的双向动力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水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中人类和水的动力关系是双向的动力关系。双向中的一向是需求动力。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人类要不断地获取更多的水资源、控制和管理水,从而产生对水的动力作用。另一项是文化动力,水的管理驱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中因水而形成的关系又反之而成为一种对待水的动力。为了获得生存资源、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存质量、防范生存风险等,必须要改善水环境,提高使用水的技能,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科学技术和水利建设的成就。人类的很多文化和思想包括欣赏和审美,也因水而形成。这一切又成为人类管理水的基础与动力,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水管理是因文化而展开的。需求驱使人们去管理(management)水,[8]而水的管理又促进了社会的改变,形成了相关的社会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是说人类对水的需求推动了对水资源的开发与水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水的利用又反向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两种动力互相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9]就水与文明的关系而言,因为对水的需求而产生了水管理的相关社会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构建,甚至形成一个基于水的社会文化体系,使人与水的关系衡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中。我们可以将这种基于水的社会形态理解为水文明。因此水与文明的关系作为一个过程,水是一种文明的构建物质。当水文明被构建起来以后,它又将对水的管理产生能动作用,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探讨。

事实上,人类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往往都是由对水资源的利用而推动的。古代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中国的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流域,这都证明了水与人类文明起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形成了先进的农业灌溉系统,促进了农业发展,同时也催生了辉煌的苏美尔文明。在古代埃及,由于尼罗河水的泛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对河流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南美的古代玛雅文明,尽管它起源和消亡的原因有不同的争论,“但是水——如何获得水和管理水——是任何可行的解释中都必不可少的因素”。[10]水是这个文明形成的基石。古代吴哥文明的兴盛,与湄公河带来的季节性的洞里萨湖流域泛滥、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及大规模的水利发展直接相关。吴哥就是一个水利城市。[11]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帝国、印加帝国、玛雅文明、吴哥王国时代,水资源管理都是这些文明和国家起源、强盛的基础、标志和成就。[12]中国作为一个水利大国,治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历史上很多成功的水利工程,例如郑国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样式。因此水在历史上对于人类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及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的形成、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对于区域文明的构建作用,在近当代仍然延续着。在美国西部,河流的管理带来了美国西部的繁荣。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西部河流的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又特别是对科罗拉多河、大格兰特河的治理推动了美国西部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沙漠中的绿洲城市的形成,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因此不论这其中的争议有多大,但是它对推动地方发展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就工程的规模以及所产生的财富而言,至1980年代美国西部已然成为历史上曾经建造的最伟大的治水社会”,从而也形成了新的治水文明。[13]

水不仅是文明构建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古代希腊通过发达完善的城市水利系统,推动了其文明的构建。而古代希腊贤哲对水的自然物质属性、尼罗河泛滥和埃及文明之间关系的探索,触动了对埃及文化的借鉴和文化重构,打通了埃及文明和希腊文明之间的脉络。罗马帝国建立后,一方面继承了希腊水文明的要素并发扬光大,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水利的奇迹,实现了国家治理;另一方面也借此显示对先前的文明包括希腊文明和埃及文明的超越,达到构建国家认同、显示国家强大的目的,水成为构建国家权力的重要途径。罗马帝国的水利文明也对其后的世界文明产生了广泛影响,包括城市大规模调水和供水原理、水利技术、沐浴设施、冲水厕所、喷泉等,从理念到技术层面上的遗产仍然惠及当代。水成为沟通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以及后世社会的一种重要动力因素。[14]

