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野渡:写给法学院新生(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多重面具的司法

人们对法学品性的看法常常是从对法律的印象中得出,而对法律的印象又多出自司法,形成司法—法律—法学这一传递链。因而,先要来白描一下司法的形象。在历史的大舞场上,司法也是戴着多重面具起舞的:

——冷峻威武:无论是昔日还是今天,司法均带有诸多这样的特征:古有立“回避”、“肃静”牌的公堂、“威武威武”地喝堂威、拍得震天响的惊堂木、瘆人的刑具,今有闪烁的警灯、冰凉的手铐、阴森的监狱,无不令人避犹不及。有时司法还绝非仅暴戾,更是血腥。

民间骂人时常说“你这个挨千刀的”,指的就是古代的凌迟。在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残暴的莫过于凌迟。凌迟,原为“陵迟”,意指山丘延缓的斜坡。后取其缓慢之义,将凌迟用作一种刑罚之名,即是以极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这种“极慢”就是刽子手一刀一刀地割去犯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割尽,才剖腹断首,使人毙命。所以,凌迟也叫脔割、剐、寸磔等。明代执行凌迟的刀数为历代之最,此朝有两次著名的凌迟处死案件,一是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案,一是崇祯时进士郑鄤案。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二“寸磔”条云:“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铭日记亦言之。”实际上,刘瑾被剐三千三百五十七刀。

——温情脉脉:其实,司法也有和颜悦色、柔情似水的一面,它细心呵护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努力保障民众的财产与自由,真诚关切个人的家庭幸福与美满。

清朝时范县的崇仁寺与大悲庵相对,寺里一小和尚与庵中一小尼姑私下相爱,被人发觉,将他们二人送到县衙要求判罪。知县郑板桥素怀民本思想,见僧、尼年龄相当,便生恻隐之心:私通有碍礼法佛法,但若是在家俗人,不就于法无碍了吗?他问明情由,知晓他们自小青梅竹马,男子因家穷而削发为僧,女子为避嫁人愤而为尼。于是,板桥判令这对青年僧尼先还俗,然后结为夫妻。当时有人作诗一首专记此事:“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乌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曾衍东:《小豆棚·杂记》,盛伟点校,264~265页,济南,齐鲁书社,2004。

——正义的庇护所:正义的实现有多种途径,而在所有其他道路不通时,司法是正义的最后避难处,而司法不公则正义将流离失所。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人世间虽有诸多不公,但令人欣慰的是,纵是在“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际,仍有人“为了正义,哪怕天诛地灭”。

1933年2月9日,希特勒想第一次通过广播向德国民众发表演讲。据当时的技术条件,他必须亲自来广播台。依帝国政府的建议,帝国广播协会预先解聘了广播台三名技术人员。理由为,这三个男人被怀疑属于共产党,或与之关系密切。并由此进一步怀疑,这三个人可能对广播台实施破坏。

这三个技术人员向法院提起诉讼,负责审理这一解约保护案的法官在审判中病倒,另一法官奥托·坎-弗罗伊德必须接手这一案件。他严格依照法律作出一份论证明确的判决,判处广播台赔偿那几名原告。这一判决在新闻界引起很大反响,一份报纸选用“如果柏林仍有法官”为标题作了报道。不久,奥托·坎-弗罗伊德因政治不可靠被解除了法官职务。最后他在英国找到了第二故乡,成为牛津大学的法律比较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