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父母跟子女溝通的問題
冼:很多父母都請我向黎先生問一個關於與子女溝通的問題。
黎:我也有兩個兒子,所以很樂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冼:時下的年輕人在十多歲後,便進入「反叛期」,他們不大願意跟父母對話。他們放學回家後就把自己關在房裏,開電腦、上網、玩ICQ。而且,他們經常與父母爭執,質疑為何父母不准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相反,父母要他們做的事,他們又未必想做。因此很多父母都感到十分困擾。你有甚麼建議?
黎: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十歲,一個十二歲,所以我也要面對這種處境。我發覺在多媒體時代長大的小孩子注意力較差。若你長篇大論地跟他們說教,在三兩分鐘後,他們就開始皺眉、坐立不定。首先,溝通的「質」和「量」都要取得平衡。有時候,家長不怕囉唆,但小孩子卻最怕嘮叨,所以精簡的溝通效果會較好。第二,與子女溝通時,父母應知道何時是「受教時刻」(teachable moment)。舉例說,我的小兒子最近很喜歡打乒乓球,我也打得不錯,每次都贏他,於是他視我為偶像。每次打完球和他談幾分鐘,他就特別上心。但在平時我跟他講功課或講成績,他總聽不入耳。另外,我個人認為教導小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再舉一個實例,今早我參加了一場半馬拉松比賽,竟然可以跑畢全程。回到家,兒子為我能夠完成賽事感到高興。我掌握到這個「受教時刻」,告訴兒子我本來也以為自己未必能跑完全程,但經過練習和付出,我終於做出成績,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他似乎很明白。所以我覺得要借助其他外力來施教。
冼:我回去馬上要學乒乓球,然後要練氣。
黎: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我們才可以和他們合得來,否則就會出現隔膜。

兒童在遊戲時特別受教