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阿罗约执政时期(2001~2010年)

(一)继任总统期间(2001年1月~2004年5月)

在埃斯特拉达被人民的力量赶下台后,根据菲律宾宪法,总统由副总统接任。2001年1月20日上午,菲律宾最高法院裁定总统职位空缺,副总统洛丽亚·阿罗约依法接任总统职务。她是菲律宾历史上第二位女总统,将在本届总统剩余的三年半中执政。阿罗约上台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国内局势,发展经济。第一,加快组建内阁和巩固政权。举荐技术官员担任财经事务部长,以使国际社会恢复对菲律宾的信心,并留任大部分前内阁成员,使新政府保持连续性。第二,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廉洁政府。发布行政令禁止总统夫妇的亲戚担任政府职务,禁止总统和第一家庭的所有成员、政府官员参与任何形式的官方交易;要求内阁成员签署公约,保证在执行公务时以公众利益为重。第三,着手解决民众贫困问题。恢复拉莫斯时代的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设法吸引外资,并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以减少财政预算赤字和缓和比索汇率下跌的压力。第四,加紧对埃斯特拉达进行司法审判。第五,安抚和控制军队,稳定人心。承诺推动军队现代化,为官兵加薪和提高其他待遇。第六,恢复与菲共及伊斯兰反政府组织的和谈,缓和双方关系。第七,改善菲律宾绑架成风、治安恶劣的国际形象。这些措施取得一定成果,2001年5月14日,菲律宾举行国会中期选举,执政的人民力量联盟以13比11的微弱多数在参议院获胜。政府与“摩伊”的和谈也取得进展,双方签署《的黎波里和平协议》、《马来西亚停火协议》及《和平协议》。南部穆斯林自治区完成改选。由于“新人民军”在6月暗杀了2名众议员,加之“9·11事件”后菲共和其“新人民军”被美国、欧盟等列入恐怖组织名单,菲律宾政府中断了与菲共的政治组织“全国民主阵线”的和谈。

2002年,政府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在菲美联手打击下,“阿布沙耶夫”受到重创。菲政府还将新人民军也列为恐怖组织,继续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但政府的强硬措施也引发反政府武装报复性反弹,马尼拉和三宝颜市等地接连发生爆炸、绑架事件,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均受到不利影响,经济没有起色也导致人民不满。同时阿罗约积极借助美国打击国内恐怖势力也引发政府内部矛盾。2002年7月,由于不赞成总统与美国密切合作,副总统金戈纳辞去兼任的外长职务。民众也因此多次发起抗议示威。同时,政府形象恶化,教育部长和司法部长先后因受贿而辞职;阿罗约任命自己的丈夫担任海外菲劳特别代表,也被指责为任人唯亲。受上述问题的影响,阿罗约总统的威望和支持率逐渐下降。2002年12月初,民意调查机构“亚洲脉搏”公布的民调结果表明,阿罗约的支持率已从2001年1月的54%下降到45%。因此阿罗约宣布不准备参加2004年5月的总统大选,以便在任期内集中精力打击贪污和重振经济。

2003年,菲律宾政局继续动荡。年初马尼拉爆发了有5000多名左翼人士参加的集会示威,要求阿罗约下台。为化解民怨,阿罗约加大反腐败力度,重点推进军队改革,成立新机构负责调查政府官员的生活状况。但不到半年马尼拉又发生兵变,7月27日,296名军人占领马尼拉市中心马卡蒂金融区的一座商业大楼,并在周围安放爆炸物,指控政府和军队系统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要求阿罗约等官员辞职,提高士兵和下级军官的生活待遇。最终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兵变和平解决。政府和军方下决心进行军事改革。9月1日,阿罗约下令对国防部进行自上而下的大整顿,拟通过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军队中的腐败行为,并任命爱德华多·埃米尔塔为新国防部长。11月,武装部队重设国家首都地区军区,以保护马尼拉免受恐怖分子、阴谋政变者及其他叛乱分子的威胁,同时宣布成立由25人组成的军事改革小组,负责在5年内对军队进行改革,旨在建立更有效的人员管理机制,加强预算和采购制度控制,提高作战和培训能力,实现军队现代化等。2003年,菲律宾反恐形势严峻,“阿布沙耶夫”等恐怖组织在菲南接连制造多起爆炸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阿罗约总统下令采取打击措施,同时政府也多次与这些组织进行和谈,但进程缓慢并多次反复。总体上讲,2003年菲律宾的反恐斗争还是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年初“阿布沙耶夫”制造的客轮爆炸案逮捕了6名犯罪嫌疑人;政府军在哥打巴托省的枪战中击毙恐怖组织要犯高兹。在美国的帮助下,菲律宾组建了一支由500名精兵组成的反恐突击队,以应对“基地”组织及其在东南亚的分支机构“伊斯兰祈祷团”的恐怖威胁。

