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建国初期的26年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菲律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试图延缓或取消菲律宾的独立,此举导致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更加汹涌澎湃,美国不得不同意如期“给予”菲律宾独立。1946年4月23日,菲律宾自治政府举行最后一次选举,经过激烈的竞选,从国民党中分裂出去成立自由党的罗哈斯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以微弱多数战胜前自治政府总统、国民党的奥斯敏纳,罗哈斯当选菲律宾共和国第一任总统,他的竞选伙伴季里诺(Elpidio Quirino)当选副总统。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成立。自由党的出现和在大选中获胜,标志着菲律宾自治时期国民党一党执政局面的结束和两党制的开始,此后的26年是国民党和自由党交替执政的时期。
(一)罗哈斯政府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菲律宾造成巨大破坏,战后百废待兴,恢复经济面临重大难题。菲律宾政府曾把经济重建的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鉴于两国的特殊关系,独立后的十几年中,美国除了向菲律宾提供3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并支付一定的赔偿金外,还派出专家考察团,帮助菲律宾制定经济复苏计划。罗哈斯听取了美国专家指导撰写的报告后,制定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新农作物的新经济发展计划,并成立一个财政专家委员会,关注和研究国家的财政状况并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
但美国人通过向罗哈斯施压,还与菲律宾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紧紧地控制着菲律宾的命脉,并且拥有干涉菲律宾的种种特权,菲律宾得到的不是完全的政治和经济独立,依旧极端依赖美国。1946年7月4日,就在菲律宾独立的当天,罗哈斯就与美国签订了《美菲总关系条约》和《美菲关于菲律宾独立后过渡时期中的贸易和有关事项的决定》。根据该条约,美菲双方将执行美国众议院菲律宾商务委员会主席贾斯帕·贝尔提出的《菲律宾贸易法案》(又称“贝尔法案”)。该法案规定,菲律宾独立后,美菲必须保持所谓“自由贸易”制度,优惠贸易权将延长28年,直到1974年7月3日终止。这种“自由贸易”制度使美国能够继续控制菲律宾的对外贸易,使其继续成为美国资本家垄断下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菲律宾的关税徒有其名。菲律宾无从调整美国的价格波动和贸易循环带来的恶果,不许改变美元与比索比率的条款,主权国家管理自己货币的权力被剥夺。
美国还竭力在军事上强化对菲律宾的控制,试图把菲律宾变成它在亚洲和东南亚地区推行侵略扩张和战争政策、进行新军事冒险的战略基地。1947年3月14日、21日,美国分别与罗哈斯政府签订《美菲军事基地协定》和《美国对菲律宾军事援助协定》。通过这两个协定,美国在菲律宾保留和占据了全部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基地,菲律宾成为美国亚洲战略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军基地则成为菲律宾的“国中之国”,也是驻菲美军违法乱纪、走私偷税、奸淫掠夺的中心和庇护场所。
罗哈斯的这一系列损害民族利益的活动,遭到菲律宾各界群众的反对,他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同时,由于罗哈斯的自由党在新选出的国会中还没有得到必要的3/4的绝对优势,为保证上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能在国会通过,罗哈斯不顾宪法规定,蛮横地以“使用欺骗和暴力手段”为由,宣布包括6名民主同盟(以菲共和工农组织为核心)议员在内的反对党议员当选无效,剥夺他们的合法席位。罗哈斯的行为导致菲共领导的“胡克”(他加禄语“菲共”)运动更加蓬勃发展,直接威胁菲律宾政府的生存。罗哈斯在国会得手后,便把矛头指向胡克游击队,这使当时已决定放弃武装斗争而走议会斗争道路的菲共领导人重新组织胡克老兵,开始新的反政府游击战。1946年8月,菲共重新建立人民武装力量司令部。1948年将胡克游击队改组为菲律宾人民解放军,并掀起武装斗争的高潮。但当年4月继任总统的季里诺在美国的支持下,任用颇有军事才能、一贯反共的年轻议员拉蒙·麦格赛赛(Ramon Magsaysay)担任国防部长,并增加军费,对胡克游击队进行连续不断的围剿。结果,胡克游击队战略上的错误导致重大伤亡,从此走向衰落。
(二)季里诺政府时期
1949年大选临近,自由党候选人季里诺与国民党候选人、战时傀儡总统劳雷尔展开激烈竞争。由于美国极力阻挠劳雷尔当选,而季里诺依靠财阀的支持,并利用其担任副总统的优势和便利,动用金钱和军队收买、控制选票,结果如愿当选。但本次选举是独立之初26年历次选举中投票率最低、问题最多的一次,当选总统季里诺比前几位总统的威望都低,曾在政坛上引起很大争议。
经过上届政府的努力,战后的经济危机虽然有所缓解,但巨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仍使菲律宾经济出现严重危机。为使菲律宾免于毁灭,美国派出经济考察团,试图帮助菲律宾摆脱经济危机。同时,从1950年开始,季里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如创立“社会改良委员会”,向穷苦家庭提供救济品;采用“全面经济动员计划”,发掘全国的人力、自然资源、技术知识、贷款机关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等。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使菲律宾经济呈现出暂时的繁荣景象,但也对美国的依赖更深,民族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季里诺还在国外设立了一些大使馆和领事馆,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三)麦格赛赛政府时期
在1953年的大选中,麦格赛赛在美国的支持下以高票当选总统,其竞选伙伴加西亚出任副总统。麦格赛赛上台后,继续采取打击和抚慰欺骗等软硬两手,围剿菲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使之伤亡惨重,大部分军队被打散。菲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对政府的威胁基本消失,被迫转入地下活动。1955年菲共领导层通过决议,决定把斗争重点从武装斗争转向议会和合法斗争,只在小范围内保留一定的武装力量,继续进行小规模的游击战。麦格赛赛把农村改革作为首要问题来抓,组织垦殖荒地、农村信贷合作等。他鼓励人们向人口稀少的地区迁徙和垦荒,获得土地所有权,并向农民提供贷款;把土地分配给曾经参加过菲共游击队和无土地的家庭,以瓦解人民解放军队伍,从而达到消灭他们的目的。
