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心:对中国人心理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这本书是对中国“世道”、“人心”的探索。“世道”与“人心”原是中国人惯用的词汇,世道指一般的社会生活或风尚,人心则指人们的心理倾向或心理活动。用更浅白的现代话语来说,世道就是社会,人心就叫心理;世道人心也可以说是现今人们所称的“社会心理学”。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不能不了解世道,明白人心。所以人在生活中,要不断探索世道人心之间的关系。但是,一般人对世道人心的了解,往往只是以自己狭隘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要弥补这种不足,人们可以间接地学习他人的经验,更可以阅读与社会心理有关的书籍,掌握世道人心的基本原理。多年来,这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本书并不想重复前人的工作,而是想着重写出自己的特色,让读者能从中对世道人心形成更深入的新理解。

对中国社会世道人心的探讨可以从许多方面着手。大体来说,有三种较为典型的取向。一是文化哲学层面的论述,如国学家、汉学家及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析。他们的研究成为人们了解世道内容的重要依据。但是,这类研究往往较为抽象,对经典文献的分析较多,对实际社会生活的关注较少,离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似乎较远;二是从文学创作、新闻分析和社会评论等角度所作的描述,如鲁迅批判中国人国民性的一系列杂文以及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等。这种作品往往文笔生动,分析深刻,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很大启发,因此读者众多,社会影响很大。但是,这类作品通常以作者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为基础,虽然不乏独到深刻的见解,但却难以反映社会人心的全貌;三是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其优点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所得到的结论较为全面可靠。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都发表在专深的学术刊物上,一般读者接触不到,而且它们在行文上往往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不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将近年来有关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学术研究成果,以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社会大众。我们力图以学术研究的发现作为立论基础,比较学术发现与生活经验的异同,帮助读者超越常识,对世道人心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将分析不同的学术发现和理论观点的分歧,结合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实际,检验有关的学术观点。

最后,让我们说明一下本书的写作过程。三十年来,何友晖投身于亚洲心理学,尤其是中国人心理学的研究,先后在美国、中国香港和台湾、中国内地、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些经验提供了探索研究文化心理学的新路向。他认为,要切实地理解中国人,不能照搬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工具,有必要发展更恰当的概念与研究方法。然后,再借对中国人心理的研究成果来补充西方学理的不足,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壮大健全。有感于此,他陆续探讨了中国人的社会教化历程、本土心理特质及本土研究法等课题。在本书中,我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多年的研究心得。为了扩充本书内容,也加入了赵志裕和彭泗清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写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陈淑娟女士负责主要的编写工作,她投注了许多心力在文字的传情达意上。此外,又蒙李贺蓓女士等协助辞藻润饰及文字处理工作;在第二阶段,由彭泗清对全书进行了结构调整和改写,补充了最新的相关材料,以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书稿最后由何友晖和赵志裕改定。

本书得以完成,要感谢陈淑娟女士、李贺蓓女士等人的协助以及香港大学和岭南大学的资助。

本书的立论,基于大量的参考文献,除了作者以往的著述之外,还参考了很多同仁的论著。为了方便非专业的读者阅读,我们没有按照学术著作的通常体例在行文中列明所有文献出处,而只是在书末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查阅这些文献,特此说明,并对这些同仁谨致谢意。

何友晖 彭泗清 赵志裕

2006年4月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