(二)作为一种亚文明形态的水文明

水文明事实上是一种水和人类社会互动的结果。水在人类的文明构建和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种构建要素和动力,它就会有结果。水与人类文明的构建结果就有可能形成一种基于水之上的亚文明形态——水文明。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以及和水相伴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人类从精神世界、社会到物质建设的结果。如果这些结果达到了文明构成的基本标准,就可以被认定是形成了一种水文明。这样,水和文明的关系就从一种互动关系,尤其是水在文明的构建中扮演着一种动力角色过程进入了水文明的形成阶段。因此,水作为文明的构建要素和驱动力量,是一种促使文明形成的过程,最终形成文明形态则是它的结果。这是水和人类文明关系的基本规律。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因水而构建起来一种文明形态并不鲜见,例如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就建立起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水文明。从公元1世纪开始,在将水作为一种塑造帝国权力、宣示帝国的强盛的途径的理念之下,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大规模的水利,来满足城市、农村的用水需求。这不仅表现在工程的庞大上,也表现在其对国家治理及国家的文化的深刻影响上,水在罗马帝国的兴盛中刻上了深深的印记,从而也构建起了罗马帝国的水文明。古代罗马帝国水文明有鲜明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修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以城市供水为代表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特征是修建引水渠进行长距离引水供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长距离调水的奇迹。目前遗存的罗马引水渠遗址超过1600处。[15]引水渠不仅数量庞大,同时工程也前所未有地浩大,短的几十公里,最长的君士坦丁堡大引水渠长达到500余公里。大规模的引水渠的修建,使城市供水有了极大的增加,据测算,在公元3至4世纪罗马帝国的主要城市中,平均每个居民每天用水量可以达到200—500升,[16]甚至超过了今天世界许多大城市的供水量,这一切成为经济与社会变革发展的动力。罗马帝国水利工程的修建也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动员能力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罗马帝国在大兴水利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技术成就,这些成就对于后世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英国学者亚历山大·贝尔在其著作《水的巅峰:文明与世界的水危机》一书中指出:罗马帝国的水利“其组织程度和技术成就,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到了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才得以再次出现”,[17]也就是说,在19世纪以前罗马帝国的水利成就从来没有被超越。

二是形成了以水为基础的罗马化生活方式。由于拥有充裕的水资源,罗马城市建设了各种与水相关的生活、生产、娱乐和景观设施,包括大量的水磨、浴场、冲水厕所、花园、城市喷泉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和文明程度。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修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浴场和水冲厕所,使沐浴成为罗马帝国推行国家教化的途径。同时,使大规模修建的城市喷泉和花园等以水为基础的设施成为国家符号。

三是通过水来构建起帝国的文化认同,实现国家治理的政治意图,同时宣示罗马文明对于过往文明,也就是古代埃及、希腊文明的超越。作为一个领土型的帝国,罗马帝国成功地通过水来构建一种国家统一的理念、标志和文化纽带,使水利成为罗马帝国统治的标志。因此水利是“罗马化”(Romanisation)的核心内涵,大规模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成为罗马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水的有效供给也就没有伟大的罗马文明。[18]

罗马帝国大规模的水利之所以能够构建起一种水文明,是因为庞大的水利工程是在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政治意图驱使之下所展开的,在满足民众生活、城市供水、城乡经济需要等基本的水需求的同时,更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意图,水在政治、社会教化、帝国文化标志和认同的构建、宣示国家力量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国民通过水的精神、社会和物质创造成果来感受罗马帝国的存在和价值。[19]因为这些意图而通过水构建起一个具体的从精神、社会生活到物质的文明形态。从罗马帝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大规模的显示国家政治意图的水利工程的修建,支撑了罗马文明的成长,最终也成了罗马文明的一个部分,即罗马水文明。[20]

古代罗马帝国的例子表明了水参与了文明的构建,成为文明构建的重要要素和驱动力量。水在满足基本生计和经济发展需求下得到开发利用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实现政治、文化和社会意图的资源而被利用,这将导致相关的系统性结果,即水文明的形成。因此人类和水互动的结果有可能促进水文明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中,水文明对整个文明进程和体系都有广泛的影响。尽管它只是作为一个亚文明形态而存在的,但却可能是整个文明的重要支撑。当我们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审视水文明的时候,事实上不论哪一种文明,尽管它的标志多种多样,但是水一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定是这种文明的重要支撑。[21]因此水文明既可能参与整个文明的构建,同时它也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亚文明形态得到构建并且存在,对整个文明体系产生影响。

