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作为一种恶性水传播传染病,霍乱在19世纪英国的历程,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疾病传播史,更是一部浓缩的疾病与人、环境的相互作用史。本著作以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史、环境史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对英国霍乱防治的发展历程进行较为系统而详尽的梳理和分析,在梳理英国人对霍乱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疾病到“社会病”的体现、“环境病”的后果的转变的同时,探究霍乱防治随之经历的从沿袭传统的隔离措施到治理“社会病”,进而重视环境污染治理的发展演变,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和政策演变之间的内在张力及其得失,从而总结环境史视角下传染病防治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在具体论述中,本著作注重理论分析与个案探讨相结合、宏观概括与微观分析相对照,既照顾到英国的总体状况,又突出伦敦和泰晤士河的代表性;对于前人未能注意到或分析不够的问题,尝试从环境史的视角进行透视,借助霍乱这一历史显微镜去探析其发展演变及得失,以得出有理有据又有所创新的见解。
(二)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本著作除绪论外,还包括四章正文和结语。
第一章主要叙述霍乱出现在英国的情况及产生的初步影响。简述1831—1866年间英国四次霍乱状况之后,霍乱在英国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和社会不安,传统的隔离病人措施无法阻止霍乱蔓延,英国出现形形色色的霍乱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英国人围绕霍乱是否传染、如何传染等问题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在与霍乱不断斗争的过程中,许多英国人发现霍乱不仅是一种神秘可怕的疾病,更是“社会病”的表现和后果,是由糟糕的卫生状况引起和加剧的,主张通过改善卫生状况来应对霍乱。
第二章探究英国人对霍乱的认识从“传染病”上升到“社会病”的体现之后,霍乱防治也从单纯的医学课题上升到社会改造,并结合霍乱防治效果分析其影响和评价。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和负面影响都凸现出来,“城市病”严重,要求改善城市状况的呼声高涨;在埃德温·查德威克以不容置疑的事实揭露城市卫生状况后,英国人普遍把肮脏的城市状况与霍乱肆虐联系起来。作为医治“社会病”的药方,公共卫生运动、住房改革在改善城市卫生状况、改善住房条件等方面作用显著,但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1866年霍乱的再次降临,甚至因把下水道的污水肆意排入河流(也是主要的水源)而加剧了霍乱传播,从而说明二者并不是医治“社会病”的正确药方。
第三章主要从环境史视角梳理霍乱从“社会病”转变为“环境病”的发展脉络。药剂师约翰·斯诺于1849年发现霍乱通过饮用水传播,并用充分的调查证据予以证实,但并未被社会接受。在此期间,不管是富人使用的供水公司的管道水,还是穷人使用的河水和井水,都存在水质糟糕的状况,而其水源都来自河流。泰晤士河、里河等河流已经被严重污染,但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反而认为河流能够自我净化,这为水生疾病如霍乱、伤寒等的一再出现提供了条件。1850年代的下水道改造和河流污染治理也没有使河水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第四章论述英国接受斯诺的霍乱传播理论以及治理“环境病”的历程。1866年霍乱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霍乱与水污染的关联,英国政府的相关调查表明,下水道的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流入河流,导致河水被严重污染,成为霍乱滋生的温床。污染的河水根本不适合饮用,事实上却是供水公司和穷人的水源。人一旦饮用了这样的水,很容易感染霍乱。围绕着污染的河流是否致病、如何治理河流污染等问题,既得利益集团和改革派展开激烈的辩论。最终,英国议会出台相关法律,就下水道排放、河流污染治理、供水的水质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明确标准和要求,不但遏制了河流污染的日渐恶化,改革了供水的水质和管理,确保了居民的用水安全和质量,还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此后,英国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霍乱疫情,霍乱防治成效显著。
结语部分是对本著作的概括和升华。在归纳、总结霍乱对英国的立法、国家干预、国家医学、国际医疗合作、环保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之后,反思工业革命与环境污染、传染病频发之间的关系,进而上升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关系,为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借鉴。
本著作的核心是英国人如何随着对霍乱认识的深化而不断调整其对策,最终找到根除霍乱的有效方法,在具体研究中采用环境史研究视角和跨学科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疾病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点面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展现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历程,并力争有所创新。
19世纪霍乱防治经历了从延续传统的隔离措施到治理“社会病”再到治理“环境病”的发展演变,涉及医学发展、社会改革、环境治理等内容,拓展了英国史研究的广度;在具体论述中,对于前人研究较少或关注不够的课题,从霍乱防治的角度进行论述与评析;辩证看待霍乱防治中“防”与“治”、“得”与“失”、医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立体展现霍乱防治的多维面向。
其二,从环境史视角展现霍乱防治的曲折性与复杂性。工业革命是英国经济发展、社会面貌改观的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霍乱频发的助力器和环境污染的加速器,这就需要清醒认识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与负面效果,辩证评价重大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防治霍乱所进行的每一次社会改革,如公共卫生运动、住房改革、供水改革、河流污染治理等,无不引起各方的利益博弈,掀起是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之争。改革的初衷与效果需要从短期效果和长远考量进行衡量,需要根据特定历史背景进行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改革往往是政府重视、地方合作、社会支持、观念更新、技术进步等多方努力的结果,需要各方面的重视与配合,这也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其三,通过对霍乱防治的个案研究,探索环境史视角下疾病研究的范式,推动环境史基本理论的更新和研究内容的拓展。霍乱防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通过梳理霍乱传播途径可以发现,人污染水—污水传播霍乱—霍乱危害人的因果关系造成了霍乱的肆虐,而人治理水污染—水不滋生霍乱—霍乱消失的结果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揭示出人—疾病—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的关系,彰显环境史研究特色;从霍乱这个“小切口”探究霍乱研究从医疗史、社会史转向环境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挖掘出环境史视角下疾病研究的范式,把传统史学的“人—人”研究拓展为“人—疾病—人”研究,并追溯至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这个环境史研究的出发点,进而尝试构建环境史领域疾病研究框架,推动环境史基本理论的更新和研究内容的拓展。
(三)创新点
其一,环境史研究视角。从霍乱防治入手探究疾病—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阐释社会中的人如何污染环境、污染的环境又如何通过疾病这个载体反作用于人这两大因果关系,并在工业革命这个时代背景下分析经济发展、疾病频发、环境恶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将霍乱研究纳入环境史研究范畴,推动环境史相关研究的理论范式更新。
其二,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把握基本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博采医学、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之长,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既梳理英国霍乱防治史的脉络,又突出相应社会改革和环境治理的横向对比和内在张力,多角度探究霍乱防治与社会改革、环境改造之间的关联,立体展现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轨迹。
其三,丰富多样的新史料。除政府调查报告、史学论著等传统史料外,本著作还充分挖掘新材料,资料来源广泛,将小说、诗歌、漫画等以往被忽视的资料置于环境史视角下解读分析,拓展史料范围,增强文本的生动性。可靠又多样的史料增强了相关论述和主要观点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