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鞋履文化](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66/32011766/b_32011766.jpg)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鞋履文化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布料、丝绸等物也用来制作鞋子,并与皮革、麻草组合应用,出现大量的鞋饰品。到殷商时期,鞋的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选材、配色、图案也都根据服饰制度有严格的规定:从服饰记载中可以看出,服制中规定王室成员着鞋的形制与色彩,如天子用纯朱色的舄或金舄,而诸侯用赤色的舄。每个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随着服制形式而变化,百姓之鞋以素履为准,多以革、葛草制成。周代末年,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骑乘多着有筒之靴,而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服改胡制,以更利于战事。《释名》曰:“古有易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
第一节 鞋履上的等级区别
一、冠服制度与舄
在以巩固君主为核心的王权专制下,一切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目的,并逐渐演化成一种“礼教”文化和等级制度服饰系统。礼制是周代制订的一套典章制度,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政权,要求全社会按照礼的要求来行使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最终维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由于礼制是统治国家人民的最高制度,在礼的制约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极其严格的规范,由此产生关于服装的典章制度。在当时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和人们对衣服的大量需求,国家垄断了服饰生产资料,对官服做了严格的控制,从生产、制作、服饰管理到样式、配物都有明确规定,使服装的社会功能上升到突出地位,最后形成并完善了一套服饰制度,即礼服制度,通常称冠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行政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
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冕服在冠服制度(表3-1)中属于最高等级,它是天子、诸侯、大夫上朝和参加重大活动时穿的服装。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冠服,为天子平常视朝之服,诸侯也是如此。弁服无章彩纹饰,这是与冕服的最大区别。在古代,带什么冠、配什么服、穿什么鞋都有定制(图3-1),天子和贵族因不同身份和参加活动的性质,配穿不同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17。
最能体现礼仪体制的鞋履要属帝王权贵穿的“舄”(图3-2、图3-3)。“舄”,始于商周,是中国最古老的礼鞋,它是古代天子诸侯们参加祭祀、朝会所穿的鞋,穿时必须与宫廷礼服相配套,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颜色严格搭配。皇帝与诸侯穿的舄可分为三等,赤舄为上,白舄、黑舄次之;王后及命妇穿的舄,以玄舄为上,青舄、赤舄次之。如在最为隆重的祭天仪式中,天子诸侯们冕服赤舄,王后命妇们却是祎衣玄舄。周朝时,宫廷有专人四季收敛皮裘、丝绸等材质,颁于百工去制作冕服舄履,还专设“屦人”管理王和后的“舄”。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屦人》载:“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可见这些宫廷舄屦,按不同形式、材料、色彩、人功,分成不同的档次,以配合四季穿用。
表3-1 冠服制度简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2_0033.jpg?sign=1739991303-pEFZYqqTU0cbVudVeG8uzFOgs1ON0E81-0-8680d9159ffd033d72bc772432362eec)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2_0034.jpg?sign=1739991303-shn3Tb1M4iOgu0tg5mQcT0jGMetD8xV6-0-293d9bffcf71876b06f2651f069d1fee)
图3-1 冕服与赤舄搭配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2_0035.jpg?sign=1739991303-V725Sv5Hhzc5gWSRpSzqsdYBZfHvNa67-0-89d7b9b461b53a431c8c875129d68111)
图3-2 赤舄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2_0036.jpg?sign=1739991303-7pXSrrztUA2iKt2j3uuj9ephHYXj73jf-0-d1b769d14df070da3498fe0106c04456)
图3-3 黑舄
