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确定培训的有效性
“问题解决”的学习设计的重要特点是,只有找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教学中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培训的界定。
一、“问题”的概念和含义
关于“问题”,英文有两个单词——“Problem”和“Question”,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到底是哪个“问题”呢?关于这个“问题”,相关的著述非常多,最著名的是当代教学大师——建构主义教学的代表人物乔纳森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也得到了业内的公认,采用最多的就是他的提法。
“Question”这个“问题”属于“疑问”,就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做过多的行为。
1.建构主义“问题”的含义
首先,乔纳森把教学中的“问题”定义为“Problem”,这是个需要“解答”或“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学习,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Problem”这个问题实际就是落差或差距。这个问题包含三个要素:A(现实状况)、B(目标状况)和C(到达路径)。所谓落差,就是现实状况和目标状况之间的差距。到达路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因此通常叫解决方案。
按照落差或差距的含义,就可以理解平时所谈的“问题”了。因此,通常说的“能力有问题”其实指的是“目前的能力状况”和“期望的能力状况”有差距;“绩效问题”也就是“目前的绩效情况”和“期望的绩效情况”有差距;“执行有问题”其实就是“目前的执行情况”和“期望的执行情况”有差距……
以此类推。总之,只要是“现实状况”和“目标状况”有差距,这就是“问题”。
其次,乔纳森对“Problem”进行了分类。乔纳森按照内容和性质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简称“良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简称“非良构问题”,也称“病构问题”或“劣构问题”。
“良构问题”的含义:根据问题三要素,所谓的“良构问题”,是指A——现实状况清楚,B——目标状况明确,那么C——解决方案(到达路径)自然就是清楚的,这种问题就是“良构问题”。良构问题是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案例 中小学教育中面临的“问题”通常就属于“良构问题”。例如,我们最常见的数学题:小强和小明相距10公里,小明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前进,小强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与小明同向而行,请问,小强何时追上小明?这样的“问题”就是“良构问题”,只要一个正确的公式算法就可以找到答案,而且是标准答案。
2.“结构不良的问题”的含义
同样根据“问题三要素”,“结构不良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状况:
(1)A现实状况清楚,B目标状况不明确;
(2)A现实状况不清楚,B目标状况明确;
(3)A现实状况不清楚,B目标状况也不明确。
无论是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状况,都会导致C解决方案不清晰。这样的问题就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因为A或B都存在某些“不清晰”,导致C也是不明确的,可以有多个解决方案,因此这类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见表2-1)。
表2-1 结钩不良的三类问题

众所周知,成年人所面临的问题,既包括结构良好的问题,也包括结构不良的问题。根据成年人的经验,“结构良好的问题”通常是可以自我解决的。如果专门花大量时间,聚集一大帮人在一起解决“结构良好的问题”,那么就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低估了学员的智商”。
这也是很多培训不受人欢迎的原因:老师通常讲的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员自己可以解决的;而学员真正需要解决的“结构不良的问题”,老师却没有涉及。就像一个食客本来想吃火锅,店小二却使劲推荐西餐。
那么学员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大多数当然是“结构不良的问题”。因为对于学员个人来说,某些不足是他们个人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需要通过“培训”或“学习”的方式,让老师和学员以及学员和学员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
我们所看到的行动学习、教练技术等各种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激发大家互相借鉴,共同研讨、反思,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上面的内容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 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女儿问我:“爸爸,我们是要回家吗?”这个问题就是“Question”,我只需要回答“回”或“不回”,这个疑问就得到解决了。如果女儿再问:“爸爸,我们怎么回家呀?”这个问题就是“Problem”,需要解决回家的方式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回家”呢?其实这里包含三个因素。A——学校详细的地址以及周围的交通状况;B——家的具体位置;C——回家的方式,如走路、坐公交车、开车等。
这个“如何回家”对于我女儿来讲就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而对于我来说就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只要有我在,“如何回家”这个问题就是可以解决的。通过我们的协商达成共识——“走路回家”。
因此,培训前的问题收集,其实是要收集结构不良的问题。
二、培训能解决的三类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运用培训或学习的手段解决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企业、组织或个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用培训或学习的方式解决,有些问题则不能。
例如,经济环境、行业趋势,以及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等众多相对宏观的问题,单靠培训是不能解决的。尤其是仅靠几天的集训是不能解决的,有些问题需要系统的培训。
案例 白酒行业是发展非常迅猛的行业,尤其是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端白酒行业,这给培训行业带来了大量的机会。但是随着最近几年反腐这种大环境的变化,高端白酒业的发展势头急剧下滑,同时也带来了白酒行业的整体下滑,这种情况并不是组织几场培训就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业内公认的培训能够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种——ASK。即A:Attitude,态度;S:Skill,技能、技巧;K:Knowledge,知识。
因此,培训能解决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就是态度方面结构不良的问题、技能方面结构不良的问题和知识方面结构不良的问题。那么结合差距,培训能够解决的其实就是知识的差距、态度的差距和技能的差距。
因此,问题的收集和整理就是围绕培训对象,发现他们存在的差距问题,然后根据这些差距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从而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