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节讲述合作社的概念、原则、特征、作用,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要件、历史沿革、治理结构等相关事宜。
一、合作制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一)合作制的概念及原则
“合作”的原意是指成员间的共同行动和协作行动。合作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互助性,是组织成员为了共同目的,互帮互助、联合协作的一种经济行为。按照2002年第9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合作社促进建议书》的界定,合作社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共同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事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需求与目标的自治联合体”。该建议书完全接受了国际合作社联盟1995年通过的《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所阐明的合作社界定标准,因而也确立了合作社界定的世界性标准。中国是国际合作社联盟的成员,完全认可这一标准。在此基础上,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从而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合作社法律体系,基本澄清了集体制和合作制的区别。
合作社,是一种合作制组织(简称合作制),系指劳动者在互助基础上,自筹资金、共同经营、共同劳动并分享收益的自治经济组织。其成员入社、退社自由,对合作社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合作社[18]是企业的一种类型,享有法人资格。我国目前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合作制组织,其具体类型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种。
建立合作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自愿及开放原则、民主和平等原则、互助合作与服务原则、自治和独立原则、资源共享及效益原则、共同发展与进步原则。
(二)合作制的特征与作用
1.合作制的特征
合作制抑或合作社具有以下特征:系现代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和现代企业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具有法人地位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也是群众性的社团组织(自治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系与公司制企业的资合性组织或资合加人合性组织,以及与合伙企业的人合性组织相区别的又一种经济组织类型,即劳合兼资合制性组织;其成员可以自愿加入和自愿退出,不同于公司制企业中出资人须遵循资本维持原则和合伙制企业中合伙人须遵循连带责任原则的情形;其权属关系清晰,组织利益同个人利害直接相关;实行以人数表决为主,资本表决为辅的表决决策机制。
2.合作社的作用
(1)可使弱者形成合力,产生规模效益。自由经济条件下所适用的法则是“扶强不扶弱”,单个社员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与实力较强的客户、同行等相比,常常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缺乏话语权。如果大家联合起来,将会实力大增,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
(2)形成结构性优势,建立内部合理分工机制。例如,将具有各种生产技能和经营特长的人员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经济组织,就会产生单个主体所不具备的结构性优势,发挥各自所长,实现合理分工,强化抗风险能力。
(3)能够培育和提升社员的平等与民主意识,从而为社会的整体进步创造条件。合作制下,社员之间的地位平等,大家可充分表达各自的意愿。对于合作社的重大事务,设立民主决策的自治机制;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建立分工协作和监督制约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了合作制项下的平等与民主,为我国社会的整体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4)可创造区域性就业机会,有利于社区的繁荣与稳定。合作社自治组织的建立,将使许多处于不稳定状态的自谋职业者步入较为固定的、可持续的创业或就业之列;随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将会吸纳更多的人员来就业或创业。同时,也会享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待遇。因此,合作社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协同作用和社会效益,造福一方。
(5)培养和吸引后备力量,可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管理规范、氛围融洽、制度健全的合作社,能够锻炼和提升其成员及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归宿感、使命感,也会吸引外部各色人才加入,进而为合作社的长远与稳定运行奠定良好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具有一定实力的合作社,还为本社及社会培训、输送各种专业人才。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设立要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简介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社),是典型的劳合兼资合制企业,系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该项规定,排除了集体所有制在合作制中的阴影,确立了合作制的共有而非公有的产权属性,也明确了专业合作社是合作制项下的经济组织。但该法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合作制情况。1950年7月,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后因种种原因未成为法律。因缺乏法律依据,加之当时受“左”倾思潮的支配,合作制(合作化运动)误入了集体化的歧途,最终导致合作制失败,并致使农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组织也因此发生变异,严重背离合作制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从而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二)专业合作社的设立要件
1.成员的主体范围。合作社成员(出资人)包括农民[19]和其他公民,以及与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相关的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包括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此外,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等规范,境外投资者不得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从事经营活动。
2.成员的数量及相关要求。成员(出资人)的人数应≥5。当成员人数>150人时,可设立成员代表大会。专业合作社中的农民成员须≥80%。其中,成员总数≤20的,单位成员为一个;成员总数>20的,单位成员不得>成员总数的5%[20]。
3.成员的出资方式,同《公司法》所规制的股东出资方式一致。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现代企业的比较,见表2-3。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现代企业的比较表(表2-3)
续表
(三)专业合作社的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为其成员提供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服务,业务范围包括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等服务。
三、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
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为其权力机构,由全体成员组成;成员各享有一票基本表决权,同时出资额或业务量较大的成员,可享有附加表决权。但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大于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合作社章程规制附加表决权的行使范围。合作社由成员大会产生理事会成员、监事或监事会成员。理事会成员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产生理事长,理事长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由监事会成员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产生执行监事。合作社理事长或理事会可根据成员大会决定聘用经理及财务人员。经理可依照章程或理事会决定,聘任其他人员。合作社理事长或理事可以兼任经理。但监事不得兼任理事长、经理和财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