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意蕴解析
3.1 跨学科研究诠释
3.1.1 学科、跨学科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阐述跨学科研究的内涵前,有必要对学科、跨学科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分析,以便更加清晰、准确地界定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1.学科的界说
学科是人们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活动中对知识领域所进行的一种相对合理的划分。从各家的解释来看,学科概念可以区分为知识形态的学科、组织形态的学科和双重形态的学科(金薇吟,2005)。
● 知识形态的学科
(1)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是学校教学的科目;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85)。
(2)“学科是针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科学研究,以实现知识的新旧更替。学科本质特征的标准主要有材料域(即研究对象)、题材(材料域中的若干子集)、理论一体化水平、方法和分析工具等。”
(3)一门学科是“可观察或已形式化的客体、‘现象—客体’相互作用的具体化、按照一组原理表达或阐述的定律”这三种成分的集合。
(4)在认识活动和知识活动中,人类针对认识对象划分出来的知识的各个集合即为学科(孙中才,1999)。
(5)学科是指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包括原结构和次级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孙绵涛,2004)。
● 组织形态的学科
(1)“学科是一个历史的、能动的体系,是一系列的发展、行动、组织。”
(2)学科主要由四类资源组成:学者、学术信息、学术物质技术基础和学科文化(王英,1999;邹晓东,黄争舸,陈劲,2004)。
(3)学科是学者共同体或专业组织,其中,学者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使用独特的语言系统在特定研究规范范围内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王艳玉,2002)。
● 双重形态的学科
(1)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化学家与化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克拉克,1981)。
(2)学科是“任何一种较为自洽和独立的人类经验范围,专家们拥有自己的社区,以及与众不同的种种元素,诸如共同分享的目标、概念、事实、默认的技巧和方法论等”(Nissani,1995)。
(3)学科应该具有的标准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一群人专门从事研究、传播或教育活动;有代表性的论著问世;有相对独立的范畴、原理或定律;有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等等。”(刘仲林,1998)
(4)“学科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学术组织,是大学各种功能的承担者。它既是指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学科,又指以具体的院系建制为依托的学科。它既是一个按知识门类划分的学术体系,又是一个组织实体,有自己的机构建制、力量配置、运行机制等。”(冯向东,2002)
(5)对一门具体学科而言,它不仅要将知识组织起来,还要将学者和大学组织起来;既要不断自我强大还要维持相对稳定;要有自己的规范和比邻近领域更强的自我意识(Wæver,2007)。
(6)学科是以不同类型的知识为核心,将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聚集起来开展工作的组织(王沛民,孔寒冰,2005)。
(7)学科是知识体的形成、应用与制度化(孔寒冰,2008)。
本书认为,学科具有知识形态和组织形态等双重形态的特征。简言之,知识形态的学科是指划分的“形而上”的知识门类;组织形态的学科是指专门化的学术组织,这种“形而下”的实体化建制是围绕“形而上”的知识形态学科而建立的。
2.跨学科的界定
由于知识划界,出现了学科的边界,也由此产生了一些从事门类知识操作的专门化学术组织。学科的边界是在知识这个大系统中将不同的知识体予以区分的标记,然而,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学科子系统由其核心知识区域及边缘知识区域构成,出现在靠近核心知识区域地方的是那些能够清晰划界的知识,而愈是远离核心区域的部分愈是模糊,而且往往还是变化的。正是由于学科界限的这种模糊性和流动性,增加了“跨学科”发生的可能性(王沛民,孔寒冰,2005),跨学科组织也由此产生。
跨学科是知识生产的前沿。20世纪20年代,最早在美国出现了跨学科一词,最初是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在一次会议速记的记录文字中对其进行运用,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R.S. Woodvos在后来率先公开使用了跨学科一词。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科在继续分化的同时,也正向着高度综合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跨学科已成为当代科学进步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刘仲林,1990)。
本书将国外对于跨学科界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 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跨学科界说

来源:王沛民,孔寒冰.面向高新科技的大学学科改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在原作基础上经作者整理.
①② 转引自Struppa, D.C.The Nature of Interdisciplinarity[J].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General and Liberal Studies,2002,30(1):97-105.
③ 转引自Aram, J.D.Concepts of Interdisciplinarity:Configurations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J].Human Relations,2004,57(4):57-61.