然而水文明的形成并作为一种亚文明形态而存在还不是它发展过程中的最后环节。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结果而存在,而是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它作为文明体系的重要支撑而发挥着作用,诸多的文明都是建立在成功的水管理之上的。另一方面,水文明本身有其社会控制功能和在水管理中的能动性。当水的某一种认识和价值被人们所秉持,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与水产生密切关联的时候,人们会基于这些价值和关联关系去对待水,这也有可能决定了水管理的模式和水的命运。在一个水文明体系中,水的利用必然遵从相应的价值准则,对待水的行为必然限制在某一种从道德到制度的模式中。人们的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必然基于水,例如对水的崇拜、水的祭祀活动,基于宗教的水观念、水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艺术创造活动、和水相关的生活方式、因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等。因为水在这些方面的构建作用和影响力,使人们形成了对水的敬重。因此一种文明也会不断提升利用水资源的能力、控制社会对水的利用走向,如对水资源的规则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利用,以使水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得到延续,最终持续性地维持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在这个基点上来说,水文明本身又成为一种新的动力,在推动着对水文明的不断的自身构建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文明体系的发展。这样水文明可能再一次推动人和水的互动,促进文明的不断重构和发展。如果这种文明可以延续的话,那么它就是一个构建水文明、形成水文明、驱动水文明不断重构的过程,实现了从水利用到水文明的范式转变。水从一种文明构建要素、驱动力量发展成为一种文明形态的核心构成。这种文明形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水管理,影响到文明的延续。

三 水文明的特性与意义

(一)水文明的特性

水文明有三大特性,即能动性、可构建性、有条件延续性。对这些特性的认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水文明形成和延续,同样也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些特性,在当代构建水文明。

第一,水文明的能动性。水文明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现象,还是一种生存需要?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水文明作为一种亚文明的形态存在在人类社会中,包括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河文明、吴哥文明、玛雅文明等,都可以看到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构建角色,同时也因水而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切使水成为这些文明中难以割裂的亚文明形态,一方面支撑着整个文明的构建和发展。另一方面自成文明体系,成为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和标志。然而我们仅仅从现象来理解水文明,那就没有看到水文明的本质和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价值。事实上,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有其功能。文明能够对一个社会的可持续起到支撑的作用,使社会变得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一些学者也指出,文明有它的使命,那就是改善人类生存。[22]在这个基点上来说,水文明是一样的。一个社会中之所以有一种水文明能够被构建起来,就表明这个社会中具有构建这种文明的支撑要素,包括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利用水实现社会的控制、构建有效社会组织关系、因水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等。这一切的形成和固化,必然成为一个社会运行发展的支撑力量。例如对水的认知可能影响到一个社会中水的价值观、人们可能愿意固守因水而构建起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利用水的科学技术成就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以支撑经济发展,这一切可以支撑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产生驱动作用。水文明可以支撑整个文明体系的发展,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动能。水文明的存在,将保障一个社会的经济获得支撑,例如农业灌溉、水能、航运等,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水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和水之间的正向关系,因此水文明对于维持人类与水环境的友好关系有重要的价值。水文明能够促进人类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不断提升利用水的能力、保持水环境的良好状态、维持人类发展需要和水资源水环境的平衡关系,对于一个文明的延续能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是水文明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第二,水文明的可构建性。水文明是人类管理水的结果,同时也是可以被构建起来的,这是水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在人类历史上,对于水的利用往往是基于人们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理念的,这些理念的实施就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基于水的文明形态,水的利用和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往往带有了更多的文化和政治、社会内涵。这种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在上面论述到的古代罗马帝国时期,构建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同时也构建起了相关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构建起了举世公认的罗马帝国水文明,其技术成就和工程成就一直到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前都没有被超越,一些理念和实践一直到当代仍然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这种文明的出现,是满足水资源需求的结果,更是构建的结果。是在一种企图超越古代埃及、希腊文明,显示国家强大、构建国家认同、实现国家疆域治理的理念之下进行的构建。[23]卡尔-魏特夫在分析东方专制主义产生时指出水利在构建政治制度和相关的社会文化,形成水利文明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4]也就是说,相应的水文明现象是在特定条件下被构建的。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水的治理利用以及文化、社会和工程成就产生,往往都是在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政治、经济等意图之下而产生的。在文明的视野中,水文明产生也是相同的,也是基于相应的理念和意图之上而构建起来的。因此水文明有可构建性。把握了水文明的这个特性,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历史上水文明形成的内在动力因素,更可以传承历史水文明的要素,在今天构建新的水文明,支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水文明的有条件延续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诸多水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些文明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延续。这也同样说明了水文明有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特性。并不是所有的水文明都可以得到延续,最典型的当属古代埃及、罗马帝国、玛雅等文明中的水文明。纵观历史,水文明的延续受到多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和非自然的因素。自然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于气候变化等带来的自然环境变化,而非自然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是和水文明相辅相成的社会环境因素导致了水文明的不可持续。因此,水文明的可持续与不可持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水文明和相应的文明体系能否相互支撑。水文明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个社会如果有支撑水文明的理念、信仰、制度、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模式、水资源的利用能力存在,那么就可以使水文明得到延续。

