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诊思维与重症早期识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剧烈啼哭

剧烈啼哭是婴幼儿对来自体内外的不良刺激引起不适的一种本能反应。2岁以下儿童由于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而以啼哭的方式来表达要求和痛苦,如因饥饿、困乏、需排尿或排粪便等内在生理刺激,或外界冷、热、湿、痒、疼痛、疾病或精神上的刺激都可引起哭闹。哭闹常为家长就医的唯一主诉。临床上因啼哭来就诊的婴幼儿,特别是时间长或阵发性剧烈啼哭的患儿,一定要仔细检查,找出病因,及时处理。

一、发生机制

1.正常肺部在呼气末时,尚余留着相当(约80%~90%)的空气在肺泡内,即使短暂的停止吸气,肺内循环的血液仍可将此存留肺内的氧气带入血液中,不会导致发绀,故肤色不会改变。

2.啼哭是一种拖长的呼气而无吸气,在剧烈啼哭时,肺内的空气被用力地排出体外,余留在肺内的氧气存留量有限,虽然会掺杂着间断的吸气动作,但相对于呼气明显少了,导致血液中含氧量降低。

3.啼哭时胸壁及腹部肌肉用力挤压肺脏,肺内压力升高,肺血管压力升高,肺内血流减少,血液获氧能力减少。外加部分缺氧血流未经肺泡带氧直接回心,掺入全身动脉血流中(右向左分流),会使躯干四肢的血液含氧量锐减。

二、病因

(一)生理性啼哭

生理性啼哭是为达到某种要求的啼哭。患儿哭声有力,除哭闹外无其他异常表现。多属生理现象。

1.饥饿性啼哭

在餐前发生,抱起婴儿时头转向母体一侧,做吸吮动作,喂奶后啼哭可安抚。如喂奶时啼哭,牛奶喂养者应注意奶头大小可能不合适致吸吮困难,母乳喂养时注意是否由于母乳分泌过多或不足导致不能及时下咽或下咽过少等。

2.环境刺激不适

如尿布上大小便过多、衣物过多、衣物过少、粗糙或不洁性刺激,常有接触皮肤表面皮疹、红痒等。过强的声、光刺激、口渴、睡眠不足、体位不当、饮食改变、食物过冷过热、喂养不当致咽气过多、陌生人接触、大小便前及不良习惯(喜抱)等。在去除外界刺激后啼哭缓解。

3.要挟性啼哭

常发生在2岁以上幼儿,哭声洪亮或时高时低,常因要求未被满足而哭吵,可伴有自暴行为,不予理睬可自行停止。

4.生理性夜啼

多见于4个月以内婴儿,6个月后可自行缓解,表现为昼眠夜哭,特别是在一些住院患儿,白天输液时睡眠较多,夜晚则兴奋、喜抱。应排除病理性不适所致夜啼,包括与活动性佝偻病相鉴别。婴幼儿睡眠环境改变、被服过重、过冷过热、睡眠时被惊醒等也可引起夜啼。

(二)病理性啼哭

引起身体不适或疼痛的各种刺激、伤害、疾病所引起的哭闹,以腹痛、耳痛、头痛、口腔痛最为常见。病理性啼哭发生前期常有烦躁不安的表现,啼哭常较剧烈且持续,处理不及时往往会带来严重后果,其常见原因见表2-1。

表2-1 病理性啼哭的常见原因

(三)婴幼儿剧烈啼哭的几种常见疾病

1.肠套叠

是婴幼儿病理性啼哭最常见的疾病。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剧烈啼哭,多伴有面色苍白、屈腿,每次发作数分钟,发作后可入睡或玩耍如常。以后反复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间歇期越短。病程中常伴有呕吐、血便、腹部可扪及腊肠样包块。肛查、腹部B超、空气灌肠有助于诊断。

2.婴幼儿阵发性腹痛

多见于4个月内小婴儿,起病常在出生后1~2周,多在喂奶或傍晚发生。表现为阵发性啼哭、烦躁不安,严重者可产生阵发而规律的剧哭,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而转为安静入睡。排气或排便后可缓解,原因可能为更换饮食或与进食糖类过多致肠积气有关。肠痉挛是其常见原因,需与肠套叠鉴别。

3.嵌顿疝

具有肠梗阻的表现特点。检查腹股沟是否有疝囊突出可明确。

4.肠道感染

各种肠炎、阑尾炎、胰腺炎、腹腔淋巴结肿大引起的腹痛,均可引起啼哭。多伴有腹泻、发热、呕吐等。大便常规、病原学检查、腹部彩超检查可鉴别。

5.寄生虫感染

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常发生在农村儿童,特别是学爬后的婴幼儿。

6.新生儿破伤风

啼哭具有特征性,且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患儿因咀嚼肌痉挛致不能吸乳而啼哭,但哭不成声,喂奶患儿想吃又不能吃而继续啼哭的症状。其主诉往往是长时间啼哭,拒乳。患儿拒抱或转换体位时哭吵加剧,并伴有发热、牙关紧闭、苦笑面容。

7.低钙血症

注意询问有无户外活动、鱼肝油添加史、有无缺钙表现。低血钙及钙剂治疗有效可鉴别。

8.意外

骨折、烫伤等。

9.重症

呼吸道阻塞、缺氧、颅高压、心力衰竭等。

三、诊断思路

原则为在排除生理性啼哭各种因素基础上,积极查找病因。注意发病情况,如发病年龄、起病缓急、发生哭闹的时间和环境等,注意哭声的高低、强弱、发作特点(持续或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阵发),了解哭闹前、中和停后的表现及伴随症状。

患儿在进食4小时或午夜啼哭要考虑饥饿。在进食时啼哭或一会儿吸吮一会儿哭吵要考虑鼻塞、口腔炎等影响吸吮所致。因先天性心脏病、肺部感染或严重贫血、先天性喉气管重度软化等无力吸吮而啼哭。排便时啼哭要注意肠炎、肛裂、尿道口炎、尿道畸形等。脑性啼哭或脑性尖叫(高调尖叫声或哭声发直的啼哭)多为脑部疾病所致,如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脑膜炎等。哭声嘶哑需考虑喉炎、喉头水肿或白喉等。哭声嘶哑而低调者,还见于声带损伤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猫叫样哭声提示染色体异常;哭声细小提示疾病严重衰弱无力或先天性肌肉弛缓综合征。

临床病史询问需注意一些伴随症状。出现呕吐、腹泻、发热、面色苍白、呕吐等,应考虑腹部疾病;出现流涎、进食过热食物剧烈啼哭、发热、咳嗽,应考虑口腔溃疡、化脓性扁桃体炎、咽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体格检查要注意面色、神态,体表及口腔、耳、鼻和咽喉部等有无炎症、损伤和异物;囟门有无隆起;心肺有无异常。更应仔细检查腹部体征,既要耐心又要细心地等待患儿安静时抓紧检查。若因患儿哭闹一时检查不够满意,必须待患儿安静后再次检查。尤其要注意有无腹部包块、嵌顿疝、明显压痛点,必要时作直肠指检。此外,还应认真检查神经系统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包括血、尿、粪便常规检查;胸部、腹部X线透视、肠道造影检查等。必要时可进行头颅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