2004年5月10日,菲律宾举行总统大选,并同时选出12名参议员、212名众议员和1.7万名各地的行政官员。阿罗约宣布参加大选,并于2004年1月5日正式递交参选谋求连任的申请。舆论认为,阿罗约改变原先不参选决定的原因,是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已经奏效,经济正处于回升阶段,政府还成功地将2003年的实际预算赤字控制在低于目标值的水平上,这是1996年以来首次,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赞扬。而且,小布什政府也希望阿罗约连任,继续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因此,执政党成员要求她连任的呼声日益高涨,民间支持率也有所上升。在这次大选中,阿罗约战胜菲律宾64岁的当红电影明星小费尔南多·波尔,最终以40%的得票率顺利当选总统,任期至2010年。分析人士认为,阿罗约良好的经济学教育背景、丰富的从政经验、显著的政绩和执政党的地位优势是她获胜的决定因素。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她连任有利于国家维持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局面,增加国际社会对菲律宾发展的信心。但阿罗约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国内政局仍存在不稳定因素,经济发展中存在债务过高、投资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部门效率低下、腐败成风、社会治安混乱等问题。各界高度期望她能利用自己的执政经验,带领国家走上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二)连任总统期间(2004年5月~2010年5月)

阿罗约此次上任后,随即对内阁成员进行部分调整,提出发展经济和整顿治安的10项重点方案,包括新增600万~1000万个就业机会;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平衡财政预算;实行地方分权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国的电力和饮用水供应;缓解马尼拉的交通拥挤状况;加强选举自动化建设,对选举进行电子计票;与反政府武装进行谈判,力争达成和解,改善社会治安等。2004~2010年,菲律宾的政局主要有以下特点。

1.加速努力实现民族和解,继续加大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

2004年以来,菲律宾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紧与反政府武装组织对话,努力实现民族和解,同时继续加大反恐力度,以确保国家安全稳定。2月,政府在与“新人民军”的和谈中,表示将敦促美国把“新人民军”从恐怖组织名单中除去;3月30日,双方代表开始在奥斯陆举行为期4天的新一轮和谈,寻求实现持久和解的途径。4月,政府与“摩伊”的和谈也在吉隆坡恢复,寻求达成和平协议。但对“阿布沙耶夫”绑架团伙继续采取打击措施。截至年底,菲律宾共有100多名恐怖嫌疑人相继落网,各类反政府组织的人数和武器数量均有所下降。

2.政府面临经济危机和外交困境

2004年6月,标准普尔把菲货币的等级降为投资类的最低级别“BBB-”级,7月阿罗约总统宣布国家正面临财政危机,要求国会支持她增加收入、削减成本的8项税收法案,以帮助政府度过财政危机,在2009年实现预算平衡。自下半年起,政府继续面临严重的财政状况恶化危机,国债数额庞大且不断增加,9月国债已达5.5万亿比索(约合988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2004年大选过程和计票程序的公正性受到质疑,阿罗约的政治地位很不牢固。菲律宾政府支持美国出兵伊拉克也引起国内不满,因此2004年7月当菲律宾卡车司机克鲁斯在伊拉克被绑架后,迫于各方面压力,菲律宾政府决定从伊拉克撤出全部军队。此举在国内受到各界欢迎,避免了国内政治危机爆发,但在外交方面,菲律宾政府不得不面对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菲律宾政府的决定表示非常失望,菲美关系陷入紧张之中。美国威胁要削减对菲援助项目,减少订货和雇佣菲籍劳务人员,禁止美国人前往菲律宾旅游等,同时也反对菲律宾政府与“新人民军”和谈,并以帮助菲律宾反恐为由,直接派顾问团参与菲南部的军事演习和训练活动。

3.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

在内外交困情况下,阿罗约总统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2004年9月1日至3日,阿罗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各国政党领导人会议。访问期间,中菲两国首脑同意加强双边国防合作。两国的石油公司签署联合石油勘察协议,同意在有争议的南沙群岛海域进行石油勘测。两国还就降低农产品双边贸易壁垒、增加中国对菲投资等签署一系列协议,并签署《中菲渔业谅解备忘录》,确认通过正规渠道解决渔业纠纷等问题。2008年阿罗约借出席奥运会之机再次访华。这一时期,中菲关系取得积极进展,双方在南海问题上也保持克制,可谓两国关系的“黄金期”。但阿罗约总统也表示,菲中关系加强不会影响菲美的长期安全关系,美国仍然是菲律宾最亲密的盟国。

