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护发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皮肤基础知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将机体与外界隔离开来。皮肤不但有效限制外界有害物质进入机体,还要避免体内的有益物质流出。当然,皮肤还是允许外界有益物质和体内代谢的废物有条件地进出。

归纳起来,皮肤有如下八大功能:屏障保护、吸收、代谢、呼吸、免疫、感觉、调节体温、分泌和排泄。

下面主要介绍皮肤的屏障保护功能、吸收功能和代谢功能。

1.皮肤的结构是怎样的?

皮肤占人体体重的5%~8%,若连同皮下组织重量则可达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7m2。人的皮肤实际厚度一般为0.5~4.0mm(不包括皮下组织)。

当揪起自己的皮肤时,揪起的部分在解剖学中由外至里分为三层,即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厚约0.15mm,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少量的能够产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细胞和起免疫作用的朗格汉斯细胞组成,细胞之间填充少量脂质为主的基质。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皮发挥保护机体的屏障作用。

真皮:层厚约1.1mm,主要是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的结缔组织,在纤维之间存在能够产生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成纤维细胞,以及少量的免疫细胞。在真皮层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在结构和功能上,真皮与表皮一起保护机体免受机械性损伤。

在真皮和表皮之间,有一层功能膜,叫作真表皮连接膜,也叫基底膜。

皮下组织:厚约1.2mm,多数为脂肪细胞填充,有着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是连接皮肤与机体的“桥”。

皮肤上还有毛发和毛囊,以及与毛囊伴随的皮脂腺,以及独立的汗腺。

2.表皮的结构与组成是什么?

护肤品是被涂抹在表皮上,达到清洁、保湿、防晒、美白和抗衰老的目的,下面重点介绍表皮。

表皮,顾名思义,就是皮肤的最外层组织。

表皮通常可以分为四层,由外至内,分别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部分部位的表皮可以分为五层,即在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多了一层透明层,主要存在于手掌和脚掌部位。

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占表皮细胞的90%以上。在表皮中还有其他一些功能重要的细胞,如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等,参与皮肤的健康和功能完整性。除此之外,还有游离神经末梢和感觉小体。

皮肤中的毛囊和皮脂腺,是由表皮凹陷形成的组织。

3.皮肤表面有皮脂膜,看不见,但功能很重要

空气闷热时,身上发潮、黏腻,说明身上有很多汗和油脂。

皮肤上的汗液、皮脂腺分泌的皮脂都在皮肤表面,与表皮脱落的或者已经崩解了的表皮角质细胞混合在一起,在居住在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作用下,形成一层清澈、透明的脂质层,该脂质层覆盖在皮肤表面,是一种膜状结构,又以脂质为主,所以称为皮脂膜。

在立体显微镜下,前额皮脂膜的厚度在0.45µm左右。由于是透明的,所以是看不到的。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上皮脂膜含量差异很大,不同区域间差异超过100倍。

皮脂膜对皮肤具有润泽、营养、机体最外面的抗氧化防护作用,为皮肤表面和皮肤深层提供酸性环境,维护微生态,适合皮肤代谢酶活性,对皮肤健康乃至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学者认为皮脂膜才是机体防御外来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皮脂膜的多少,是判断皮肤类型为中性、干性、油性或者混合性皮肤的主要依据。

新鲜的皮脂膜对皮肤健康有益,如果长期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空气污染、紫外线照射等,皮脂膜中的物质也容易被氧化成有害物质,如角鲨烯就容易被氧化;过度清洁导致皮脂膜剧烈减少,均会造成皮肤类型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敏感皮肤”状态。

所以,皮肤需要经常清洁,但清洁后需要及时补充皮脂,呵护好皮脂膜。

4.皮肤表面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群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熟知的细菌即微生物的一种。由于皮肤直接与外界接触,皮肤表面栖居着大量的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等,甚至有些看不见的昆虫。它们主要居住在皮肤表面,少量居住在汗腺、毛孔、皮脂腺,极少数的病毒可以潜伏表皮细胞内。