二是一个社会中水文明的支撑要素是否有效。水文明的构建是在一系列的核心要素支撑之下得以完成的。这些要素包括了水的价值观、水供给利用和控制的能力、社会中的水友好度,来自宗教、政治对水的控制力等。在历史上,这些因素都对水文明的构建和延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水资源获得可持续利用为例:一个水文明的存在和延续,需要人们有相应的能力去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包括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建设能力的提升、满足水利建设的经济资源等。因此,在历史上很多水文明往往是在国家的基础上得以构建的,只有国家才有维持水文明的能力。政治因素、宗教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水的认识和使用,同样是支撑水文明的重要因素。水文明的构建有可能是政治需求的结果,例如卡尔-魏特夫所持的东方水利社会观点。在古代玛雅文明中水是祭祀活动的核心,水的祭祀活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因此治水在社会中不仅仅是生存需要,更是信仰和政治的需要。[25]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教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对水的理解和使用都有重要的引导甚至以控制作用,对水文明的构建和延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之,水文明的延续往往基于这些要素之上。如果这些要素发生变化不足以成为水文明的支撑,那么就可能导致水文明的不可持续。同时,也需要这些要素平衡关系。例如对水资源控制和利用能力是水文明的重要支撑,然而过度的水资源利用则可能导致其枯竭,进而导致文明的崩溃。

三是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文明的整体崩塌,将导致与之相辅相成的水文明的崩溃。与此同时,一个社会和一个文明的崩溃往往也有可能因为其文明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发生变化有直接关系。当水文明不可延续的时候,同样也会导致一个文明的崩溃。因此,一个文明可能因水而获得兴盛,也可能因水而衰败。这也是历史上诸多例子所证明了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玛雅文明、吴哥文明等。专家们指出,引起这些文明的衰败有多种解释,但是其水资源的利用控制失调,是导致这些文明衰败的重要原因,这是最有认同度的解释。[26]

(二)水文明的意义

笔者认为,人类对水的利用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水资源的自然性利用阶段。这主要反映人类早期对水的利用。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是为了生活和生产寻求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并且加以利用,例如通过河流、湖泊和降雨获得并且利用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没有社会性约束和目的。第二个阶段是对水资源的社会性利用阶段。在这个阶段,水资源不再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利用,而是基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价值观等因素去利用水资源。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目的地利用水资源开始,直到今天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时期和状态都处在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对水资源的文明性利用阶段。这个时期对水的利用是一种在文明的理念之下,将水作为文明构建和延续的支撑要素,通过水友好的社会行为、文化、制度、技术等途径寻求水的永续利用。

总体而言,以上三个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将是一个递进发展的阶段,然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是同时发展的,也不一定具有必然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同一时间段上,有的社会可能处在第一个阶段、有的社会可能已经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而有的社会可能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互相交织,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上并存。第二个阶段是人类与水相伴最漫长的阶段,而第三个阶段则是最没有必然性的阶段,但却是人类与水相伴最重要的阶段。[27]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水文明的构建,使人类和水相伴的关系进入到水文明的阶段。

水文明既然是一种人类社会中涉及人和水的关系的更高级的形态,它可以衡量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文明形态和水的发展关系。这种关系越复杂、因水延伸出来的社会文化关系越宽广,使我们越能看到水在一个社会中的能动作用。因此一个社会如果拥有了水文明,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和水有深度交织,各种社会关系、文化、制度等的构建都深受水的影响的社会。在一个水和社会交织程度不深、水不足以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制度等的社会中,是不可能产生水文明的。因此水文明也可以成为衡量水和社会发展关系的一种尺度。

