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天的子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永恒的牧歌

十年后的初春,我站在肯特山顶的5G基站下,看着全息投影的江格尔在云层间驰骋。

阿木尔——现在应该叫阿木尔教授——正在调试他的最新发明:一套能将脑电波转化为长调的神经接口装置。他的学生们围着敖包摆放量子计算机,机箱上贴着狼头与二进制码融合的图腾。

“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阿木尔递给我一杯虚拟马奶酒,AR眼镜在他脸上投映出蓝色光纹,“你说要用手机录史诗,爷爷差点用马鞭抽烂你的笔记本。“

远处传来引擎声。三辆自动驾驶的蒙古包车缓缓驶来,车顶的太阳能板拼成“国际数字那达慕“的蒙文字样。一个穿智能蒙袍的女孩跳下车,她耳垂上的电子松石正播放着我十年前录制的《火神颂》。

巴特尔老人的铜牌被供奉在新建的非遗博物馆正中央。全息影像中的他永远六十八岁,正用虚拟马鞭点击着游客们的手机屏幕:“扫这里能看到《江格尔》第七十二章——张教授去年复原的版本。“

当年的老萨满现在担任“元宇宙祭坛“技术顾问,他戴着VR手套演示如何在线转敖包:“顺时针滑三下屏幕,供品选电子奶豆腐能耗最低......“

我走到交互展区前,伸手触碰浮空的狼形图腾。系统立刻识别出传承人铜牌,四周突然暗下来,三百六十度投影开始播放那年冬夜的岩洞场景。全息影像中的老人正用带血的手指在石壁上描画,而年轻的我举着手机,闪光灯照亮了那些即将湮灭的古老符号。

傍晚的纪念活动上,阿木尔弹奏着量子马头琴登场。琴弦每震动一次,天空就有一颗对应的卫星闪烁。当演奏到《铁马银河》的高潮段落时,近地轨道上的中国空间站恰好飞越肯特山上空,航天员通过直播加入了合唱。

“知道爷爷临终前跟我说什么吗?“表演结束后,阿木尔打开手机里的加密音频。

巴特尔老人的声音伴着电流杂音传出:“......告诉那个汉人小子,下次轮回我要投胎成他的学生,用他发明的玩意儿折腾他......“录音末尾是熟悉的咳嗽和大笑。

我们肩并肩躺在草地上,头顶的星链卫星正组成蒙古包的轮廓。阿木尔突然说:“其实爷爷早就看过程序代码,他说那些零一像小羊羔排队吃奶。“

返程前,我去看望了当年的络腮胡牧民。他的摩托车换成了电动款,但皮袍上的奶渍还是老样子。他女儿——现在是我的博士生——正用无人机放牧智能耳标的羊群。

“张教授!“她挥动着全息套马杆,“我在您复原的史诗里发现了游牧算法原型!“

夕阳西沉时,我独自骑马来到圣山岩洞。手机显示今天是巴特尔老人的忌日,元宇宙里正在举行万人虚拟祭祀。但我更愿意用传统方式——用银碗斟满马奶酒,轻轻泼洒在刻着传承图的石壁上。

酒水渗入岩缝的瞬间,洞壁上的某个古老符号突然亮起蓝光。我凑近查看,发现那是我当年没注意到的一行小字,用蒙汉双语刻着:

**“故事永不终结

只是变成风

在数字与牧歌之间

来回穿行“**

回到博物馆时,闭馆广播正在播放AI合成的长调。阿木尔蹲在台阶上,用激光笔逗弄着全息牧羊犬。

“下周火星殖民地的蒙古族移民要线上学《江格尔》,“他扔给我一个纳米材质的哈达,“你猜他们最想听哪章?“

我没回答,只是望向草原尽头。十年前那个挤马奶都手抖的汉族青年,如今带着量子计算机回到这里。而巴特尔老人的铜牌静静躺在展柜中,在聚光灯下泛着永恒的光泽,像一粒不肯熄灭的火种。

夜风吹动博物馆前的电子经幡,千万行代码在云端流转,化作古老史诗的新韵脚。远处传来隐约的马蹄声——不知是真实的马群归来,还是全息投影的江格尔又一次开始了他的征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