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马科斯统治时期
在1961年的大选中,副总统马卡帕加尔领导的反加西亚联盟“崇高联盟”中的另一名核心人物、政治新星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与马卡帕加尔在争夺总统候选人提名上发生分歧。为避免两败俱伤,马卡帕加尔承诺只当一届总统,下届选举将全力支持马科斯参加竞选。但马卡帕加尔上台后并没有打算履行承诺,从一开始就精心准备连任,结果导致马科斯更加奋力地拼杀。1963年马科斯当上参议院议长后,利用职权为自己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树碑立传,安排了一幕幕授勋仪式,很快获得20枚勋章,成了战功卓著的英雄。为防止在“崇高联盟”中受到挤压,1965年他跳槽加入国民党并争取到该党的候选人提名。他还授意美国著名作家为他著书立传,拍摄传记电影,自己驾驶着飞机在全国各地发表演讲。他的夫人伊梅尔达更是利用自己年轻貌美的优势,频繁举行社交聚会,登门送礼,征服了许多达官贵人和政要名流。她还组织“蓝衣少女表演队”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与边远贫穷地区的乡民广泛接触,为马科斯赢得众多选票。马科斯为竞选共投入800万美元。通过一系列竞选活动,并在美国和财力雄厚的糖业集团的支持下,1965年11月,马科斯以压倒性多数击败对手莱逊当选菲律宾第六任总统,同年12月宣誓就职。
马科斯在第一任期内(1965~1969年)还颇有建树。首先,他在整顿政府机构、惩治贪污、打击走私犯罪、扭转社会风气等方面取得成效。其次,他非常重视经济问题,在整顿经济秩序、振兴工农业生产、引进外资等方面也效果显著。再次,迅速开展大规模城市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交通和开发资源。但由于缺乏资金,他发展经济的雄心受到困扰。为了改善恶劣的经济形势和实施土改计划,1966年下半年马科斯亲自前往美国和日本,谋求得到更多的经济援助和私人投资。同时马科斯政府还设立直属总统的投资署,派官方和民间考察团出国游说,并于1967年9月制定《投资奖励法》,吸引外国投资以带动工业发展。
为了解决日益深化的粮食危机和防止潜在的农村动乱,马科斯政府把促进农业发展作为当务之急,并试图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1966年政府就着手提高粮食价格,以刺激生产,另外继续购进大米,以防止因米粮短缺而引发政治危机。同时,马科斯政府宣布坚定执行前政府制定的《农业土地改革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管没有获得地主和政界人士的合作,土地改革仍取得一些进展。
马科斯在外交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中期,世界及地区局势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的反帝、反殖和反霸斗争蓬勃高涨,东南亚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也取得重大的进展,印度支那三国人民抗美救国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受此影响,菲律宾人民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民主的斗争浪潮汹涌澎湃。在这种形势下,马科斯总统继续提出“菲律宾第一”的口号,表示要重视“民族经济的解放”,修改政府的“亲西方政策”。因此,在国际事务中,菲律宾政府继续调整对外政策,开始纠正完全依附美国的外交方针,并在行动中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与影响。菲律宾还积极发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和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倡导和建立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谋求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马科斯在第一任期内改善经济状况的努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实行的顺应潮流的对外政策得到民族主义势力的欢迎,而反对党自由党却四分五裂,这使1969年的大选局势对马科斯极为有利。美国方面虽对马科斯的离美倾向不满,但鉴于菲律宾在美国东南亚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马科斯桀骜不驯的性格,也不得不小心从事。此外,为收买人心,马科斯花费1.6亿美元收买选票,并动用保安部队强制干预选举,结果他再次顺利当选。这是菲律宾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实现总统连任。
连任后马科斯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政治气氛并未改善,社会动荡加剧。包括菲共及其新人民军在中吕宋等地活动;南部穆斯林不断进行武装反抗;马尼拉的工人发动一系列罢工斗争;大批中吕宋的农民涌向马尼拉举行街头游行示威,抗议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示威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变成反美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与此同时,菲律宾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进一步加剧。烟草集团提出对美国香烟提高进口关税,但糖业集团坚决反对,因此美国烟草资本家表示,给予菲律宾的糖配额与美国香烟在菲律宾的销售情况挂钩,这种冲突在20世纪70年代变得越来越激烈。
