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都咸阳的东大门——弋阳县
秦置高陵县辖今县境东北部,其西南部为弋阳县。关于弋阳县名的由来,据《元和郡县志》:“山南曰阳,水北亦谓之阳。”弋阳县位于渭河以北。“弋”, 《说文解字》解释为一种用来射鸟的箭。当此之时,秦国已日趋强大,一心要吞并东方六个诸侯国,故将都城东边的第一个县称为弋阳县,意在以武力建立秦王朝的霸业。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采纳商鞅的建议,将都城由栎阳迁往咸阳,并在同年设置弋阳县。商鞅是一位卓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深知秦欲建大业,都城距渭河较远,四面无大山名川,打起仗来攻守不易。当时郑国渠还未修建,关中中下游地区多属盐碱沼泽地,生产力低下。咸阳距渭河较近,交通便利,又接近西周旧都丰镐,人口稠密,土地开发较早,环境显然优于栎阳。
弋阳县城故址在今泾渭街道,它当时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咸阳市渭城区东北部,泾阳县的东南部,而秦都咸阳位置在今咸阳窑店及长陵一带,弋阳县与秦都城一衣带水,紧密相连,当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咸阳当时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秦始皇在灭掉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后,把原来六国的豪族迁到咸阳,约有12万户,每户平均以五口人计,再加上军队、皇室、幕僚及居民,其人口在80万左右。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在咸阳原大造宫室。每破一个诸侯,就把他们的宫室依原样建造在咸阳北原上的三角地带,实际上也就在弋阳县内。之所以放在这里,就是这些被迁的豪族,都是原来六国的有实力、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秦始皇唯恐他们谋乱、造反,于是没收他们的封地,剥夺他们的一切权力,割断他们与封地旧势力的联系,以便于监视。民间有“咸阳侯没采”这一谚语,“采”就是封地,失去了封地的六国诸侯,没有了经济实力,没有了政治权力,名存实亡,故为“没采”。
汉景帝五年(前152)因在县境内的梁村原上修造汉景帝阳陵,于是把弋阳县改名阳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