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出发兰州
7月22日早晨6点,早早起床,草草洗漱,穿戴上特意买的旅行“装备”,然后从黄河家园的家中出发,去兰州汽车南站和“游走甘南组”的队员会合。在路上,我自拍了一张照片,以此存照。宽大的遮阳帽,黄绿相间、色彩鲜艳的防晒服,以及彩色的脖套和墨色的太阳镜,让我多少有了点行者的味道。我喜欢暴走,也喜欢艳丽别致的行者形象。

清晨出发(王晓梅 摄)
坐142路公交车到小西湖下车,步行穿过小西湖公园,就到了上西园。晨光温柔而艳丽,洒在上西园清真寺金光闪闪的穹顶上,也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上西园街道两旁几乎都是穆斯林的店铺,大大小小,鳞次栉比。这些商店都不大,货物也还充足,也卖一些穆斯林特有的民族用品,只是找了好几家竟然都没有易拉罐装的饮料,这让我这个“老兰州”也诧异不已。
上西园是去汽车南站的必经之地,这是个兰州回汉杂居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大清早,上西园就显示出了特有的拥挤,各种车辆排成了巨大的长龙,你挤我拥,动弹不得。最显眼的是笨重的公交车,它们被裹挟在中间,喇叭低鸣,气喘如牛,踟蹰而行。准备出城到甘南、临夏的私家车则如潮水涌流,大大小小,前挤后拥,左冲右突,喇叭声此起彼伏,不时地有人从车窗内探出头来,焦急地探望。有时,也会有人大声地吆喝几声,但又有什么用呢?最灵活的要数摩托车了,它们无所顾忌地穿行在各种车辆的缝隙之中,或左或右,一会儿如鲤鱼穿波,一会儿似孤狼狂奔,尖厉的发动机轰鸣声令人头昏目眩。一时间,上西园变成了车的洪流,轰鸣声,喇叭声,叫喊声,吆喝声,和着路两旁同样拥挤前行的人群和点点醒目的穆斯林白帽帽,显得异常喧嚣。这里似乎没有交警,没有秩序,有的只是混乱拥挤。

汽车南站合影(学生 摄)
我突然有点恍惚,我是在当下的兰州吗?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曾感慨,“西兰公路之现状,颇难令人满意”,人谓西兰公路为“稀烂公路”,汽车为“气车”。此时,我仿佛置身于当年范长江来兰州时的境况,同样的喧嚣,同样的混乱,同样的心境。难道这是穿越?
已经在兰州生活了10余年的我,竟然不知道兰州也有这样特殊的一面,仿佛化外世界一般,真是不出门不知道天下路啊。
好不容易突出重围,挤上一辆111路公交车,才算到了汽车南站。约定时间是9点30分,刚好。广场上遇见了几个研究生,她们是娴娴、大洋洋、紫茵、甜甜和玲玲。一阵电话,维民老师和小洋洋、金玉、建秋、白羽几个都陆续聚齐了。我们穿了“重走西北角”的文化衫,围着“重走西北角”的队旗合影,誓师出发。

忠犬护送(李晓灵 摄)
其间,有一条温顺的流浪狗围着我们,跟前跟后。我们照相的时候,它还从容地卧在我们的行李箱包跟前,做义务警戒工作,令人感动。看来兰州有情,临行还有忠犬送别,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