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鞋履文化](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6/32011766/b_32011766.jpg)
第二章 中国原始社会鞋履文化
最早的鞋子式样非常简陋,人们推测古人将兽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后,用细皮条将其连缀起来即成为最原始的鞋子。以后逐渐地出现用树皮、草类纤维编结出来的草鞋、麻鞋或树皮鞋。
第一节 中国鞋履文化的源头
一、裹足皮
至今180万年的巫山人进化为直立行走,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进化。“古代先人用双脚支撑着身体在这片土地上采集、狩猎和捕鱼,其中狩猎是史前人类最主要的谋生手段”9。严寒酷暑,四季轮回,为捕获更多的食物,为逃避自然灾害,常常要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南北,此时保护好双脚就成了生存的首要条件。“远古妇女不织,禽兽之皮鞋履也”。特别是那些寒冷地区,在冰天雪地里奔跑,常常冻坏双足,此时,用狩猎的战利品兽皮来抵御风寒、温暖双脚,便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他们把猎取的野兽“食其肉而用其皮”,先用简单的锋利石器把皮、肉分离,再用石器把整张兽皮切割成数块毛皮,同时割制一些窄皮条。然后将整块切割合适的兽皮包扎在脚上,保护脚板以免冻伤和割裂。这种最始祖的“足衣”因用裹扎的方法,亦有“裹足皮”之称(也被称为“兽皮袜”或“裹脚皮”),成为人类鞋饰源头的“始祖鞋”。在炎热的南方,先人们也用自然馈赠的树皮、草茎等捆绑在脚掌下面。由于双脚的磨难和负重远超于上肢部位,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护足都显得比护身更为重要,更加先行。“裹足皮”的诞生,使人类摆脱了跣足行走的原始生活习性,加快了行走的步伐,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因而,有力地促进农耕渔猎等生产活动的发展,继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积淀着祖先智慧的‘裹足皮’,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足迹,也拉开了远古鞋饰文化的序幕”10。
许多年来,民俗学、历史学工作者在长期艰苦的田野调查中,惊喜地发现:人类最早的鞋饰在民间居然依旧流行。如今在维吾尔民间所看到的“裘茹克”鞋,只是用石刀或刀简单切割而取的一块动物生皮,单底,边沿呈不规则的齿状,在不规则的边沿只有不规则的小眼,为穿绳所用,既无剪裁的痕迹,也无针线的介入。说明这种鞋的取用除一般常用小刀,几乎不需要别的工具,甚至连刀也可不要,也不需要专门的复杂技术,在以动物肉和乳为主要饮食的经济生活环境中,一切相对唾手可得,易取易用,远比在南方取用草鞋和木屐要简便,适合当时物质条件极差的自然状况,人们驻穗草而居,有畜牧就可生存。
据调查,这种以兽皮裹脚代鞋的原始习俗,至今还在东北、西北等地区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牧区中流行。例如,塔吉克语称为“皮依禾”;柯尔克孜族称为“巧考依”;而在新疆哈密地区里坤草原,土著汉族牧民冬季上山伐木劳动也穿此鞋,他们称其为“皮窝子”。
这些民族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用的生存方式大致相近,条件艰苦、交通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由此可见,‘裘茹克’这种鞋履跨民族、跨地区的普遍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当今生活中,仍然被偏远牧区好动的牧童和奔波于草原上的木工穿用。这又说明这种鞋在特殊经济生活区域内的适应性。其折射出的多方位民俗文化信息,使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原生态鞋履‘裹足皮’的踪影,它还活生生地流行在民间”11。
二、骨针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简单的缝制,人类这种划时代的创造首先改进……“裹足皮”的鞋型。大约在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这一事实可以证明在距今大约2万年,山顶洞人已经利用兽皮之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骨针所用的缝线可能是由动物韧带劈开的丝筋,也可能是植物纤维捻合而成的股线,至今我国北部的鄂伦春族人还保留此种古老方式。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为衣物。正如沈从文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对于骨针的高度评价:“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证实我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经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开端12。
三、摺脸鞋
进化的工具加速“裹足皮”的革命,先人学会用骨针按脚形缝合兽皮,制作出底帮不分的“摺脸鞋”。一般工艺是先把兽皮按脚的尺寸裁成适宜的小片,把脚包住,确定前摺高度,打摺子后与一块前脸皮缝合在一起。有时为鞋脚固定方便,还把兽皮条穿于鞋帮捆绑在脚面与腿胫上,以便于奔跑和搏杀。在探讨人类早期的原始鞋饰时,一位人类学专家建议观察爱斯基摩人,因为生活在北美的爱斯基摩人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狩猎部落,直到19世纪,这些北极土著人还在使用石器,身着兽皮,生活状态及服饰相当于人类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后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获得爱斯基摩人的鞋饰,其形态与‘摺脸鞋’几乎相同,这也佐证用兽皮简单制作的‘摺脸鞋’是人类原始的成型鞋饰”13。
