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中国化的全球化
古代海陆丝绸之路曾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今天,丝绸之路重焕活力,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为19%,较同期中国外贸额的年均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今后还有更大增长空间。按照“十三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约5亿人次,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一带一路”超越了鼓励中国公司“走出去”战略,而是让中国的地方“走出去”,建立中国与世界深入而全面互动的新途径,具有更大的未来担当。“一带一路”战略所构建的“全方位开放体系”,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新一轮对外开放,在如下四个方面实现“升级,彰显全球化的中国化”:
一是开放主体。建设“一带一路”,要全面调动沿线和地方的积极性,尤其是调动中西部欠开放、欠发达地区的积极性,将其生产优势与东部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一带一路”没有对参与成员的“身份”进行限制,对沿线国家和以其他形式参与进来的国家和实体也具有开放性,提倡多样化经营,倡导政府、企业、民间的多层面交往。
二是开放对象。“一带一路”要求确立面向更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的开放政策。“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建设“一带一路”,首先要扩大“对内开放”,即沿线各省要积极投入、搞好自身经济建设,将辖区内的建设项目落到实处,实现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相互联通。建设“一带一路”,也要扩大“对外开放”,即面向数量更多、多样化程度更高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针对、不排斥任何国家,合作伙伴的选择空间可谓空前广泛。“一带一路”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本身就跨越了传统的地缘区域界限,所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民族、宗教、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政府更是表示,除了沿线国家,世界各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建设性参与都将受到欢迎。
三是互动形式。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双边或多边的经济互动。从贸易来看,“一带一路”将重点支持中国与沿线国家相联结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沿线地区物流效率,便利双向或多边的贸易往来;通过提高沿线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也能够挖掘出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可持续的贸易往来模式。从投资来看,“一带一路”将帮助我国的制造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持续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努力形成与“引进来”相当的双向互动,是“一带一路”开放的重要内涵。
四是开放心态。中国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倡导进行更具包容性的对外开放,开展更具包容性的务实合作,引领国际合作新风尚。以往发动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带建设,主导国家往往选择以单向输出为主的方式来确保自身利益无虞。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将贯彻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走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老路,做到与邻为善、美美与共,谋求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强调中国不搞单边主义,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一带一路”欢迎沿线国家直陈自身发展优势和需要,支持沿线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国家间以坦诚沟通达成高效合作。尽管倡议是由中国提起的,但“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中国仍可以“不当头”,以沿线国家的平等协商来确保相关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从“睁眼看世界”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都希望融进所谓的世界主流。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心之一了,世界主流却不愿让中国再接轨。故而,中国现在要重新走进世界,解决中国缺乏结构性权力的难题。在国际上,中国最缺的结构性权力是话语权。一是中国没有大宗商品定价权。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购买澳大利亚80%的铁矿石,但是它的价格涨多少倍,中国没有话语权。二是中国不能决定产品的质量标准。低碳、欧Ⅲ、欧Ⅳ的排放标准都不在中国手里。我们生产的东西,最后不符合它的标准,就得重新改造,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中国缺乏贸易投资规则的制定权。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家,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竟然不在我们手里!中国只有占领更大的市场,自己的标准才会成为世界的标准。所以,中国要把数量的优势变成质量的优势,变成结构性的权力。一方面要跟欧洲、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竞争,搞“中国制造2025”,弯道超车;另外一方面要搞互补合作,着眼于更需要中国资金、技术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变道超车。中国不是被动地加入全球化,而是主动推动全球化朝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
为更好把握中国开放发展的新态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对外战略紧密衔接,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一带一路”倡议可谓中国开放发展的神来之笔,将两千多年来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之路激活,鼓励共同现代化与文明复兴,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回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承亲诚惠容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加强能源资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中国的开放发展逻辑在升级: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到改革开放均有自己的逻辑。改革是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制度比较优势;开放是赢得市场,提升话语权。开放发展是中华民族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传统的时代继续。向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包容互鉴,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国通过开放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秘诀。从我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我开放,从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如今是东西互鉴、南北包容,中国的开放观在不断升级;从发展为了振兴中华、伟大复兴,到发展自己也是发展世界,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体现中国的大国责任,中国的发展观也在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