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转枪血战铸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抉择时刻

夜色沉沉,风裹挟着残雪掠过屋檐,吹得窗棂咯吱作响。陈启铭坐在马车上,望着远处熟悉的青砖灰瓦宅院,心中五味杂陈。车轮碾过积雪的声响,像是敲在心头的鼓点。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铜片,那上面“J09”的刻痕在月光下隐约可见。校园已成废墟,教授倒在血泊中仍紧抱着讲义的画面不断在他脑海中闪回。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生活了。

马车缓缓停在门口,老仆李叔早已等候多时。见他下车,连忙迎上前来接过行李,低声问:“少爷,真要走?”

陈启铭点点头,没有回答,只是抬头望了一眼家门上方的匾额——“耕读传家”。这是祖父题的字,如今看来,竟显得格外沉重。

走进正厅,父母已在等候。父亲坐在主位,眉头紧锁,手中握着茶杯,却未曾饮一口;母亲站在一旁,眼神里满是担忧与不舍。

“回来了。”父亲语气平淡,却压着一股隐忍的情绪。

陈启铭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孩儿回来了。”

母亲快步走上前,仔细打量他的脸:“瘦了,也黑了。你这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低头不语,从怀中取出一张照片,轻轻放在桌上。那是轰炸后的校园一角,断墙残垣间,几具学生尸体被白布盖着,血迹透过布料渗出暗红痕迹。

母亲捂住嘴,眼泪瞬间涌出。

“同学死了七个,重伤的有十几个。”陈启铭声音低沉,“我亲眼看着他们倒下。教授说知识不能毁,可如果人都没了,知识又有什么用?”

父亲放下茶杯,目光落在照片上,良久才开口:“你打算做什么?”

“我想加入抗日队伍。”他说得很轻,但语气坚定,“我已经打听清楚了,附近有一支义军,正在招募人手。我想去。”

“胡闹!”父亲猛地站起,声音陡然提高,“你是读书人,不是拿枪的兵!你要做的是保存火种,而不是去送死!”

“爹!”陈启铭抬起头,眼中透着倔强,“如果人人都想着保存火种,那谁来点燃它?国难当头,岂能袖手旁观?”

母亲拉住父亲的手,哽咽道:“铭儿,你还年轻,能不能再想想……”

“我已经想好了。”他平静地说,“我不是一时冲动。我知道前方艰险,但我必须去做。”

父亲沉默良久,最终重重坐下,长叹一声:“你娘说得对,你是长大了。”

那一夜,家中灯火未熄。母亲悄悄进了书房,将一枚古旧的怀表放入他的行囊。那是祖上传下来的物件,表面有些斑驳,滴答声依旧清晰。她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第二天清晨,陈启铭开始收拾行装。衣物、书籍、干粮,一件件放进行囊。佣人老张劝他三思:“外头乱得很,听说山里土匪都出来了。少爷您出身书香门第,何必去蹚这浑水?”

他没回应,只是继续整理。临走前,他在书案上写下一封信:

“致诸君:

国难当头,岂能袖手旁观。吾今决意投身抗战,虽九死其犹未悔也。愿诸君珍重,待他日功成归来,共叙昔日同窗之谊。

启铭留笔。”

墨迹未干,他便收笔起身,走出书房。晨光洒在庭院中,腊梅初绽,香气清冷。他回头望了一眼这座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宅院,心中百感交集。

午时,他出了城,来到镇上的茶馆。门前站着几个穿着便衣的人,目光锐利,时不时扫视进出之人。他深吸一口气,换上一身粗布短褂,背着一小袋茶叶,装作送货的小贩混入其中。

柜台后坐着个中年男子,正低头擦拭茶具。陈启铭走近,压低声音问:“老板,听说山里有义军驻扎?”

男子抬眼看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递来一包茶叶:“新到的龙井,尝尝?”

陈启铭点头接过,指尖触到纸包内侧的一张小纸条。他不动声色地将其藏好,又问道:“多少钱?”

“两块银元。”老板淡淡地说。

他掏出两枚银元放在柜台上,转身离去。走出茶馆,他找了个僻静角落,展开纸条。上面写着一行字:

“午夜渡口,勿忘带银元。”

他皱眉思索片刻,将纸条揉碎,丢进路边的沟渠。

夜幕降临,寒风呼啸。他独自走在通往渡口的小路上,脚下的积雪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远处传来犬吠,他警觉地停下脚步,躲在树影后观察。

几分钟后,确认无人跟踪,他才继续前行。渡口处,一艘小船静静泊在岸边,船头站着一个身影,背对着他。

“是你?”那人声音沙哑。

陈启铭点头:“是我。”

对方转身,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眼神凌厉。“你是来投军的?”

“是。”

“为什么?”

“因为我的学校被炸了,老师和同学死了很多人。我不想再看着别人流血,我要亲手拿起武器。”

那人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上船吧。”

陈启铭踏上小船,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村庄。灯火稀疏,风雪交加。他知道,这一去,或许再无回头路。

船缓缓划离岸边,驶向黑暗中的江心。风更大了,吹得他脸颊生疼。他紧紧裹住大衣,心中却无比清醒。

此刻的他,不再是那个坐在教室里捧着《资治通鉴》的学生,而是一个真正做出选择的男人。

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但他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这条路。

船桨破开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在月光下泛着微弱的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