上述局势为马科斯实行独裁统治提供了机会。1971年下半年以后,马尼拉不断发生令人生疑的炸弹爆炸事件,马科斯将这些事件归咎于共产党的“颠覆活动”,并乘机宣布终止实施《人身保护法》。1972年9月21日,乘其亲信、国防部长恩里莱的车队遭到伏击之机,马科斯签署命令,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实行军事管制。随后,一切罢工、游行和集会被禁止;实行宵禁;军队接管新闻机构和电力、长途电话、自来水、铁路、航空等多家公共事业公司;8家大报被查封;禁止电台电视台播放未经政府批准的评论;解除145位有影响的政治人物的私人武装,禁止私藏枪支弹药。
为保证自己长期执政的目标顺利实现,实行军管之后,马科斯一方面从理论上反复宣传和论证军管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合法性,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同时还终止宪法,解散国会,禁止一切政党活动。大肆拘留或逮捕政敌和反对派领袖,包括参议员、省长、记者和编辑等3万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自由党人、参议员贝尼格诺·阿基诺。着手修改宪法,在新宪法草案中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内阁制,实权转归向议会负责的总理,并强行以举手的方式在公民中通过新宪法。1976年成立了以马科斯总统为首,由副总统、原国会议员和制宪会议成员组成的临时国民议会,马科斯行使原来的总统和根据新宪法赋予总理的全部权力,实现了他大权独揽并长期执政的目的。
军法管制直到1981年1月17日才被宣布停止,历时8年零4个月。在军法管制的前期(1973~1975年),马科斯在政治上还保持着较大的主动性。他试图在推行粮食增产计划和宣布土地改革的同时,在农村建立其政治基地,即被美化的所谓“巴朗加民主制”。他重用一些学有专长、留学西方的技术官僚在军政权中担任要职,主持政府的部门和某些大型国营企业,负责制定具体的经济政策。这期间,粮食增产和工业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取得一定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政治秩序也得到一定恢复。除了新人民军和南部的穆斯林外,人民的反抗仅限于对政府某些特殊措施的抗议行动。此外,政治权力的集中在一段时间内也相对促进了政府的效率,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因此,经济秩序的恢复和快速增长都被马科斯宣传为“新社会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
但菲律宾经济变得越来越依靠外国资本,大量贷款由于无法及时偿还而导致经济困难日益增多。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广大人民对政府日益感到失望和不满。因此,到了军法管制的后一阶段(1976~1980年),随着马科斯夫妇进一步囊括实权,贪官污吏众多,人民的反抗规模不断扩大。菲律宾政府试图解救严重的经济危机,采取扩大出口、发展旅游业、向国外输出劳工等措施,以避免经济崩溃。同时,为回避国内外对专制政权的激烈批评,马科斯不得不表示要回到“民主”的议会选举中去。但停止军法管制后,马科斯实行的仍是没有军法管制的独裁统治。所以,菲律宾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人民的不满日益加剧。
1983年8月21日,马科斯的主要政治对手、反对党领袖、前参议员贝尼格诺·阿基诺结束了在美国的流亡生活,搭乘台湾地区“中华航空公司”的班机回到马尼拉。但他还没有走下飞机舷梯,就被人从背后开枪打死。“阿基诺案件”在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进一步激化了本来就紧张的社会矛盾,成为菲律宾政治爆炸的导火线。从此,反马科斯政府的浪潮迅速从马尼拉扩展到全国,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和程度之激烈,都是从未有过的。尽管马科斯极力否认此事件与自己有关,并成立案件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但反对党仍一致要求马科斯辞职或提前举行大选。政治形势动荡引起国内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经济恶化又加剧了政治局势的不稳。美国考虑到菲律宾局势,也开始疏远马科斯,到了1985年也一再催促他提前举行大选。在这种形势逼迫下,1985年11月4日,马科斯宣布提前举行大选,并同意设副总统一职。
1986年2月7日,总统选举投票正式开始;2月16日,国民议会正式宣布马科斯获胜。但以阿基诺夫人为首的反对党指责政府舞弊,不承认大选结果。17日,阿基诺夫人和反对派在马尼拉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22日晚,国防部长恩里莱和参谋长拉莫斯(Fidel Ramos)将军发动兵变,向公众宣布与马科斯决裂,转而支持阿基诺夫人。25日早上,马科斯举行总统宣誓仪式,但与此同时,阿基诺夫人也在郊区的一家“菲律宾人俱乐部”里宣誓就任总统。马科斯见大势已去,仅在9个小时后,就携带家眷和亲信乘坐美国飞机仓皇逃到夏威夷,从而结束了他在菲律宾长达20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