舄是一种复底鞋,其制作非常讲究,鞋底通常用双层,上层用布或皮革,下层用木料。崔豹《古今注·舆服》云:“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释名》也谓“覆其下曰舄,舄,蜡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覆其下使于蜡也。”因为在木底上涂蜡,对于长时间站立在湿润的泥地上参加礼仪繁缛的祭祀或朝会的官员们而言,能有效阻隔潮气的侵入。舄面大多用丝绸、彩皮、葛麻等,上有絇、繶、纯、綦等鞋饰,“絇”是舄头上的装饰,其形状有圆形、方形、弧形、刀衣形等。“絇”为云形的称“云舄”;“繶”是镶嵌在帮底间的细圆滚条;“纯”是鞋帮口的缘边;“綦”是鞋带,而这些构件往往将舄装扮得珠光宝气,富贵华丽。
《诗经·小雅·车攻》记载了周宣王及诸侯们着“赤蒂金舄”举行大规模射猎活动的情景。在赤舄上加金饰称为“金舄”。《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也描绘景公听朝时,脚着“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良玉之絇,其长尺……晏子朝,公迎之,履重,仅能举足”的履,景公让人特制的这双鞋,用黄金做鞋带,饰银缀珠,还用上等玉装点鞋头,可见这是一双饰满金银珠宝,价值连城的舄履。此鞋又长又重,难怪他上朝时仅能抬脚。在以后的唐代及辽代冕服制中,都规定了穿衮服时须配“舄加金饰”。“舄的辉煌重饰,更显示了穿着者的华贵身份及等级地位,因而深受历代帝王权贵的青睐与重视”18。
二、鞋履等级
夏、商、周是我国奴隶制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奴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农业、手工业、纺织业等得到迅速发展,为衣冠鞋履提供了广泛的材质,如丝帛、皮革、布麻、葛草等;鞋履种类也日益丰富,有革履、丝履、葛屦、木屐、麻鞋、草鞋等。
此时,奴隶主、贵族在穿着华丽服装的同时,鞋履也成他们显示地位的奢侈品。他们身着精美丝绸,脚踏丝履、锦鞋、皮履、珠履等。“河南安阳四磨村出土商代贵族玉石造像履饰,造型为两手着地,身子后倾。也许是一场筵席使他一醉方休,前仰后翻,呈酒醉纵乐态。其神态倨傲,衣饰华丽,头戴花帽,脚着矮帮平底鞋履,鞋形饱满,似有内衬,侧面有圆形图案,腰腹前垂着当时贵族象征的‘蔽膝’。商代高级贵妇好穿平头高帮履,无系带,圆履口,平底无跟”19。
鞋饰作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被纳入“礼治”的范围,成为礼仪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鞋履也从原始的护足功能融进‘举足轻重’的礼仪内涵,在装饰、质地上逐渐产生差异,有了尊卑、等级之分”20。
在商周时代,鞋履的穿着分为四个等级:
(1)最高等级的鞋是权贵或武士穿用皮革制作的高靿平底翘头鞮,如山西柳林高红的商代贵族武士墓出土的一只铜靴,靴尖翘起,平底、高长筒,在靴筒口有一圆孔,脚面布有纹饰(图3-4);
(2)第二等级的鞋是上层的贵族与贵妇穿用的高靿平底丝履,其履形饱满,鞋帮上饰有圆环纹样,此种鞋为织物衬鞋里、丝帛为鞋面的丝履,如跪坐玉人的丝帛鞋(图3-5);
(3)第三等级的鞋是中下层贵族,穿用麻、葛等植物纤维编制的高帮平底鞋,较合脚,如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的安阳殷商墓出土的立式玉人所穿的鞋子(图3-6);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4_0037.jpg?sign=1739991303-IJs1YGK2uJ4tfxPqGGGFo05qS0RBG9XT-0-14bacfaef1f5ad881c20df5271174d04)
图3-4 商周铜靴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4_0038.jpg?sign=1739991303-qVuJTHtAskFA9fa8DmIGKZwc2eus6Je4-0-0589d17a1acc85314709b4698c80abb2)
图3-5 跪坐玉人着丝帛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4_0039.jpg?sign=1739991303-qXRVwlxNJQwtnaoTMu8IkCIzDWkIbAj1-0-c5c31128a95bf3618ec6e6f42a2d0951)
图3-6 立式玉人着平底鞋
(4)最低等级的鞋是社会中下层人士的鞋履,“制作材料大多为草、树皮和麻等,制作简易,一般只做鞋底部分,再用绳纽固在脚上,犹如当今的草鞋”21。民间劳动者的鞋履有屦、屝、橇等。屦(图3-7)是指一种单底鞋,多以麻、葛、草、皮等制成,一般是粗屦。屝(图3-8)是指草鞋,粗履也。橇(图3-9)是指木板制的鞋子,鞋头高翘,两侧翻转如箕,以绳束系结于足,着之便可行走泥地,后发展为木屐。“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这是《诗经·魏风·葛屦》中有名的诗句,写的是一位缝衣女奴,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脚上还穿着用葛藤绳缠绕起来的夏天凉鞋葛屦,行走在结满霜冻的地上。《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说的是孟子嘲笑许行的几十名门徒个个穿着粗布短衣,以编草鞋、织席为生。由此可见,“不仅穿草鞋者地位低下,编草鞋和卖草鞋者也受人歧视”22。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5_0040.jpg?sign=1739991303-WeBLrC2zgx4Wvj7mXsiP80Cwk8mLjRg1-0-5d2758eeebaa9baf6a958850dc63f114)
图3-7 屦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5_0041.jpg?sign=1739991303-JfXBbvXxk8th8nj3FilKZhNybCEuJvx0-0-6f84492cdbb975dd80a00e1cd6617f4b)
图3-8 屝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5_0042.jpg?sign=1739991303-mXgYzxA7zUaq6eyQM2sdZLT42xD3mtOA-0-7686151f0e862713788adcd8a1b4d264)