跨学科是对知识爆炸伴随的现代社会复杂性和差异性的增长的一种反应。国内最早将“interdisciplinary”翻译为“跨学科”的学者是刘仲林。金吾伦(1997)指出,跨学科是指对典型学科之间的问题的研究,这一界定在目前获得了国外学者的公认。邹晓东和舟杭(2004)认为,“跨学科”顾名思义,是横跨几门学科的学科。
从对跨学科概念的国内外考察中可以了解到,理解跨学科的关键是整合(van den Besselaar & Heimeriks,2001;邹晓东,舟杭,2004;王沛民,孔寒冰,2005)。简言之,整合是旨在发挥系统效能而加深系统各部分联系的一种方式,是跨学科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认为,跨学科即整合的学问。
综合国内外对跨学科及其相关概念的诠释,可以将跨学科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跨学科是指从多学科到横断学科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发生较深入整合的学科阶段的诠释,是研究和教学合作的多种形式中的一种;广义的跨学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根据组织和学科合作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多学科、复杂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等(Klein,1996; Struppa,2002;陈婵,2005)。无论从哪种角度诠释跨学科,所有对于跨学科界定的共同点都是基于学科间的合作和整合程度。在本书中,笔者采用跨学科的广义概念,即认为跨学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
3.跨学科相关概念的诠释
对跨学科进行诠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其涉及多个相关的概念,如多学科、复杂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等(Klein,1990)。

图3.1 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区别
来源:CFIR.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2004.
● 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
多学科是指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面对共同的难题而相聚在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多学科与跨学科的区别如图3.1所示(CFIR, 2004)。OECD(1972)认为,多学科是指不同学科的并置,学科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多学科更多地指向教育,学科之间保持独立性,学科之间的联系并非在有意识中产生(Kockelmans,1975)。由此可见,多学科是将两种或更多学科并置但相互之间并不整合。其中每个学科皆会生成自己的特定成果,由第三方研究者完成整合的工作。多学科是低层次的,利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Palmer,2001)。Klein(1996)认为,多学科是指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与学者同时在一起工作,但是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可能的联系,仅仅是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学科观点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但是,各种学科的理论观点与发现最终均没有被整合(van den Besselaar & Heimeriks,2001)。
● 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
Klein(1996)认为,复杂学科是指各种学科在同一级上工作,但是用一种分组方式以增强彼此的联系,目标单一,通常来自一个学科的严格控制。
● 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
交叉学科是指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到一起,以解决研究、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某一社会问题,学科性质上不一定比较接近(Kockelmans,1975)。在同样的等级上,一个学科的概念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亦为交叉学科(Klein, 1996)。刘仲林(1994)认为,包括众多交叉性学科在内的学科群,通常称为“交叉学科”。炎冰和宋子良(1996)指出,交叉学科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学科基础上,科学主体凭借对象整合、概念移植、理论渗透和类比推理等方法,对对象世界及其变化进行探测、体认和再现后形成的超越单一学科性的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钱学森(1985)认为:“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交叉地带生长出的一系列新生学科。”
● 横断学科(Trans-disciplinary)
Klein(1990,1996)认为,横断学科是指基于一般普通的概念以及出现的认识论模式,所有涉及的学科之间的协作。横断学科具有变换的跨学科理论视角,是寻找事物(学科)本质或本源的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超越原有学科的边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认识事物,是推动原始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刘仲林,2003)。
如何精确定义这几个术语的内涵及其之间的细微差异,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意见,所以这几个术语经常存在相互混用的情况。2003年,在德国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尝试对这几个术语进行规范使用,但是效果却并不乐观。直至现在,这几个术语被混用的情况仍然十分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些文献对“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概念时有混淆,有时将“交叉学科”等同于“跨学科”。本书认为,inter-disciplinary翻译为“跨学科”是比较恰当的。对于学科建设而言,跨学科表达了宏观层面上具有概括性的实践,它包括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两个方面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科交叉、学科渗透、学科融合、学科整合、学科汇聚等概念反映的则是跨学科过程中相对比较具体的实现途径和操作技术。国内相关文献使用“学科交叉”一词比较频繁,而“学科交叉”是“学科际”或“跨学科”研究活动,其结果导致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交叉学科,即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研究经过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与日俱增的独立学科群或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门类,是所有交叉学科的总称,是各门交叉学科的集合,它并非一门学科,而是一个与日俱增的庞大学科群。本书认为,“交叉学科”不能用来表示与“跨学科”具有同等含义的实践活动,而“学科交叉”在很多文献中却比较具体地表达了“跨学科”的含义。
3.1.2 跨学科研究阐释
与界定“跨学科”的分析思路类似,专家与学者主要是从比较的视角对“跨学科研究”进行界定的。
