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股份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
本节分别简述股份合作制企业、联营企业的概念、类型以及该两类企业法律制度的适用等事宜。
一、股份合作企业
我国还有一种与“合作制”有关的企业,即“股份合作企业”或称“股份合作制企业”。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于1997年6月颁布的《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股份合作制是采取了股份制一些做法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有机结合。”“股份合作制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现阶段劳动者创造就业、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股份合作制是在改革中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重大成果。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企业,也不是合伙企业,与一般的合作制企业也不同,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应在总股本中占大多数。企业应当设置职工个人股,还可根据情况设置职工集体股、国家股、法人股。”另外,国家统计局、工商总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指出:“股份合作企业是指以合作制为基础,由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入股,吸收一定比例的社会资产投资组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
由此可见,股份合作企业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合作制或合作社,也非公司制企业或合伙企业,而是仍旧带有传统体制色彩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产权多元化企业,也是我国特殊历史阶段的政策产物。目前,这类型企业已无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不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制优势。为此,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并未将该“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予以单列或确认,同时,由于存在法律级次低、规范性差、产权关系模糊、治理结构难以健全、不具有现代企业架构等缺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1月颁布“发改委令〔2016〕第31号”文,已将《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体改生〔1997〕96号)等文件予以废止,实为明智之举。
二、联营企业
(一)联营企业的概念
联营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企业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有关企业单行法律尚未制定的情形下,为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促进投资主体的横向经济合作所规制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其投资主体范围包括企业法人之间的合作,企业法人与事业法人之间的合作,该两类法人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等。联营企业是同传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并存的一类传统企业模式,具有混合所有制和产权多元化的特点,是较为超前的一种组织形式,也系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一种雏形。但国家未对该类企业作专门立法。理论上来讲,外商投资企业中投资主体之间的合作,也系广义上的联营(合作)模式,符合联营的基本特征。但因投资主体中含有外商这一特殊主体,故而法律对该联营合作模式进行专项立法,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该项制度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
(二)联营企业的类型
联营法律模式项下,联营企业具体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实体型联营、合伙型联营和合同型联营。以下予以分述。
1.实体型联营
实体型联营,又称为法人型联营,系指各投资主体(联营者)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并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投资合作方式。因此,实体型联营的结果是组建了新的法人联营企业。实体型联营企业设立的主要法律依据为《民法通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以下简称《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等法律规范。实体型联营的主要特征:出资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享有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系横向联合的最紧密、最稳定模式;设立程序较为严格。
2.合伙型联营
合伙型联营,是指各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但不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投资合作方式。因此,合伙型联营的结果是组建了新的非法人联营企业。合伙型联营的主要特征:出资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不享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各出资人按照各自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倘若依照法律规定或协议约定由各出资人负连带责任的,各出资人须承担连带责任)[21];系半紧密型的横向联合;设立程序较为简洁。
3.合同型联营
合同型联营,又称为契约型联营,系指联营各方按照合同的约定相互协作,各自独立经营的一种松散型的共同经营体。因此,合同型联营的结果是各自独立经营,并不组建新的企业。其主要特征是,联营各方未共同组建经济实体;各方按照合同约定,各自独立经营;各方分别对自己的经营行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系松散型的横向联合。
(三)会计规范下的联营企业
现行会计规范中涉及“联营企业”等相关概念,并且与投资主体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对被投资企业经营决策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表决权)相关联。若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则被投资企业被称为投资主体的联营企业;相应地,若投资主体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则被投资企业被称为投资主体的子公司。其中,重大影响是指投资主体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与其他各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在确定能否对被投资企业施加重大影响时,还需考虑投资主体和其他方持有的被投资企业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等潜在表决权因素[22]。控制指投资主体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这里的相关活动,指对被投资主体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和购买、金融资产的管理、资产的购买和处置等。
从上述会计规范中关于联营企业、子公司等相关概述可知,这些专业术语下的企业概念及内涵,是以股权性投资为前提的,着重阐述投资主体对被投资单位经营活动等的影响程度,目的是明确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会计核算事宜。而传统法律制度中的联营企业概念,主要是指各投资主体(联营者)之间的合作方式、合作程度及应承担责任的形式等。因此,会计规范体系下的联营企业等与传统法律规范体系下的联营企业存在很大的区别。
(四)联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所规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等私营企业,同《民法通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规范中所规制的联营企业(含法人型联营、合伙型联营),相似之处在于,两类企业均为多个出资主体共同出资所形成的多元化企业。两类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出资主体身份或资格的不同。私营企业的出资主体为自然人,并且系符合规定条件的自然人[23];而联营企业的出资主体,系以法人企业、事业单位作为主要出资人,可吸收个体工商户等主体参与出资。
(五)联营企业及私营企业法律制度的适用
联营企业法律制度始于《民法通则》,同私营企业法律制度类似,均系我国企业法律制度历史演变中的一种过渡性制度措施。对联营企业法律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可操作性法律规范,是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后续配套规范《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行细则》。联营法人企业及私营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制度类型,事实上均已为自1994年7月起施行的《公司法》及《公司法登记管理条例》等现代企业法律制度所取代;私营企业中的“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已为自1997年8月起施行的《合伙企业法》吸收或覆盖;联营企业中的合伙型企业法律制度,已为修订后并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合伙企业法》所取代。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法人型联营企业、私营型法人企业,对应现时的公司制企业;传统意义上的合伙型联营企业及私营合伙企业,对应现时的有限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企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