图3-9 橇
第二节 胡服骑射与靴的引进
靴最早出自西域,是古时游牧民族的服饰。在远古的年代,最早的皮靴是矮帮的,人们在穿着时还得在腿部缠上绑腿,以挡风御寒,保护腿脚不被荆棘划破。但到后来,护腿与护脚(即绑腿与鞋)便合二为一,绑腿连在鞋帮上,成了高及腿肚或膝盖的皮靴。而在中原地区,靴还是稀罕物,古战场上车轮滚滚,战火弥漫,身着深衣戎服的将士,手握盾器,伴随着排排战车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据文献记载:当时的中原“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这段文字引出一个古代改革传统舆服制度的典故,即战国末年,历史上有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服事件(图3-10)。
春秋战国正是中国封建制度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斗,推动了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次大革命——胡服骑射。……赵国武灵王是服饰的改革者。“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赵武灵王引进了西北少数民族(当时称胡人)的穿戴——短衣、长裤和革靴。从此北方民族拥有了既便于北方寒冷之地行走,又适宜马背乘骑的鞋饰——靴子,成为中华鞋史上最成功的变革产物”23。今存放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战国青铜女孩像(图3-11)是1926年河南洛阳市金村出土的文物,其足上的革履即是典型的靴子。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6_0043.jpg?sign=1739991303-5kSzjrKiE0IMdaGKtDqessCAS5HoVwfM-0-32d03fff5f77e0daf24943ffa06602f1)
图3-10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年),是战国七雄中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公元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繁,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在发愤图强,争取立于不败之地的同时,吞并他国,称霸华夏。当时的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并被齐、中山、燕、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邯郸虽然形势险峻,但是依然经常受到北方胡骑的骚扰,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因此,增强国力成了赵武灵王深思的重要问题,他从匈奴骑兵来去神速、作战自由,屡屡得胜中感悟到,只有改车战为骑战,发展骑兵部队,才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抵御北方族的南侵,继而加强国力称霸天下。但传统的深衣戎服不便骑马,所以骑兵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赵武灵王毅然改革中原传统的衣冠履制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族战事上的长处,下令在军中推行“胡服骑射”,即穿胡人的短衣皮靴,学他们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胡服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服有较大差异,其特征为短衣、长裤和革靴。但千百年流传下来深衣舄履的改变,并非易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D9EE4/1732961200508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6_0044.jpg?sign=1739991303-6dB0R6oAwsP6WIJahSM3LAlbjY3Hi0Nl-0-9434f2f3819abfccf6910aa2dec5e895)
图3-11 着短靴青铜女孩
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与其说关系到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不如说更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特别是来自朝廷群臣的抵触情绪。赵武灵王耐心解释,以理服人,几经周折,终于取得众臣支持。他又身体力行,带头以国君的身份穿起了紧身窄袖的短衣、长裤、皮靴。由于胡服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非常适应骑战的需要,特别是穿靴骑射伸蹬轻灵方便,靴筒既防寒防风,又能防止小腿受摩擦,所以很快被战士接受。这项措施不仅有效阻击了南袭的北族,也很快增强了国力,成为争霸七雄之一。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没过多久,赵国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了胡服。“因为胡靴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逐渐从军中传入民间,成为中原百姓的普通鞋履”24。
战国之后,革靴盛行两千年,隋、唐、宋、元、明几乎代代皆穿用,直到清朝才改为布制的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