尽管在人类历史上水文明并不存在于所有的社会问题一起发展时期和社会中,在今天可构建水文明的要素在人类社会中也并不均衡的,世界上的很多地区和社会中水文明的构建要素甚至十分欠缺。在当代的发展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严峻的水危机,这种危机既是与水文明构建背道而驰的,但与此同时也是构建水文明的时代呼唤。今天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水问题。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水资源量总体上在减少,尤其是很多河流流域水资源都在减少,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全球性的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在很多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污水问题加剧、水安全形势持续恶化。在很多地区人类也面临着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冲突、水资源管理的跨国合作等问题。在很多国家内部地区和国家之间,水资源的冲突直接导致了不稳定和冲突。根据联合国《2018年世界水发展报告》,目前世界有19亿人口生活在严峻的水安全无保障的地区,2050年这个数字可能提高到30亿。在水质量方面,全球有18亿人口使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饮用水,对于水相关疾病没有任何防范。全球所产生的污水有80%都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和再利用而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到2030年将面临40%的全球水资源赤字。随着水污染的加剧,地表水和沿海地区水环境的富营养化将遍及全球。这一切将会对全球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也将导致贫困、社会不公平程度的加深和水资源冲突等矛盾的加剧。[28]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从联合国到不同国家层面上对应对水危机都做出了艰巨的努力,但是人们面临的这些水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人类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水困扰,水将成为制约全球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构建水文明,通过一种文明的路径去应对水危机就显得十分迫切。

如上所述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有其功能。文明能够对一个社会的可持续起到支撑的作用,使社会变得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代构建水文明,一方面有助于化解人类面临的水危机、构建人水和谐关系、改善人类的福祉,另一方面,也将支撑人类的文明延续和发展。因此,构建水文明对于支撑和改善人类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化解当代的水危机,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某些方面的改变,而应该是一个从人类文明高度的体系化应对,通过水文明建设实现从过程到结果、进而发挥水文明的能动性,实现对于水危机的应对到支撑人类文明全过程的目标达成。中国正在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水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全球视野中,水文明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化解当代的水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一种跨越国家、区域、文明,为全人类共享的发展支撑途径。

尽管在人类社会中水文明并不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现象,但是从水文明可构建性、能动性特征出发去积极主动构建水文明。只要我们在水文明的构建过程中彰显水文明建设的时代性、把构建人水和谐关系作为水文明建设的基础、把水文明建设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之下、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历史的传承和文明的延续,[29]我们就可以在构建一个国家水文明的基础上、推动全球水文明的建设,通过水文明的构建去实现全球水文明构建要素的逐渐均等化,进而应对全球水危机,使全球在水文明的构建过程中都能够受益。如果能够推动水文明构建的全球合作并且产生效果,也将极大地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最后还必须指出的是,水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应被理解为一种正向的社会控制力量,是对人类与水的关系的正向理解,这是理解水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点。所谓的正向关系,反映的不仅仅是人类对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也反映在如何利用水来构建一个繁荣发展、可持续的社会,在今天更应该反映在对水资源的友好型、可持续利用上。作为水文明一个核心要素,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能够控制河流湖泊等水环境、防范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包括修筑大坝、运河、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来实现对水资源的控制,可以控制一些大江大河的自由流动,改变水资源的原始状态。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对水资源的控制利用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能力正是人类生存能力的一种体现,是水文明的重要表现。因此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正向的表现。然而从文明的基点出发,我们仅仅有控制和利用水资源的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做到另外两个方面才能使这种能力归入水文明的范畴之中,成为支撑文明的正向能力。一是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的过程中不造成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不过度改变自然状态,使人类和水资源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状态,并且有可能让水更多地保持它的自然状态。因此,在一个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社会中,能否保持和水资源的平衡和谐状态,应是衡量水文明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如果一个社会中有较高的水资源控制和利用能力,但是造成的是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甚至滥用而导致水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那么这种能力不能够归入水文明的价值范畴中。二是水资源在一个社会中得到高效广泛利用,对社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构建作用。通过水资源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样体现了水文明的发展程度。水在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越大,因水而构建起来的社会文化体量越大,水文明程度越高。因此水文明体现的是一种人类利用水的能力、因水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保持和水的自然相平衡的文明形态。水文明不仅仅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体现,也体现在这种能力的正向提升和结果上,这是水文明重要的价值基点。尽管在历史上这种价值基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今天应该强调这种价值基点。