麦格赛赛经济政策的中心是实行赤字财政,扩大政府投资,但使菲律宾中央银行受到沉重的压力。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菲律宾人民普遍强烈要求重新审查美菲关系,废除不平等的贸易条约等。迫于舆论的压力,麦格赛赛政府只好于1954年12月与美国签订了《劳雷尔-兰格雷协定》作为对《贝尔贸易协定》的修改,但其中新增条款进一步确定了菲律宾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从属关系,美国垄断资本利用该协定规定的特权,继续控制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麦格赛赛在外交方面也推行亲美政策,参加为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反共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并在越南问题上迎合美国的政策,还全力追随美国支持中国台湾当局。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作为菲律宾新兴的民族企业家阶层的政治代表,民族主义者对麦格赛赛的经济、外交政策都极为不满,同他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957年3月17日,麦格赛赛从宿务返回马尼拉途中因飞机失事身亡,结束了他短暂的总统生涯,由副总统加西亚继任总统。
(四)加西亚政府时期
卡洛斯·P.加西亚上台后,迅速实行经济紧缩方案,限制信贷和严格外汇管制,从而使菲律宾的财政危机稍见缓解。他还提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施政纲领,在工商业领域采取了一些菲律宾人优先的政策,以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1958年8月21日通过的国家经济会议第204号决议,正式提出“菲律宾人第一”的政策。决议规定,菲律宾公民为从事工商业而申请外汇,应比外国人优先得到配给;如遇菲律宾人欲进入外国人经营的领域时,菲政府将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护;在外汇配给中,凡是菲人资本占到60%的合资企业也可以优先得到配给。这些政策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中间反应比较热烈。在对外贸易方面,加西亚政府实行外汇管制和进口管制,限制从美国进口商品。同时加强菲律宾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派遣一些民间舞蹈队到许多国家演出,促进菲律宾文化的复兴。
美国对加西亚的政策非常反感,一方面加紧对菲律宾政府施加压力,另一方面积极物色新的总统人选。在1961年的大选中,美国人扶持的反加西亚联盟——自由党和亲美的进步党联合建立的“崇高联盟”中的核心人物、副总统马卡帕加尔(Diosdado Macapagal)(后来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父亲)当选菲律宾第五任总统。
(五)马卡帕加尔政府时期
马卡帕加尔总统上台后表示要在任内完成5项任务,开创菲律宾的“新时代”:①解决政府中的贪污问题;②实现粮食自给;③增加人民的收入;④实施社会经济的五年计划,使国家繁荣昌盛;⑤提高国家的道德标准。为了解决已趋表面化的粮食危机,防止潜在的农村社会动乱,马卡帕加尔政府于1963年8月通过土地改革法案,进行土改运动,但进展甚微。本届政府还修改了上届政府的经济紧缩政策,取消了外汇管制,停止进口配额制,实行企业自主经营、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政策。一方面,政府将国营的电话公司、航空公司、依里岸炼钢厂、宿务波兰特水泥厂等重要国营企业出卖,以争取外国人(主要是美国人)购买这些企业;另一方面,政府制定吸引外资的政策,保证外资自由出入,不受国有化影响。此外,政府还注重加强社会道德教育,促进公共服务事业进步,增加人民的就业机会。
为了改变菲律宾在国际上的形象,马卡帕加尔政府还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淡化美国影响的措施,以促进国家民族主义精神复活,如单方面废除《美菲总关系条约》、提出“回归亚洲”的口号,开始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区域合作组织的尝试。1962年马卡帕加尔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力,把菲律宾独立纪念日从与美国独立日同一天的7月4日改为6月12日,即革命家阿吉纳尔多宣布菲律宾从西班牙的殖民主义统治下独立的那一天。1963年8月5日,菲律宾、马来亚、印尼三国领导人经过会谈在马尼拉发表成立“马菲印尼联邦”的宣言,其宗旨是要加强三个马来民族国家的团结,使该联邦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亚洲和世界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但由于各国有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随着马来西亚在美英的支持下成立,三国关系逐渐恶化,并导致“联邦”很快瓦解。
自治政府时期,菲律宾政府就大力推行民族复兴运动,以肃清和减少殖民主义奴化教育的影响。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菲律宾重塑民族文化的努力被迫中断。1946年菲律宾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进行重新审定,使之更加菲律宾化。所有的学校里面都更加重视研究菲律宾的历史、语言和风俗文化,加强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菲律宾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菲律宾语用于外交护照、国书、城市交通标志、邮票等,但也保留了西班牙语和英语,以方便对外交往。民族传统服装成为国服,整理上演多种民间舞蹈音乐,保留传统民间节日。艺术家的作品也充满了民族风格和精神。加西亚政府提出的“菲律宾第一”政策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性,但由于它将矛头主要指向华侨零售业,菲律宾的华侨工商业受到很大打击。这项政策实际是一种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不利于菲律宾社会的团结和工业化发展。在内外交困中,以马卡帕加尔为代表的自由党陷入分崩离析之中,1965年的大选对它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