科学研究发现,正常皮肤每平方厘米定居着大约100万个细菌,有上百种的类型。以往认为它们是“无用的”,甚至是“致病的”,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人类已经认识到微生物与皮肤甚至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现在也将常说的微生物群与人的生态关系称之为“微生态”。

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健康的关系很密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它们以皮肤分泌的皮脂、表皮脱落的细胞为“食物”,消化代谢,形成有利于皮肤健康的“皮脂膜”。将脱落的表皮细胞,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皮肤。微生物也有生老病死,死亡后的崩解物含有抗菌肽,或一些崩解物诱导皮肤产生抗菌肽,为皮肤抵抗外来致病菌起到积极作用。对皮肤健康有利的常驻菌,通常称为益生菌,排斥许多过路致病菌群。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肤微生态与皮肤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各种皮肤问题的出现与皮肤微生态的紊乱有关,如痤疮、黄褐斑、特应性皮炎、尿布疹等。

5.皮肤表面也有酸碱性

皮肤表面,有自己的酸碱性。正常情况下,依托皮脂膜维持皮肤表面pH值在4.5~6.5之间,呈弱酸性,对皮肤表面酸碱度刺激起到一定的缓冲能力,具有酸性屏障作用。

皮肤表面pH值是皮肤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皮肤的pH值因人种、性别、年龄和身体部位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讲,幼儿皮肤的pH值比成年人高,女子皮肤的pH值比男子稍高,老年人皮肤的pH值比幼儿和成年人都高。手背和背部较其他部位的pH值低,一般被衣物遮盖部位或汗水不易蒸发部位的pH值略高。

皮肤表面pH值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表皮细胞的代谢酶的活性。因此,它对于维持和调节皮肤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自身稳定状态起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许多皮肤病的发生与皮肤表面pH值的“失控”有关。

皮脂膜的pH值呈弱酸性,对碱性物质的侵害起缓冲作用,称为碱中和作用。皮脂膜对pH值在4.2~6.0的酸性物质的侵害也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称为酸中和作用。

一般致病微生物喜欢“碱性环境”,所以,正常皮肤的酸碱度能够有效地阻止致病微生物的生长。

许多科学家认为,略偏酸性的护肤品对皮肤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6.皮肤颜色有差异

皮肤颜色,因种族和个体而异,也因年龄、地理环境、季节和身体部位而异。此外,它还受到健康、情绪和压力的影响。

皮肤的颜色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影响:①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含量和性质。②皮肤血管血流的颜色,静脉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深红色;动脉血中产生明亮的红色氧血红蛋白。③皮肤解剖学上的差异,主要是皮肤的厚薄,特别是角质层和颗粒层的厚薄。颗粒层厚,透光性差。④皮肤中色素基团,如脂褐素、胡萝卜素的含量,变性胶原蛋白等。

在上述四个影响因素中,黑色素含量的多少和性质是决定皮肤颜色的主要角色。由遗传基因所决定,不同人种皮肤黑色素细胞合成的黑色素性质和含量不一样。黑种人皮肤黑色素细胞主要合成真黑色素,白种人皮肤黑色素细胞主要合成褐黑色素,我们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

7.为什么说表皮更新为28天?

人类表皮的更新,即会产生皮屑,是一种生理性的自然现象。人人有皮屑,只是大小、多少不一而已。

在正常情况下,角质形成细胞是由位于基底层部位的皮肤干细胞分化而来,储备了大量的角质形成细胞,时刻准备着表皮的持续更新,但是只有15%的细胞持续参与这一过程,其余的细胞在原地“休息”,处于静息状态。

表皮更新的角质形成细胞,先分化为棘层和颗粒层细胞,逐渐成熟为角质层,直至脱落,这样一个过程称为表皮更替。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约需要28天。角质形成细胞依增殖、分化和角化状态,可分为三个时期:增殖期、分化期和脱落期。

根据表皮分层,从基底层到棘层,大约需要14天;从颗粒层到角质层脱落,大约需要14天。

表皮更替的时间与许多因素相关,如年龄、身体部位、健康状态、季节等。

8.表皮层有什么功能作用?