四 结语

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命延续和发展需求和水的互动过程中有可能构建起一种以水为中心的亚文明形态,这就是水文明。水文明是一种系统性的文明形态,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价值、观念、审美、文化艺术、社会关系、制度、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物质结果等。水文明可能形成一种社会控制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进而影响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水文化不同的是,水文化存在于任何社会中,只要和水产生互动,都可能产生相关的文化现象。而水文明并不存在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或者所有的社会中,在历史上仅仅在一些社会中被构建起来。水文明的构建经历了水和文明到水文明的形态范式的转变。在任何文明中水都是重要的支撑物质,构成了水和文明之间的简单关系,而人类却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构建起一种以水为中心的文明形态。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水文明都是被构建的。水文明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形态性四个特征,反映了水文明从结构到属性的不同特征。水文明作为正向的水资源控制力量,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利用自然的进步,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和水之间的平衡关系,水文明必然地应该成为人类社会中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和水安全的保障,而非随着人类利用水资源能力的提升而无节制地利用水资源的标志。由于水文明有可构建性特征,因此在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水危机和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加强水文明的构建。基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进行水文明的构建,进而推动全球性的水文明构建,使水文明的构建成为全球应对水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强劲动力。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0年第3期“理论前沿”专栏,本次收入保留了发表时因字数限制被压缩的约6000字内容)


[1] Femand Braudel.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1993,p.3.

[2] Andrew Targowski.A Grand Model of Civilization,Dialectics and Humanism,Comparative Civilizations Review,Vol.51,No.1-2(2004),pp.81-106.

[3] Carroll Quigley.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Analysis,Indianapolis:Liberty Fund Inc,1997,p.71.

[4] Femand Braudel.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New York:The Penguin Press,1993,p.9.

[5] Andrew Targowski.A Grand Model of Civilization,Dialectics and Humanism,Comparative Civilizations Review,Vol.51,No.1-2(2004),pp.81-106.

[6] Hannerz U.Cultural Complexi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eaning,New York:Columbia Univ ersity Press,1992,p.62.

[7] Hastrup K,ed.The Question of Resilience:Soci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Copenhagen: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Press,2009,p.71

[8] 在西方学术语景中,水管理是一个包括了水治理、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制度等的综合性术语。

[9] Xiao Yun.Zheng,“Water Culture,Cultural Dynamics and Water Management:Theoretic Exploring and Practical Demonstration,”in Xiao Yun.Zheng ed,The Cultural Dynamics of Water:from the History to Present Age,London: IWA Publishing,2021,p.5.

[10] [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岳玉庆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68页。

[11] Groslier.Indochina,London:Methuen and Co,1966,p.75.

[12] 关于水对不同文明的构建,参见[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

[13] [美]唐纳德·沃斯特:《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侯深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325页。

[14] 郑晓云:《早期西方水文明的构建及其影响》,《光明日报》2018年5月8日,第14版。

[15] Welcome to the Atlas Project of Roman Aqueducts,http://www.romap.org/.

[16] Dragoni W.,Cambi C.,“Hydraulic Structures in Ancient Rome,”in Proceedings of 42nd IAH CONGRESS:HYDROGEOLOGY:BACK TO THE FUTURE,Rome:IAH conference committee,2015,p.1.

[17] Alexander.Bell.Peak Water : Eivilisation and the Worlds Water Crisis,Edinburgh:Luath Press,2009,p.47.

[18] Dragoni W.Cambi C.: Hydraulic Structures in Ancient Rome,p.1.

[19] 郑晓云:《权力、认同与国家治理:水在罗马帝国兴盛中的角色》,《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7期。

[20] 参见郑晓云《罗马帝国的水文明及其政治文化含意》,郑晓云主编《水历史与水文明研究》(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21] 关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参见[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流动的权力:水如何塑造文明?》。

[22] Andrew Targowski.A Grand Model of CivilizationDialectics and HumanismComparative Civilizations Review,Vol.51,No.1-2(2004),pp.81-106.

[23] 参见郑晓云《权力、认同与国家治理:水在罗马帝国兴盛中的角色》,《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7期。

[24] 参见[美]卡尔·A.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25] Lisa J.Lucero.Water and Rituals:The Rise and Fall of a ClassicMaya Ruler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6,p.5.

[26] Jerome Delli Priscoli.Water and Civilization: Using Hhistory to Reframe Water Policy Debates and to Build a New Ecological RrealismWater Policy,Vol.1,No.6(1998),pp.623-636.

[27] 郑晓云:《水文明:内涵及当代构建理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28] UNESCO IHP,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2018: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water,2018,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6/002614/261424e.pdf,accessed in q Fub,2022.

[29] 郑晓云:《水文明:内涵及当代构建理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