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中共遂宁市委党校 彭雄彭雄,中共遂宁市委党校,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内涵极为深刻、意蕴十分深远。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其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尤其如此。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剖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我们把握实质、推动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变化充分体现了认识的曲折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指出,认识来自实践;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正确——错误——正确”的曲折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正确认识阶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从1953年到1956年底,随着土地改革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二阶段是错误判断阶段。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由此,我国的发展重心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阶级斗争愈演愈烈,发生了震古烁今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第三阶段是回归正确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重新认识。1981年到2017年这36年期间,我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首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这是社会“量变”的肇始。在改革开放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存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生产严重匮乏、精神产品极为单一的显著特征,长时期处于社会生产量变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生产能力的提升,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嬗变。在这个进程中,从量变到质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出现巨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会生产极其落后,长时期存在生产的“供给侧”满足不了人民群众“需求侧”问题。改革开放近40年来,随着大型、中型、小型企业等各类企业的蓬勃发展,在科学技术广泛运用的推动下,我国生产力体系完整健全,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甚至在部分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供给侧”对于“需求侧”形成结构性盈余,生产力落后已经不符合客观实际。二是不平衡开始加剧。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一大二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收入分配不平衡、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凸显为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沿海城市、特大城市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集聚,农村成为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净流出地,城市“欧洲化”、农村“非洲化”趋势得不到遏制。三是人民需求内涵发生改变。改革开放初期,“三转一响”成为人民群众最强烈最现实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需要发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改变,“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变得日益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人民群众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还有制度需要和精神需要,不只有温饱需要,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社会生产、人民需求、社会状态均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情形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有发展变化的一面,也有稳定持久的一面。虽然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两个没有变”的科学判断,是立足于我国国际国内两个坐标得出的。从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坐标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国家创新能力还较弱,实体经济竞争力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金融风险防控压力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几千万人还处于贫困状态。我国所处的历史坐标明确告诉我们,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我国在世界所处的坐标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8000美元,排在世界第69位,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甚大;我国国民收入在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中,仅仅排在第96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与高收入国家水平有很大距离,仍然没有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威胁;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左右,连一半的平均线都尚未达到。我国所处的世界坐标清楚告诉我们,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貌,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工作中切实贯彻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让“变”变得更好,让“不变”发生改变。

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实践的与时俱进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人类认识永无止境,人类实践永无止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实践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实践中,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在实践中,我们要与时俱进,要紧紧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着力进行解决。一是要聚焦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公平正义。要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贫困县如期摘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倾斜,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要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切实缩小收入差距。二是要聚焦发展不充分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迈进新时代,发展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发展,用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推动“三去一降一补”,坚决把经济工作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转换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蛋糕”做得更大,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三是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提出:“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根本目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着力于促进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