表皮在人体的最外面,是将机体与外界环境隔开的第一道防线。

表皮不但具有限制水分随意进出机体的作用,它也限制外界其他物质,如细菌、污物、紫外线等进入,限制体内的营养物质流出。

表皮最外层——角质层,由角化了的角质形成细胞组成,避免机体触碰外界物体时擦伤、挫伤。表皮合成维生素D,促进机体健康;产生免疫蛋白,如“抗菌肽”,有效地预防皮肤感染。表皮吸收和反射紫外线,保护机体内在组织免受紫外线损伤。表皮中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能够有效地抵抗由于紫外线、空气污染造成的皮肤内在氧化损伤。表皮对机体起到保温作用。表皮能够感知外界带来的压力、寒冷、疼痛、热量,某些情况下感知快感。表皮还能即时修复皮肤创伤,避免出现瑕疵。

9.皮肤是如何吸收护肤品营养成分的?

美国科学家将皮肤表皮角质层比喻为“砖墙”结构,角化细胞为“砖”,细胞间质为“灰浆”。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实上,皮肤就属于一种“透风的墙”,不但能够通过汗液、皮脂分泌,具有排泄作用,还能够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只不过是一种有限制性进出的结构。

各种各样的物质均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机体,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通过角质层细胞内和细胞间;另一种途径是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其中毛囊皮脂腺和汗腺途径吸收的量,占总吸收量的1%。

化妆品中的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D、E和K通过皮肤角质层吸收进入皮肤。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如维生素C等可以进入皮肤,但是较大分子的水溶性物质不易通过角质层吸收。化妆品科学家通常使用高科技“脂质体包裹技术”对水溶性物质进行包裹,以利于皮肤对水溶性物质的吸收。

10.皮肤变化的生物节律

人的皮肤状态随机体激素水平节律变化而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由水嫩丰满,逐渐变得平淡甚至发展到干瘪无华,这是自然规律。事实上,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皮肤不仅逐渐变得老化,皮肤类型也会发生改变。

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青春期前、青春期至更年期前、更年期后。由于青春期至更年期前体内激素的多变,导致皮肤类型发生变化,出现皮肤类型之间的转化。从青春期开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皮脂腺的分泌均逐渐增加。16~20岁达到高峰,油性皮肤对于十几岁和20岁出头的人来说,很常见。女性在40岁、男性在50岁后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男性皮脂分泌率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季节、昼夜的变化,皮肤有自己的生物节律。

很多人也可能感受到季节对皮肤类型的影响。由于温度和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影响着机体分泌汗液和皮脂数量、形成皮脂膜多少,导致皮肤类型的变化。

昼夜节律,以24小时的人体生理功能与行为波动调节,影响全身每一个细胞功能,从而使机体适应环境刺激和压力。就像身体的其他基本器官一样,皮肤同样存在节律,受到神经中枢的控制。除此之外,皮肤细胞存在外周时钟,可以独立工作。

白天,皮肤像人的整个机体一样,处于紧张的、时刻准备“战斗”的状态,皮肤的厚度最大、油脂分泌最多、能够最大化地保护皮肤自身和机体,但是白天皮肤的细胞增殖能力最低。

晚上,皮肤基本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开始对白天遭受的损失进行修复,打开屏障,调节微循环,促进吸收。因此,夜间的皮肤有着最高的DNA修复能力,细胞增殖速度最快,温度最高,皮肤渗透性最强,经皮失水率最高,血流最高。但是,由于夜间的安静,瘙痒程度表现得最强。

知道了皮肤的昼夜变化规律,你就可以很好地使用护肤品啦!白天保湿、防晒,晚上便要补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