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制要略
高陵一名最早见于周代。据清《陕西志辑要》称“高陵县,周高陵邑”。而何谓高陵?《释名》一书说“土山曰阜”, 《尔雅》说“大阜曰陵”,横亘于辖区南面的奉正原,原体高隆,状若土山,故名高陵。
高陵为秦的旧县,秦人和周人一样,最初活动在关中西部,后逐渐向东发展。今凤翔县城南的雍城就是秦人在关中的第一个都城。秦献公二年(前383)秦迁都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东25里的武家屯附近),到了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又迁都咸阳(今咸阳市窑店附近),而就在这一年,高陵第一次成县制,辖今县境东部地区,而县境西及咸阳渭城区的东北及泾阳县的东南为秦置弋阳县。两县俱属掌管京畿的内史管辖,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汉代基本承袭了秦的郡县制。景帝二年(前155)将内史分为左、右两内史,高陵、弋阳在左,故划归左内史管辖。到了景帝五年(前152)因给景帝营造阳陵,弋阳县遂改名阳陵县。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左内史为左冯翊(音平易),左冯翊亦称左辅,与京兆府、右扶风合称三辅,相当于郡。高陵为左冯翊所辖24县之首县。
平帝元始四年(4),王莽摄政,大举改制。于天凤二年(15)改高陵县为千春县,阳陵县为渭阳县。更始元年(23)千春县复名高陵县,渭阳县复名阳陵县。
光武帝东都洛阳,左冯翊出治高陵,自此,高陵设有左冯翊府,城址在今大古城村附近。
三国时,曹魏初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所由高陵迁往临晋(今大荔县)。黄初元年(220)因高陵与魏武帝曹操陵墓同名,为避其讳,将高陵县改名为高陆县。
今高陵城区为南北朝时北魏神四年(431)所建。这时的冯翊郡治所由临晋又迁至高陵县。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弃用高陆,恢复高陵。高陵之名一直沿用至今。2015年8月4日,高陵撤县设区正式挂牌,成为西安市高陵区。
唐高祖武德二年(618)曾分县内泾河南今泾渭街道一带置鹿苑县,贞观元年(627)撤销,辖地复归高陵县。历代志书均记载高陵县在唐代置七乡,仅知其一名清平乡。武宗会昌元年(841)将县境以北的清平乡划归三原县,以奉庄陵(唐敬宗李湛陵墓)。近些年来,随着新一轮基建出土了一些唐代墓志,为增补高陵乡名提供了佐证。仅依唐代墓志涉及高陵乡名的有,修真乡(贞观二十三年张氏墓志)、乐安乡(长安二年孙知节墓志)、上原乡(元和五年马英粲墓志),由此,唐代高陵七乡目前已知其四,分别为清平乡、修真乡、乐安乡、上原乡。
宋仍为高陵县,属永兴军路,这时的县境东西28里,南北33里。1141年宋金和议,以淮河、大散关(今宝鸡市西南)一线为界,其南属宋,其北属金,于是县长期为金统治,金仿宋制,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县属京兆府路京兆府。
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至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此时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高陵县直隶于路,当属陕西路京兆府。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县,次年即又分设。
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太祖洪武二年(1369)三月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县属西安府。据明《高陵县志》载,在明代曾将县东南数里(即张桥、孝义、安信三里)的一部分划归临潼县,县境又趋见小。
清朝实行省、道、府、县四级制,县属陕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管辖。清代县域变化不大。光绪十年(1884)《高陵县续志》记载,东西30里而遥,南北30里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