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新方案,提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过去,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比前后两种提法,不难看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含义:
第一,矛盾的主体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两种表述看似相同,其实有着不小的差别。前者明确提出物质和文化两种需求,而后者则更显包容、综合与亲民。要享受“美好生活”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也需要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更需要政治清明、健全法制、巩固国防、保障安全。可以说,相较于笼统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来说,“美好生活”的表述在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亲和力,接地气,让老百姓清楚自己实在的要求,会油然而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有信心加油干。
第二,矛盾的客体已经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从资源和收入分配合理性的角度来讲,它体现在不同层面: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等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即生产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缩小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省份、城市和农村等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如何使生产力充分发展将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判断的意义
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那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有何意义呢?
第一,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意义非凡。这一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
第二,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应当说实事求是。这决定了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系列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才能消除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几十年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仍然是人民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从人民需要来看,已经由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成美好生活需要,在生产力发展上,则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成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已经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后者也明显领先于前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呢?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矛盾的转化打下了基础
过去,把落后的社会生产当作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过低,生产方式过于落后,劳动创造的财富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更多的人都没有能够依靠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就是说,尽管付出的劳动并不少,但是得到的回报却非常有限,处于温饱以下的人群数量很多,比例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投入产出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才能从温饱走向小康。所以,很长时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现在的劳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相当水平的提高
第一,“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正像习近平同志报告所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计算,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比重的14.8%,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我国科技也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现在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等,“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了,现在的劳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相当水平的提高,如果仍然把落后的社会生产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太合适了,有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
第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5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前那种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现象没有了,数百个电视频道、海量的网络信息、休闲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温饱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不是问题,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是说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转变还存在问题。人民整体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如人民群众需要的品质层次在不断提高,生存需要正在向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拓展,私家车在十年前属于享受需要,现在已经成为一些家庭的生活必需品。而“以电力供需矛盾为例,经历了用电需求与供电能力不足、电能质量需求与供电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等阶段,新世纪初至今,主要表现为对清洁绿色电力的需求与供电品质不高的矛盾。老百姓不仅要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还有不少“非物质”的需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例如“人民群众对于均衡教育、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温饱问题而产生的赡养、抚育、抚养等纠纷渐渐减少,而住房、购车、旅游等高层次财产性纠纷则越来越多。不仅如此,人民群众更加关心公共事务的发展,针对政府决策提出的政务公开、针对环境污染提出的公益诉讼也日渐增多”。正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才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不平衡,指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各个行业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平衡和平衡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中国东西部之间差距有多大?有个形象的说法是:“中国东部像欧洲,西部像非洲。”中国西部有些地方太穷,以致有时还会发生极端事件,如2016年甘肃的“杨改兰事件”。“城乡收入差距大概有943倍。按照城镇工资统计,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有4倍左右的差距。”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居民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大量数据分析表明,中国居民财产差距扩大速度远远要超过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个人财富积累速度非常快,在过去大约10年的时间内(2005—2015年),人均财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2%,特别是房产价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而农村的财富积累速度年均增长率只有11%,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不仅如此,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不充分,表现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必有的认识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处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定要立足基本国情,立足实在的国际地位。
第二,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解决措施是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但从国内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随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发展需求,并不会自然而然直接实现,其原因就是有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制约。那么,怎样处理和解决这些难题呢?习近平总书记的回答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方位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差距;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将彻底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解决措施,因此,一定要坚持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