“摺脸鞋”是帮底不分的简易鞋,人类在智力不断开发的过程中认识到由于鞋帮和鞋底的功能不同,耐用性不同,往往是下部分的鞋底已经磨透,但是上部分的鞋面还完好无损。为使易磨损的鞋底便于替换,先人们学会帮、底分别选用不同质地的毛皮,来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帮面选用柔软的皮子,鞋底选用硬厚而又耐磨的皮料,并通过缝绱工艺完成整双鞋。这样就出现现代鞋的雏形——缝绱鞋。1980年4月,一支联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淖尔(罗布泊)探索古楼兰人的社会生活,在铁板河南面的高坡上发现并开掘了一座古楼兰人的墓葬。墓中是一具保存完好的青年女性干尸,女尸身裹毛毡,面目清秀,似在甜睡之中。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她脚上穿着一双比裹足皮进化的兽皮缝绱靴(图2-1)。这双用毛皮缝制的靴的靴帮和靴底明显是两块毛皮缝制,缝线是用羊毛搓成的细绳,靴筒长过脚踝,靴长25厘米,靿残高16厘米。前面开口,并用2厘米宽的羊皮条制成鞋口搭襻。经科学鉴定,女尸生活的年代至少在4000年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8_0026.jpg?sign=1739992442-gYxIn2S3qJJqOgGAeAgM1u1eMIALqW2d-0-0d2c3b77f39fba7ec241962a1f89c459)
图2-1 毛皮女靴
第二节 多元的中国原始鞋履文化
一、短靿靴
先人们缝绱鞋的款型和样式属于多元化,鞋帮有无靿、有靿之款型,鞋底有翘头、平头之样式,不同款式的鞋子在古代陶器上得到佐证。陶瓷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艺术的象征,最早的陶器从模仿日常生活用具开始。有了陶器,人类可以用来取水、盛水、储藏和蒸煮食物,它改变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和人类体制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陶瓷艺术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在远古陶器上,我们也可以搜索到原始鞋履的记录”14。
如在青海省乐都县的柳湾墓地出土了一件辛店文化遗址的彩陶靴(图2-2)。该彩陶靴为夹砂红陶,手工绘制,其靴筒呈圆形,中间空,靴底前圆后方,帮底衔接处向内凹曲,表面磨光,通体绘有双带线纹、回纹和三角纹等黑色纹样,造型与现代靴子极为相似。“1973年秋,在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一座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墓葬。马家窑文化存在于我国传说中炎帝到黄帝时期,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此葬墓中出土了氏族时期的一件陶器,上面一人,足上已着鞋,而且鞋尖上翘”15。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玉门清泉火烧沟发掘了“火烧沟文化遗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批陶器的出土。其中一座人形彩陶罐制作精细,高20厘米,头顶中空,两眼镂空,其下肢粗壮,造型特别夸张,最引人注目的是脚下穿着一双厚重的大靴子,其靴头高翘,穿着舒适服帖(图2-3)。经专家推测,这是祭祀的神器。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的一座中心大墓中,出土了一件红陶着靴小裸女残像(图2-4),其头部和右足缺失,残高不到10厘米,左足上赫然穿着极为适脚的短靿靴。据考证,当时妇女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主导地位,社会普遍尊重女性,此穿靴裸女像应是先民祭祀女始祖所用的偶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9_0027.jpg?sign=1739992442-jqSNTVcOpCjUoFEPIEyPow5zzt7ietYy-0-ef6d57f8806c6c5e77993f326836be1d)
图2-2 彩陶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29_0028.jpg?sign=1739992442-JVH4NoCMAL6DwZu7HGEsBpuidNyfqaUT-0-384037d06f0628753f08dcf93f8823b7)
图2-3 穿翘头靴的人形彩陶壶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0_0029.jpg?sign=1739992442-wd0LHUM4rRKazZ21IkWweZxTAB6sQpv1-0-a312c4a19d47263104b158cab9e9c1ff)
图2-4 着短靴的裸体少女陶塑像
二、木屐
生活在南部潮湿、炎热地域的先人,无需穿毛皮鞋抵御寒冷,便充分利用漫山遍野的自然资源——木材和植物叶茎作为制鞋材。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的两只木板鞋(木屐)(图2-5、图2-6)。木屐取材于自然树木,两只均为左脚穿的无齿平板屐,其中一只前宽后窄,长21.2厘米,前端掌部宽8.4厘米,后跟宽7.4厘米;屐底平整,上凿有五个小孔,前排一个小孔,位于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后面两个,共两排,以穿进绳索,分别系着脚背和脚腕,使其不至于脱落。“从与木屐同层采集的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结果,距今年代为5365±125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迄今出土最早的木屐实物”16。
三、草鞋
用简单工具手编的草鞋也是先人们使用的一种原始鞋类(图2-7)。当时常用的植物有芦草、蒲草以及葛、棕、麻等。不论以何种材料制鞋,一般工艺为先从植物的茎皮中剥取纤维,然后梳理成缕,用手工搓捻成线绳,再用绳索编织成鞋底,在鞋底的四周留出环扣,以便穿绳把鞋底固定在脚上。在鞋底前头的环扣常被称作“鼻”,而在鞋底双侧的环扣常被称作“耳”。一般分四耳草鞋或六耳草鞋,还有的不用耳襻,直接用草编成鞋帮。在服饰史上常把树皮和草木作为最古老的鞋材,而树皮鞋和草鞋也是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的最古老的鞋饰。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0_0030.jpg?sign=1739992442-cJVAtD2Fo4h7KwXJ2BDAWnUgpqljr2qC-0-beb31b591fa12ddfa51332dda8d679e6)
图2-5 最古老的原始木屐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0_0031.jpg?sign=1739992442-A7yrz1nWpeqfXpIZtbL8NBtsxTiJrAB8-0-512a756dd17c1b29dca1d5b6c34433b1)
图2-6 模仿古老木屐结构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0_0032.jpg?sign=1739992442-kRwL9ucpBnGDMvVs1BCInf8GI80nkU5b-0-85c64b8a333075c76a35a25fbff173da)
图2-7 古老的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