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社会认同模式(北大2012年研)
答:社会认同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模式(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el)指出,社会群体(socialgroup)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同模式以某些显著的方式改变我们对群体的看法。第一,群体成员重要的一种分类是根据认知的反应(“我是谁?”)而不是情感的反应(“我是否喜欢这些人?”)。第二,这种人对社会类别的自我定位不是一种微弱的联系,而是他们自己心中认为重要的一种群体成员的感觉。第三,这种对社会类别的认同过程可能产生重要后果。
2群体规范(华中师大2017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可以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群体规范对群体传播的作用在于:①排除偏离性的意见,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②影响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当外界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时,群体规范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当外界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时,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行为,出现逆反效果。
3群体压力(武汉理工2007年研;北师2003年研)
答: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产生群体压力的原因主要是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多数意见的支配地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绝对的,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群体压力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4流言(北邮2015年研;电子科大2014年研;辽宁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流言是指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在网络时代,流言出现了新变化:①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的特点,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②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迅速传播;③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使流言有了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5奥尔波特公式(电子科大2011年研)
答:奥尔波特公式是指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即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这个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等)不足、状况的暧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6集合行为(华中师大2014年研;北工商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电子科大2011年研;兰州大学2007年研)
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有: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7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答:群体暗示是指一种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暗示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即人在失去理智判断、分析能力的状况下,对周围信息一味地盲信和盲从的现象。
群体感染是指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8群体模仿
答:群体模仿是解释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的一种理论。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律》中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又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群体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在人们面临突然或灾难性事件时,用常规方法很难应付局面,反应一般基于本能进行,而最简单省力的反应莫过于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于是便出现了相互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但是,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是最不安全的。
9群体传播(复旦大学2014年研;重庆大学2013年研)
答: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①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②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③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④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传播的切入点。
10公共传播(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公共传播是指政府、企业及其他各类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与公众进行信息传输和意见交流的过程。公共传播是信息在当代社会的一种传递方式,包括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和舆论传播(口头议论、道德评议等),也包括多媒体视频音频和网络媒体等最新传播形式。公共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①人际层面的公共传播,如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或工作人员、专家与公众进行的面对面交流;②群体层面的公共传播,如在学校、商场、某个社区或组织内召开的小范围的座谈会;③组织层面的公共传播,如在某个单位、公司或组织内传递信息;④大众层面的公共传播,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大众传媒传递信息。在公共传播中,新闻或信息发布机制和新闻发言人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1组织传播(浙大2017年研;西北大学2016年研;北邮2015年研;上海理工2014年研;广西大学2014年研;西南政法2013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华科2011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厦门大学2009年研)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