4.总统面临弹劾危机

2005年5月以来,菲律宾政局激烈动荡。阿罗约总统因涉嫌在大选中舞弊,其家人涉嫌参与非法赌博业,面临被逼宫的重大政治危机。民众连续数月多次举行数万人游行,要求总统下台;内阁成员集体辞职,亲密盟友纷纷倒戈。由于军方和教会尚支持阿罗约,反对派一时难以达到目标,无奈之下计划在国会弹劾阿罗约。阿罗约也紧急应对,采取宴请军方、向人民道歉、让其丈夫“流放”国外、出台整改措施、任命新财长等方式,试图化解危机,但效果甚微。这次政治危机积蓄已久,来势凶猛,反对派能多次成功发动数万民众上街,首先是阿罗约在推翻埃斯特拉达的运动和2004年大选中得罪了一大批影迷和“草根阶层”,支持埃氏的势力一直在伺机反扑。其次,阿罗约当年以反贪腐急先锋的形象上台,并制定了一系列禁止贪污的清规戒律,但她本人及家族身陷丑闻,令民众十分气愤。再次,经济仍毫无起色,也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最后,政府内阁中矛盾重重,7月10名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并敦促阿罗约下台,说明问题已十分严重。

这次阿罗约能够苦撑数月,主要是军队与教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及美国在背后的影响。这次事件发生后,三军总司令表示不支持反对派势力,教会也明确表示不要求阿罗约下台,只要求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这实际上是间接地支持了阿罗约,使她有时间整合各种力量并采取相应措施缓和危机。美国虽然对阿罗约从伊拉克撤军不满,但也不便公开支持民众上街胁迫领导人下台的“非民主行为”,同时,美国也担心菲律宾局势动荡对东南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表示反对以“宪法以外”的手段废黜阿罗约。反对派7月25日在国会拟对总统提出弹劾议案,但由于没有争取到1/3众议员的支持而失败。

5.在困难处境中阿罗约重新向美国寻求支持

2006年初,马尼拉军队政变传闻不断,并发生一些零星爆炸。政府逮捕了十几名涉嫌政变的军官,并指控包括议员、军官和警官等在内的70多人犯有反叛罪,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后在天主教会等社会各界的干预下被迫解除戒严。这些事件使阿罗约的执政地位更加脆弱,难以推进经济和社会改革。9月17日,阿罗约访问美国夏威夷州,与总部设在檀香山的美军太平洋司令部首脑就加强安全合作进行会谈,并为纪念二战时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美菲军人铜像揭幕。舆论认为阿罗约此访仅有象征性意义。2008年美国举行总统换届选举,阿罗约对美国重新抱有厚望。2009年7月30日,阿罗约访问美国,她是奥巴马上台后首位访美的东盟国家领导人,双方讨论了美菲如何在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加强合作等问题。随着大选临近,菲律宾国内局势更加动荡。2009年11月,菲律宾南部发生一起恶性仇杀事件,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马京达瑙省布卢安镇镇长曼古达达图的家人以及多名律师、记者等57人在前往选举委员会递交报名表途中,被对手安帕图安家族的武装劫杀,该事件震惊朝野,严重打击了阿罗约政府打击家族政治集团的决心,也凸显菲律宾长期存在地方豪强势力尾大不掉、地方武装肆意非为的积弊。

2010年6月,阿罗约卸任总统后当选家乡班巴加省的众议员,成为菲律宾第一位“降级”继续从政的前总统。舆论认为,阿罗约是马科斯之后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但也是菲律宾历史上因为各种丑闻而声望最差的总统。她卸任后立即遭到阿基诺三世政府的调查和指控。检方指控她与丈夫涉嫌选举舞弊,收取商人的回扣,在滥用国家彩票基金案中侵吞3.66亿比索(约合5187万元人民币),并于2011年11月将其逮捕羁押在病房内,直到2012年7月获准保释。但阿罗约拒绝认罪并上诉至最高法院,要求撤销诉讼,引发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中反对和支持阿罗约两派的激烈斗争。当年10月阿罗约再次被捕,并被软禁在马尼拉郊区的军队医院,直到2016年7月19日,在杜特尔特总统的授意下,菲律宾最高法院以11对4票的表决结果通过对阿罗约的无罪宣判,她才获得自由。

2016~2017年间,阿罗约曾出任菲律宾众议院副议长。2018年7月23日晚间菲律宾众议院举行全体会议,投票选举阿罗约为新一任众议院议长,接替现任众议院议长阿尔瓦雷斯。阿罗约以184人赞成、48人反对、12人弃权的投票结果当选。阿罗约成为菲律宾历史上首位众议院女议长。菲律宾媒体普遍认为,阿罗约是现任总统杜特尔特的政治盟友,她当选众议长后,会凭借自己的政治经验和沟通能力帮助现任政府在众议院中赢得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