Klein(2003)认为,多学科研究是将学科与专业并置,主要是扩大了研究的领域,增加了研究中的知识、信息与方法,学科专业之间仍各自独行,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方式而非整合的方式,其中学科地位与身份不受影响。跨学科研究则综合了各相关学科的数据、方法、工具、概念以及理论,以对某一复杂问题产生一种整体观点或者共同理解。横断学科研究是一种通过全景式的分析来超越狭隘学科视界的综合性框架,它以广泛的组织、跨越学科边界与社会研究部门的合作关系来获取方法,指向复杂科学世界观中所蕴含的新的统一性结构,对可获取的知识进行综合重构与重新文本化(recontextualization)。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简称NIH)认为,跨学科研究是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不相干的学科的分析力量,以解决既定的问题。通过一些看似不相干的学科的参与,在术语、途径、方法上存在的传统差异可能会消失。随着合作的潜在障碍的消失,思想与观念才有可能达成一致,才有可能产生最新的、无法预料的深刻见解,才有可能产生更优质的新的交叉学科(Zerhouni,2003)。
2004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国家工程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简称NAE)和医学院(Institute of Medicine,简称IOM)组成的促进跨学科研究委员会(CFIR)在凯克基金会(Keck Foundation)的资助下,对美国科学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促进跨学科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的报告,报告对跨学科研究进行了如下界定: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简称IDR)是指团队或者个体的一种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整合了来自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或者专门知识体系中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或理论,以提高基本的认识或者解决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该报告认为,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仅仅只是跨越两门学科去拼凑出新的“产品”,而是对不同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进行集成和综合;而多学科研究虽然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且研究者共享仪器设备和研究方法,但是各门学科的研究者仍然只是对一个共同问题的不同方面单独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一问题(Friedman & Friedman,1985),而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CFIR,2004; Porter & Rossini,1986;Klein,1990)。
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简称AAU)于2005年10月发表了《跨学科性工作小组的报告》(Report of the Interdisciplinarity Task Force),虽然没有对“跨学科”做出界定,但是作为研究指南,研究组一致认为,中心(centers)是跨学科的重要组织形式,“跨学科研究”应该包含以下一个或多个要素:
(1)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活动,以实现那些不可能通过这些学科各自单独去实现的研究目标;
(2)中心的功能是在学科边缘上促进形成一个综合学科(integrated discipline),诸如生物物理学、政治哲学;
(3)中心致力于大型研究,中心的学者可继续开展自己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但是他们在和来自其他学科同事对于问题的共同研究与探讨中受益;
(4)中心有特定的一个或一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门类科学。
Aboelela, Larson, Bakken, et al.(2007)在对诸多文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跨学科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科的整合度来划分的,即整合度最低的跨学科研究、整合度中等的跨学科研究和整合度最高的跨学科研究。整合的不同程度定性地代表了合作的不同形式,另外,一个相似但却不同的问题是,整合的程度也代表了跨学科成员之间的交流度,成员可能仍然会忠于他们各自的学科语言而学习彼此的术语,或者运用共同的语言。在中等整合度的跨学科研究模式中,成员虽然是就共同的研究问题彼此相互作用,但是他们依然运用各自的学科方法、概念框架与语言。横断学科研究是整合度最高的一种研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成员不仅就共同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经常分享方法,建立共同的概念框架,学习彼此的学科语言或创造出一种新的共同的语言。从多学科到跨学科再到横断学科,这是一个综合的连续体。因此,若试图界定跨学科研究而不考虑其前导和后导是毫无意义的。表3.2对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横断学科研究的特征进行了诠释。
表3.2 多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横断学科研究的特征

来源:Aboelela, S.W., Larson, E., Bakken, S.et al.Defi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Conclusions from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07,42(1):329-346.
赵树智、张薇(1993)认为,“跨学科研究则是指通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而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就是说,这种科学研究不是只局限于某门学科领域,而是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
金吾伦(1997)认为,发生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自内部有关学科的交叉领域,而且也大量发生于这两大门类之间的边缘地带的研究活动称为跨学科研究。
以上关于跨学科研究的定义表述方法各不相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但基本内涵却是相同的,即均是指跨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鉴于以上所述,本书主要沿用上述关于“跨学科”及“跨学科研究”的有关概念,对跨学科研究进行界定。由于本书是以大学为背景,因此,本书中跨学科研究主要是指以传统的学科分化研究为基础,大学中的个体或团队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思想、概念、方法、程序、术语、数据等,研究超出单一学科界限的复杂问题,从而诞生创新性成果的科学研究过程。根据对跨学科研究的有关概念材料的分析,结合跨学科的概念,可知多学科研究、复杂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和横断学科研究等是学科之间基本因素不同程度的“整合化”,它们分属于跨学科研究的不同阶段,均具有跨学科性。基于此,本书中的跨学科研究涵括了大学中存在的多学科研究、复杂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与横断学科研究等,与上述跨学科的概念类似,本书中的跨学科研究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传统大学与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存在一个显著的区别。传统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主要是以学者个人为主,当代大学中虽然也存在这种传统的跨学科研究模式,但是,更多的研究直接指向了组织行动层面,逐渐从传统模式转向以开展团队跨学科研究的现代模式为主。所以,两者相去甚远。鉴于此,本书主要关注对组织层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