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思想政治工作稳步发展(1949年10月-1957年10月)(3)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面临的工作千头万绪。为了全面分析形势,确定党在这个时期的任务与方针,1950年6月,先后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刘少奇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明确地提出当前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随后召开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刘少奇在报告中系统地说明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正义性和各项有关方针政策,宣布了为最后消灭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目的是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次。全国3亿多农民无偿地分得47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翻身解放。解放了的农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与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实行土地改革的同时还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新中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国民党反动派逃往台湾时,在大陆遗留了一批残余武装力量,他们与地主恶霸、反动会道门勾结在一起,用土匪游击战方式同人民政府为敌。1950年,新解放区就有近4万名干部和群众被反革命分子杀害。1月到10月间,全国共发生企图颠覆新生政权的武装暴乱816起。他们的破坏活动严重地威胁着人民政权的巩固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严重影响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对那些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实行坚决镇压。从1950年12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结束。在运动中共杀、关、管各类反革命分子300万人。通过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三反”还开展了“五反”运动。据统计“三反”运动,共查出贪污1000万元以上的有10.7万多人,贪污总额达6万亿元。对有严重罪行的罪犯,9942人被判处有期徒刑,67人被判处无期徒刑,9人被判处死缓,42人被判处死刑。“五反”运动中有1509人受到刑事处分,占全国工商业者总数的0.15%,其中判有期徒刑的1470人,判无期徒刑的20人,判死刑的19人(其中死缓5人)。“五反”“三反”运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执政党建设、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维护经济建设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我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工业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来说,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还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如人均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美国为538.3公斤;人均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迅速改变。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的,“一五”计划是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纲领。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边编制、边实施,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高潮全面展开。“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工业建设的主要部署是充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业基础,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同时加强华北和中西部地区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力求初步改变我国原有工业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重工业建设的重点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以在“一五”期间形成37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鞍钢总体改造,是全国重工业的重中之重。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也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正式施工。机械制造工业新建了一大批骨干工程,如富拉尔基和太原重型机械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北京机床厂等。1956年,我国第一个大型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我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造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能源工业在“一五”施工重点项目中占很大比重,煤炭工业以改扩建原有矿区、矿井为主,电力工业以火电为主。此外,有色金属、化工、轻纺、建材和森林工业等,也都有一些重点工程建成投产。交通建设方面,对原有铁路干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开始新建包兰、兰新、宝成等线。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青藏、新藏公路相继建成。期间虽然仅仅是新中国康藏、“一五”工业化的起步,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化进程有了扎实有效的进展。“一五”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一是基本建设成就显著;二是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快,工业结构有所改善;三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也有相当的增长;四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五是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这样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在农村和城市出现的新矛盾成为影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因素。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到社会主义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宣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步骤地展开。一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我国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逐步实现的。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及时号召农民组织起来,1951年9月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经试行后于1953年春正式发布全国。1953年底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实行过程中,有快有慢,有“左”有“右”,但是经过整顿、调整,还是继续不断推进。二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手工业的合作化,也是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来进行的。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1953年底以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使这部分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4年1月,中财委提出《关于有步骤地将有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确定把公私合营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重点。9月,政务院颁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进一步促进了公私合营工作的开展。1955年10月毛泽东两次邀请工商界的代表人士举行座谈会,要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主义道路,争取光明的前途。11月全国工商联召开会议,学习毛泽东讲话,发表《告全国工商界书》。16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为工商业改造进入新阶段作了重要的政策准备。在迅猛发展的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也在毛泽东不断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的影响下,1956年初全国就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8.8万多私营工业户的99%,240万私营商业户的82%都实现了公私合营,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